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我买了一本《六步洗手法》,我希望看到的是怎么洗手心、怎么洗手背、怎么洗大拇指这些,而不是想看怎么选购肥皂、怎么拧水龙头这些。当然,这不是这本书的错,只是它不是我需要的「那本」书。
文献综述范本|朱庆育《法律行为概念疏证》之综述(节选)
标签
来源:中外法学 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 Vol.20,No.3(2008)pp.325 -372 作者:朱庆育 领域:民法总论 体量:48页(近六万字)
框架:问题意识——解题思路——结论概述
问题
解题
阐述德国语境下Rechtsgeschäft的原初含义,分为第一、第二两个章节。
阐述「法律行为」这一概念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分为第三、第四两个章节。
阐述「法律行为」这一概念在新中国所受之诘问,即合法性矛盾问题和法域区分问题,为第五章的主要内容。
对Rechtsgeschäft的汉译词汇,予以检讨,为第六章的主要内容。
结论
正文
【章节】《周虽旧邦:Rechtsgeschäft的概念史略》(第一章)
1.1【问题】Rechtsgeschäft作为一个普遍使用的一般化概念,其在历史上的呈现谱系为何?在法典化运动中和后法典时代表现如何?
1.2【解题】谱系学梳理:1748年,内特尔布拉特《一般实证法学基础体系》——1772年,内特尔布拉特《日耳曼普通实证法学新论》——1784年,韦伯《自然之债理论的体系发展》——1789年,胡果《当代罗马法学阶梯》——1807年,海泽《供学说汇纂讲授之用的普通民法体系纲要》——1807年,赛登施蒂克《学说汇纂法律体系讲稿》——1812年,施韦佩《学说汇纂体系告》——1840年,萨维尼《当代罗马法体系》
1.3【结论】作为一般化概念的Rechtsgeschäft,并非罗马法的遗珠,而系属18世纪学说汇纂法学的产物,由「人的行为」这一上位概念演绎而来(而非归纳的结果)。此范畴于1807年,在海泽那里作为统一的概念术语定型;并于19世纪,在萨维尼的《当代罗马法体系》中稳定确立了其含义: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意志直接指向法律关系之产生或解除的自由行为;最终,经由萨维尼弟子普赫塔的工作,这一范畴在技术上趋于成熟:法律行为是法律效果基于行为人意志而发生的,旨在引发法律效果的行为。Rechtsgeschäft作为术语正式进入法典,始见于1863年的萨克森王国民法典,随后被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采用。自此,Rechtsgeschäft被赋予了实证法色彩,但不论是在法典化运动中,还是后法典时期,Rechtsgeschäft中行为人意志和法律效果的内在关联性,均得到信守,理论和法条在这里是统一的。
【章节】《萧规曹随:Rechtsgeschäft的当代用法》(第二章)
2.1【问题】在确定Rechtsgeschäft这一概念表述后的百年学术发展中,其语义含义和语用逻辑,是否发生了变化?
2.2【解题】作者选取了4位具有时期代表性的学人论著,即布罗克斯、拉伦茨、弗卢梅、帕夫洛夫斯基的教科书,分别阐述了在这些具备代表性的教科书中,学人们是如何理解包含Rechtsgeschäft在内的法学概念群落之整体结构的。以及,在每一种概念群落内,Rechtsgeschäft遵循何种语用逻辑。
2.3【结论】虽然各大教科书对于「法律上的行为」的概念分类体系不尽相同,但其中Rechtsgeschäft的语义和语用都十分稳定,百年以来,几无变动。
【章节】《取舍之间:法律行为的命运沉浮》(第三章)
3.1【问题】在第一阶段,即新中国民法典的三次起草时期中,「法律行为」为何从民法立法的核心地位转至立法使用的边缘,甚至于消失?
3.2【解题】以民法典起草为线索,将问题细分为三个小问题:
3.2.1第一次民法典起草时期,为什么法律行为从正选降至另案地位?答案是:为规避「合法性矛盾问题」,部分学者认为,法律行为不能既是合法,又是无效的,同时具备合法和无效两个特征的法律行为,会产生合法性矛盾问题。而同时包含合法行为、非法行为、侵权行为的「民事行为」概念,被认为可以规避合法性矛盾问题,因此从另案被提升至正选地位。但从第4稿草案的3种不同写法中可以看出,即使舍弃了「法律行为」这一概念,其行为类型仍然存在。
3.2.2第二次民法典起草时期,为什么传统法律概念的术语都消失了?答案是: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民法中充斥着意识形态内容,与私法自治原则几乎毫无关联,作为私法自治的工具的「法律行为」,乃至其他传统法律概念术语,自然失去容身之所。
3.2.3第三次民法典起草时期,为什么法律行为之用语重现,而后又复归于寂?答案是:在第1稿、第2稿草案中的「法律行为」重现时,法学界内就出现了反对的阻力,有批文明白显示「有同志主张不要(法律行为)」,最终「法律行为」一章被整章去除。
3.3【结论】由于政权更易,清末民国继受德日而发展起来的法律传统被迫中断,新中国的法学家为规避所谓「合法性矛盾问题」,提出「民事行为」概念,取代了作为私法自治之工具的「法律行为」概念;而后,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和学界内部的争执,「法律行为」未能在实证法领域拨乱反正,重获位格。
Thomas 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张卜天的译本《科学革命的结构》 黄宗智《社会科学和法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吗》 赵鼎新《社会科学研究的困境:从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谈起》
售价与购买渠道
说明
单价
注:第一轮阅读技术课已结课,课程录播可无限次回放观看。如需购买,可直接添加讲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