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专刊 | 周爱妩:匆匆一年又端午

文化   文化   2024-06-06 07:40   湖北  


展示罗田风物 | 倾听罗田心跳  | 传播山水文化 | 亲近美丽家园



一  见  如  故  乡         

罗  田  是  老  家         


 




匆匆一年又端午


作者:周爱妩




罗田文联: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说一年,节日是主角。说五月,主角是端阳。


五月初五,谓之端午,也称端阳。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代的“端”是“初”的意思,而古人常把“五”写成“午”,于是,“初五”也可以写成“端午”。又因为古代人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端午节”也可以说成是端阳节。


节日盈香,端午为最。这一天,有我们刻骨的记忆和深沉的感情;这一天,有延续千年的传统,流传千年的故事,有驱鬼避邪,祈求安康的期望。


小时候,我对端午节的印象很模糊。可能是每个地方习俗不同,我们的端午没有香囊,没有粽子,更不见赛龙舟。但我们一直沿袭着“三月插柳,端午插艾”的习俗。



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端午,塆里家家户户都像过年一样,将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再穷再忙,每家每户也要称几斤猪肉过节,有对象但还未出嫁的姑娘,这天还会收到婆家送来的节日礼物,如红糖、花布、扇子等等。特别是端午节的清早,天还没有大亮,妈妈就和婶婶们上山割艾蒿,说是割太阳没出来之前带露水的艾蒿最好,有灵气些。我不知道这有何科学根据,但每次不等我起床,妈妈就背着一大捆艾蒿和少量丝茅(代菖蒲)回来了。  


那时,我一直搞不懂,艾蒿既不能吃,又没大用,割回那么多做什么,还搞得那么神秘兮兮的。但妈妈不改初心,在她眼里,艾蒿是金贵的,有着神一般的力量。她从割回的艾蒿中挑出又长又壮实的枝条,三枝或五枝分放在一起,配上两根丝茅(说是当作剑),再用红线扎成一束束的,分别放在家里的窗户上,门头上,有时蚊帐顶上也放一两枝。她一边摆放,一边念念有词,我曾跟在她身后偷听过,一句也没有听明白。但那份虔诚,那种敬畏的样子,好像要将她所有的期望,一个人的命运,和对端午节气的一世情怀,统统交给这些艾蒿。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满香堂。肉粽子,晒白糖,龙舟水下喜洋洋。”每当听到这流传千年的歌谣,记忆总是翻山越岭而来。


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没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个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办法。他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去找水怪决斗,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它不侵犯,如果食言,就让神仙做法砍死它。神仙答应了,它们约定,只要在墙上挂有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端午这天,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时,水怪总会看见屋檐下挂着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来,每到端午,人们就会在自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蒿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保全自己的房屋和安全。这就是端午插艾的由来。



然而,传说归传说,端午插艾有祭奠,也因为艾蒿有药用价值。《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可见无论插艾,还是房前屋后种艾,是人们求吉祥,招百福,驱鬼避邪,祈求安康的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相传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他虽然有心报国,但是他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决然的写下绝笔诗《怀沙》之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的楚国人听闻此事,怕屈原的身体被江里的鱼虾吃掉,都划着小舟去打捞。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以驱赶蛟龙水怪,避免它们咬伤屈原的身体。百姓们纷纷将米粮投进江中,希望鱼虾吃饱了米粮,不会伤害屈原的身体。后来,人们用芦材叶包饭,外缠彩丝,最后发展成粽子,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从此,在苍茫世间,在荆楚大地,立起一个沸腾的铁骨铮铮的端午。



一日端午,千年祈福;粽叶飘香,雄黄酒浓。从来没有一场祭祀如此悠长,至今没有一汪江水淹没屈原的忧伤。每到端午,总让人想起屈原踉跄的步伐和舍身的一跃,他的决绝,像一道人性的闪电,炸响了夜空,让我们依稀感到“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还在他的胸间激荡。自此,屈原成为我们生命里最长久的等待,任凭我们是富足还是贫穷,他都是我们生命中的屹立和崛起。







两千多年了,粽子包裹着历史的余温,龙舟竞渡着端午的传奇。五月的民间,从神灵信仰,到祭祀祈福;从辟邪攘灾,到凭吊纪念;从吃食穿戴,到精神坚守,一步一步丰富了端午的内容。我们的祖先从期望美好的生活出发,为端午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南来北往的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抢鸭子、举办诗会等等。这些节日的文化融入了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根植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中。让我们体验到平凡岁月中的欣喜与激情,明白历史的过往之可贵,生命的来处之可期。



不知从哪年开始,我已继承妈妈生前插艾的做法。每年端午,一大早,我就去街上买回上好的艾蒿,放置在五月的门楣,寄托我心中的期望。粽子是必须要吃的,当我蒸好粽子,小心翼翼地将它宽衣解带,一层层剥去它身上绿色的叶子,用舌尖吮吸它鲜香欲滴的身躯的时候,总不由想到它包裹的是一个伟大的爱国灵魂,它带给我们的是平安和希望。



儿子高考那年的端午节,我起得比任何时候都早,我从街头找到街尾,又从街尾找到街头,不在乎价钱,就是要买全街最好的艾蒿。好不容易挑好了艾蒿,我稳稳地扛在肩上,生怕掉下来,更不愿意别人碰着它。回家,插艾。不知道哪儿冒出来一些说词,我边插,边默念:“保儿种个状元郎……”插完艾蒿,我静静地站在客厅,环视四周,闻着满屋的艾香,一身轻松,心里充满了被守护的感觉。




我感念,在五月,有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日子,让我们期待着,热热闹闹地参与着,并坚信,因为有它,灾祸可以避开,希望可以抵达,幸福一直都在。


又是一年端午节。万物葳蕤,青青的艾蒿,带着早晨的清露,像拔节的竹笋一窜一寸。灰色的枝条,直溜溜的,如端午的阳光一样挺拔,我已习惯插艾,习惯民间把艾蒿的香气,传递给此刻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丰美人间。



END



作者简介


周爱妩,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罗田县作协副秘书长。多篇散文发表于《南风艺术》《湖北文化》《湖北素质教育》《宝安文学》《黄冈日报》《黄石视听》《中国作家网》等报刊和新媒体,已出版散文集《我心悠悠》。




端午专刊 | 晏晴:悠悠艾草香



文字提供:周爱妩

图片来源:网   络

编  辑:罗田文联

初       审:方雪娟

编       审:王雅萍

联系微信:wypxy423

联系电话:0713-5051905

投稿邮箱:178622499@qq.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往期精彩!

罗田文联
正常宣传,公益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