世界胰腺癌日——解密“癌中之王”

学术   2024-11-21 18:01   河南  

世界胰腺癌联盟将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四定为「世界胰腺癌日」。


在癌症的众多类型中,胰腺癌以其隐蔽性、侵袭性和治疗难度而闻名,它像一个沉默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患者的生命。这种癌症的发病率虽然不及肺癌、乳腺癌等常见癌症,但其致死率却高得惊人,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胰腺癌的方方面面,为您提供一份全面的科普指南。

01
    
长伪装的“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组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发生的不同部位,胰腺癌主要分为胰头癌和胰体尾部癌。胰头癌较为常见,约占70%~80%。

(图源:太帅图库)


由于胰腺是位于胃和脊柱之间,深藏于腹部深处的腺体,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起病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丧失手术机会,导致胰腺癌预后差,多数患者确诊后生存期仅为1年左右。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是胰腺癌被称为“癌王”的主要原因。

绝大部分胰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40~80岁之间,老年患者发病风险显著高于年轻人。然而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也出现了年轻化趋势。

02
    
胰腺癌病因&常见的胰腺癌类型


胰腺癌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与其他癌症一样,胰腺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高龄、遗传、吸烟和喝酒、肥胖等,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这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糖尿病史和慢性胰腺炎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二型糖尿病和3C型糖尿病与胰腺癌有比较大的关系。二型糖尿病对胰腺癌的治疗结果也会有一定影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会影响胰腺癌的风险。

胰腺导管腺癌


占胰腺癌的 90%以上,50 岁以上男性多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肿瘤大体为实性,呈灰白或灰黄色,质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胰头部肿瘤通常较小,出血、坏死和囊性变罕见;胰体、胰尾部肿瘤体积相对较大,囊性变较常见。导管腺癌以高、中分化多见。

胰腺囊腺癌


女性多见,胰腺体尾部多见。肿瘤切面呈囊性,腔内含有黏液或浆液,组织学可见肿瘤被覆柱状或立方上皮,瘤细胞呈乳头状增生突入囊腔内。多为囊腺瘤恶变而来,预后优于导管腺癌。

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若细胞有异型性,呈浸润性生长,则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该肿瘤罕见,预后相对较好。

实性假乳头状癌


多见于年轻妇女,大部分为良性。若向周围组织浸润或发生远处转移则为恶性,即实性假乳头状癌。非常罕见。

腺泡细胞癌


发病高峰在 50 - 70 岁,男女发病比例为 2:1。肿瘤为棕黄色分叶状,可见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可伴有坏死。患者预后较差,5 年生存率低于 10%。

胰腺转移癌


常见的向胰腺转移的恶性肿瘤为淋巴瘤、肾癌、黑色素瘤、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预后与原发肿瘤相关,累及胰腺时通常为晚期,预后差。

03
    

胰腺癌的症状&诊断&治疗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见症状包括


腹痛:中上腹部不适或隐痛,夜间加重。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

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小便深黄,大便颜色变浅。

消瘦: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

乏力:全身无力,疲劳感。

胰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可发现胰腺内的占位性病变。

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EA等,升高可能提示胰腺癌。

内镜超声:对胰腺癌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

病理学检查:通过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样本,是确诊金标准。

胰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化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晚期胰腺癌,化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放疗:对于部分不能手术的患者,放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免疫机制的治疗手段。

04
    
如何避免胰腺癌找上门?


建议大家在50岁以后高度重视胰腺健康,重度肥胖、罹患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者等胰腺癌高危人群则在40岁以后,就要注意预防。

除了注意节制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每年体检时检查胰腺功能。做腹部B超时,务必严格遵循次日空腹要求,即前一晚清淡饮食,食后禁食一夜,检查前禁食早餐和水。否则因饮食在胃肠道中的残留,以及促进胰腺分泌的碳酸氢盐遇胃酸后产生的气体,都会加大看清胰腺状态的难度。

(2当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白黄染、粪便发白、深色尿液等)、中上腹或背部疼痛、不明原因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感觉疲劳难以恢复等情况时,务必及时就医。

(3高度怀疑为胰腺肿瘤时,应悉听医嘱,配合检查,争取更早期的发现,诊治于癌症发端之初,增加治愈的希望。

声明:*本文仅提供信息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医伟达ONCO在线
聚焦肿瘤领域的临床指南、经典病例、视频讲座、医学图书,搭建肿瘤领域学习交流平台,致力于提升肿瘤领域临床诊疗能力,让健康触手可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