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王红玉:逼出来的论文

文化   2024-06-26 09:35   湖北  


展示罗田风物 | 倾听罗田心跳  | 传播山水文化 | 亲近美丽家园


一  见  如  故  乡         

罗  田  是  老  家         


 




逼出来的论文

 

作者|王红玉





罗田文联: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假期整理书柜时,翻出了若干年前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手写稿。瞬间往事浮现,让我感念万千。


2004年底我收到了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继教学院的一封信,是关于自修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通知,通知对论文写作方向、要求、导师以及答辩时间都作了交代。此前,我已顺利通过了自修本科所有科目的考试,现在只要通过了论文答辩就可拿到本科毕业证。



那时候不像现在网络信息发达,而且我所在的乡镇中学没有普及计算机网络办公,手头几乎没有可供查询的资料。另外,听说如果不是原创论文就很难通过答辩。所以,千难万难,离成功只差最后一步,我只能迎难而上。好在那封信里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论文题目。而且,快要放寒假了,假期自由操控的时间比较充裕。但由于那时候我的孩子只有半岁,我还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才能进行写作。


首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几乎花了一天的时间精心筛选,确定了论文标题——《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然后,我列出提纲,打算从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兴趣培养的方法这些方面进行论述。初步确定了方向和脉络,顶多算是搭了个架子,怎样把论文写得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还得在细节上下功夫。首当其冲的是要有理论支撑。尽管我读过一些教育理论,但是涉及到具体的兴趣之于教育方面的理论几乎为零。去翻阅图书几乎不可能,一是手头上没有现成的相关图书,二也不知道到哪里找这样的图书。正所谓“急中生智”吧,我当时能想到的是,找一个有网的电脑,下载几篇相关的论文供我借鉴参考。终于到县城通过熟人找来了几篇有点关联的文章,虽然这些文章的论述内容于我参考价值不大,但文中有些名人名言和一些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名词定义倒是很合我的心意。例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还有孟子的语录“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之无穷”等。文中还有对“兴趣”“思想政治课”这些重要名词的定义,以及一些理论性的概述是我求之不得的绝佳素材。



有了框架、理论素材,接下来就需要严谨的构思和充分的论证。我进一步细化提纲,决定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能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能使学习取得成效”三个方面阐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从“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良影响”、“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三个方面论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兴趣培养的必要性;然后,从“创设气氛,激发兴趣”,“角色转变,培养兴趣”,“多种教法,保持兴趣”,“指导学法,发展兴趣”四个方面讲述教学中培养兴趣的方法。


因为从小我并不擅长写作文,这次是被逼无奈,我只得使出浑身解数,绞尽脑汁,极力把平时教学中的经验和感悟总结和抒发出来。这个过程既是一次开创性的艰难探索,也是对我过去教学过程的深情回顾,更像是不厌其烦、心潮澎湃的内心独白。每天做家务、照顾孩子的时候打腹稿,趁孩子睡着的时候写出来,一天写一点,写了再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我不记得用多长时间写完的,共写了五千多字。写完之后用格子信纸誊写一遍,附上书信寄给了我的导师——刘远传教授。再次强调一下,那时候网络没普及,仍是用传统的交流方式,手写、纸稿、书信。



没多久,我收到了刘老师给我的亲笔信和被圈点修改的手写稿,还有学院关于论文答辩细则的通知。在信中刘老师给我提出了修改意见,刘老师的字是行楷,流畅清晰。我的论文手写稿上,留下了红色的标注痕迹,细致到标点符号。顿时让我联想到中小学时代语文老师给我批阅作文的痕迹,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虽然与刘老师从未谋面,但透过这些细节,我感受到了刘老师的认真敬业,严谨务实,也感受到了老师对我这个学生的关心、指导和鼓励。


经过再次修改誊写之后,我需要把论文再寄给导师过目。由于答辩细则中有一个要求我不明白如何落实,我能想到的佐证材料只有刘老师的亲笔信。于是,在寄论文修改稿的时候,我把刘老师的来信一并寄回去了。


就这样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终于到了答辩的日子,我还清楚地记得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给我那8个多月的孩子断奶了。清早去长途汽车站搭车,赶到华中师范大学继教学院论文答辩场地的时候,快到10点钟了,答辩早已开始,走廊里站满了等候答辩的人,一问才知道,他们很多人是头一天提前来武汉了。



