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 | 胡靖:“水稻候鸟”朱英国

文化   2024-08-09 09:17   湖北  


展示罗田风物 | 倾听罗田心跳  | 传播山水文化 | 亲近美丽家园



一  见  如  故  乡         

罗  田  是  老  家         


 




“水稻候鸟”朱英国

 


作者|胡  靖





罗田文联: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题记:长空万里院士去,自留英名在人间。在朱英国同志逝世7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这位“水稻候鸟”“农田院士”!


朱英国,1939年11月出生,湖北罗田人。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土、武汉大学教授、博土生导师。数十年来,朱英国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他为中国培养了红莲、马协等优良品种,同时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农学家、广大农业工作者。在国际杂交水稻中,朱英国的“红莲型”,与袁隆平的“野稗型”、日本的“包台型”三分天下。其中,“野稗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誉为“东方魔稻”。朱英国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省劳模、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等荣誉和称号。


▲ 图片 | 网  络


东方“魔稻”  香飘天下


1964年,25岁的朱英国从武汉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投于农业大国最紧迫的课题——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的研究。自此,他一生心系国家粮食安全,专注于水稻科研的信念从未改变:“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为了加快水稻育种科研进度,1971年11月,朱英国和他的同事用1000多个套袋带上全部种子材料奔赴海南。1972年4月,等到上千个组合收割分类后,他们再摘下一粒粒稻谷,剥去壳,带回湖北转育。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年,朱英国和同事终于利用海南红芒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培育出籼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系类型——红型。这项成果获得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002年,他和团队选育出红莲优6号,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之后,完成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3A与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和利用,获得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图片 | 网  络


几十年来,“红莲”家族中多个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红莲优6”“珞优8号”“珞路10号”陆续诞生。如今,“红莲型”杂交稻种子出口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累计约3亿斤,并开始在非洲育种,不仅惠及5亿中国农民,还走出国门,香飘天下。


 马协,是朱英国培育的另一颗明珠。1984年3月,经过大海捞针,他和助手余金洪在上千个农家品种中发现了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比周围矮20厘米,不育特点明显。经过3年繁复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终于成动培有出来了,就是“马协A”。“马协型”杂交稻的突出特点是米质优,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2000 万亩。


▲ 摄影 | 邱亚林


“马协型”和“红莲型”杂交水稻开创了从农家品种中获得雄性不育资源的新领域,有效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可能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论杂交水稻研究推广成就,朱英国足以比肩袁隆平。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视察时,感谢朱英国团队做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握着朱英国的手说:“您辛苦了,感谢你们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科技兴农”,并作出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


▲ 图片 | 网 络


科研心得  下田实践


“做水稻育种就是要不断下田实践,只有在田间地头才能选出好种子来。”这是朱英国写下的科研心得。


朱英国特别注重深入实地观察指导,在育种基地,不管炎炎烈日,不管泥水多深,都要坚持下田做实验,亲自指导对水稻的观察,避免认识粗浅。


“入学前,先下田。”这是朱英国招收研究生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生9月才报到,但在入学前,都会跟着教授下田做实验。水稻抽穗扬花期间,学生们还会到鄂州实验基地实习。


“研究生第一堂课就是在田里上的。”胡骏是朱英国的研究生,只要是朱老师的研究生,都会有这样的上课经历。“研究生入学第一堂课都必须来到育种稻田现场,要求学生到田里看看水稻样子,分析长势。


▲ 图片 | 网  络


杨代常是朱英国的得意门生,他是朱英国在“稻田里”发现的。1975年,在湖北省沔阳县进行杂交水稻种植推广培训时,朱英国发现20岁的小伙子、连初中都没毕业的杨代常对水稻种植有浓厚的兴趣,有一股子拼劲,是个难得的好苗子。1985年,武汉大学招收首届插班生,在朱英国的鼓励和帮助下,杨代常考上了武汉大学。后来,杨代常又成为朱英国的第一个硕士生、第一个博土生。他出国留学又回到母校、跟随恩师,追逐“水稻之梦”。


农业科研常常与“苦、累、脏”联系在一起、朱英国常鼓励学生;“敬业精神很重要,生活苦点没关系,精神不能垮。”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又一批怀揣农学研究梦想的青年学子,将汗水酒在稻穗上,把足迹印在田地间。


▲ 摄影 | 飞云之下


一生梦想 躬耕“农门”