我从安排表上发现我的答辩序号是3,显然我迟到了。工作人员告诉我,等室内的那个人出来之后,我就可以进去答辩。哈哈,真是太好了!我不用费时等候!我暗自庆幸。不一会儿,答辩室的门开了,我走过拥挤的人群,听到他们焦急地询问刚出来的人“难不难?”“容易过关不?”我的内心不禁也有相同的疑问。


心怀忐忑的我走进答辩室,发现里面坐着六七个专家教授,当我略微紧张、简短地自我介绍完后,有个教授立马轻声说:“这个不用问,是写的。”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有个教授笑着问我,“你怎么把刘老师写给你的信寄回来了?他那可是墨宝啊!你应该珍藏啊!”接着另一个教授问我,“你是罗田哪里的?”他指着旁边一个教授对我说:“这个老师也是罗田的。”当我说出“我是大河岸的”,那个教授惊奇地打趣说:“啊哈!这么巧,你们是地地道道的老乡。你今天中午就去你老乡家吃饭。”全场都笑起来了。我也笑了,可我有点局促,只是笑而不答,心存狐疑,“这是论文答辩吗?分明是拉家常。”终于有个教授言归正传地问我,“你的课堂上有没有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我有些惭愧地诚实回答道:“确实有!”他迅速补充道:“不是确实有,是肯定有。那你怎么办?”我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只能尽量引导他们。”教授微笑着点点头。突然有个教授提醒我,“你可以走了。”我很惊愕地轻声问:“我答辩完了吗?通过了吗?”那些教授都笑着你一句我一句,“过了”,“过了”,“快走吧!”“叫下一个进来” 。我如释重负,顿时一身轻松,满心愉悦。此时我才明白是刚才最开头那个教授(肯定就是我的导师刘教授)的一句话导致场面如此轻松,至此我才发现所谓论文答辩就是检验你的论文是写的还是抄的。只有自己写的才会轻松过关!



短短两三分钟我就从答辩室里出来了,耳边听到“下一位进去”,答辩无缝衔接地进行着。门外的人惊奇又急切地问我,“怎么这么快?”“答辩难不难?”“过关了吗?”我很轻快地笑着说:“不难,好容易!”2005年5月我的本科毕业证到手了!


都以为就这样结束了。谁知,6月初我又收到华师继教学院的来信,是关于出版《华中师范大学成教大学生优秀科研论文集成》的通知,通知说要收录我的毕业论文。后来,我的这篇论文被发表在《华师高等函授学报》上。《华师高等函授学报》是部级期刊,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类优秀期刊。2005年下半年华师继教学院给我寄来了《华师高等函授学报》2005年11月样刊,迟迟不见样刊到手,我很担忧被弄丢,只得亲自到县邮政局问其下落,邮政局的同志淡淡地说:“乡镇的书刊没来得及送,你自己去仓库找。”在邮政局仓库墙边的地上,一大堆书报杂志里面,我终于找到了期盼已久的样刊,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是一本看上去很精美,捧起来十分厚重的超大书刊,这是我平生第一本样刊!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目录上,自己的文章被打印成铅字装订成书的时候,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往昔的艰辛付出在此刻幻化成了无比甘甜的成就感。



再后来,我的这篇论文先后被国内知名数据库巨头网站——维普网、知网——收录。要知道,这是我平生第一篇论文啊!就是它,让我受到了极大鼓舞,使我在后来的教研之路上走得持久而长远。


遥想当年,面对Deadline(最后期限)的事,我不得不逼一逼自己,没想到还逼出成果了。就像曾国藩说的,“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那么,我的这篇论文应该算是“有所逼而成者”吧?







作者简介



王红玉,中学高级教师。信奉“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业余爱好,看书写字赏美景。




关注 | 王红玉:不能忘却的纪念
阅读 | 王红玉:我眼中的《康熙大帝》






文字作者:王红玉

图片提供:王红玉

编       辑:罗田文联

初       审:方雪娟

终       审:王雅萍

联系微信:wypxy423

联系电话:0713-5051905

投稿邮箱:617722372@qq.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往期精彩!

罗田文联
正常宣传,公益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