20世纪50年代末,在那个以跳出“农门”为荣的时代,朱英国进入令人羡慕的“龙门”;而让人吃惊的是,接下来的50多年里,他却没有离开“农门”寸步,完成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朱英国生长于大别山区罗田县农村,家境贫困。小时候,朱英国曾是儿童团一员,给八路军放过哨,还念过几年私塾,后来砍柴、放牛、种田,每个假期是父母干农活的得力助手。在高中时一个暑假,山上松毛虫大量繁殖,田埂上的乌柏树发生大面积虫害,他带头打药、用火烧,全身起疙瘩,但坚持到最后,获得当时县、乡政府表扬,事迹上了当的《罗田报》。


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朱英国连填了3个武汉大学生物学的志愿。他说:“理由很简单,就是想当一名农业科学家。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民的疾苦,希望能够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尽一份力,让乡亲们远离贫困和饥饿。”


长期和农村、农民、农业打交道,朱英国感觉到近年来劳动力特别紧张,种一亩田的成本不断上涨,有些地方的田地荒芜了。他为此思考: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人,是农业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


▲ 摄影 | 王  珂


“如果一个村能有个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那么,中国农民的素质会得到基本改观,中围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和中国农材的规模化、现代化的建设就有可能。三农问题要得到根本改善,应该从农业院校做起,从我们这些为农民服务的科学工作者做起。


朱英国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坚持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道路,致力于为“三农”服务。他积极参加国家级重点学科“发育生物学”、十五“211”工程重点项目“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武汉大学遗传学学科建设。2011年,朱英国带领武汉大学研究团队,与袁隆平院土领衔的湖南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建设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5年5月,朱院士从海南回来,由于连日奔忙,身体极度虚弱,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多次叮嘱他,不能再到处跑了。但他却说,保命对我没有意义。几十年来,朱英国不知疲倦地奔波田间地头,沐浴风雨,追逐水稻育种的春天,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 摄影 | 飞云之下


农田院士 魂归故里


2017年8月9日凌晨,朱英国先生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2017年8月14日上午,罗田县河铺镇文家庙村岳家冲湾群山含悲,秋雨播泪。上午9点整,朱英国的老伴徐小梅、儿子朱新峰、两个女儿以及武大5位教授和朱英国的 20多名学生,将朱英国的骨灰送回家乡岳家冲湾。9点半钟,罗田县委召开追悼会。10点整朱英国的骨灰安葬在岳家冲湾的后山上,和他的父母安葬在一起。


在追悼会上,朱新峰说:“父亲18岁离开家乡,78岁回来。60年来,他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毕生的贡献,为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更是殚精竭虑。党和国家给予他很多荣誉,特别是他病逝后,习近平总书记发来唁电,并向我们全家慰问。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送了花圈。湖北省委、黄冈市委、罗田县委、河铺镇党委都向我们亲属表示慰问和关心,特别是今天家乡的父老乡亲冒雨为父亲送行。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父亲生前说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双亲,死后要陪伴二老。”


▲ 摄影 | 飞云之下


得知院士辞世的消息,家乡人民无不感到痛惜。罗田县县委委员、县政协主席童伟民,县委委员、县委办主任赵超,副县长闫常以及河铺镇、县一中的几位同志一起,代表罗田60万家乡人民参加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那天,灵堂里早已站满了人,很多人只能在门口肃立,通过广播聆听院士的生平。


童伟民深情地说:“朱英国是第一位从家乡大别山区罗田县走出去的共和国院士,是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之臣。他的功绩将永载光辉史册。他是家乡的荣光和骄傲,是家乡人永远的楷模和榜样!


罗田县河铺镇党委书记刘海说:“朱院士是罗田的骄傲,毕生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始终挂念着群众的冷暖,惦记家乡的山山水水,为改变家乡面貌不遗余力,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


▲ 摄影 | 飞云之下


大别巍峨迎赤子,苍天垂汨祭英魂。从大别山走到珞珈山,从珞珈山走向五指山;从学生成为教授,从教授成为院士,朱英国为中国粮食安全、杂交水稻种质创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而呕心沥血的一生,将永远被祖国和人民铭记。








作 者 简 介


胡靖,湖北罗田人,行伍出身,业余喜欢文学、书籍与旅行。现栖居月山,偶种庄稼,山水为寄。



关注 | 胡靖:胡家山的年味道
乡居手记|胡靖:春风吹遍月山大地

  燕口拾泥 | 胡靖 : 月山之上,虫声唧唧


风物|胡靖:罗田板栗,怎么爱你都不够








文字作者:胡   靖

编  辑:罗田文联

初       审:方雪娟

终       审:王雅萍

联系微信:wypxy423

联系电话:0713-5051905

投稿邮箱:617722372@qq.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往期精彩!

罗田文联
正常宣传,公益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