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读书,还是让书给操了?

文摘   2024-09-11 00:29   广东  

狮心阁-阅读技术先导课-课堂实录(节选)

注:为流畅行文,本文稿在精校过程中,对课堂内容进行了修补、裁剪和合并,特此说明。
大伙课前的提问非常踊跃啊,热情程度出乎我的意料,我之前还担心要是没人来就尴尬了,结果会议室直接被挤爆了,还得紧急扩容一下才够用,很有戏剧性。
现在我们正式上课
今天这节课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对「三种阅读」的讲解,我会和大伙聊聊为什么说有三种阅读。第二个部分是对狮心阁课程业务的全景介绍,和大伙汇报一下我到底要干什么,为什么铺这么大摊子。第三个部分是问答环节。但是问答这块,大伙的提问实在太积极了,跟井喷一样,今天肯定回答不完,后面可以在公众号上持续追更。

切片一:三种阅读

现在先谈「三种阅读」。有哪三种阅读呢?我给它归类了一下。第一种是作为「滤镜」,或者说作为意识形态,作为崇高理念的阅读。这是国人对于阅读的第一印象,当你在社会规训体系里,在这个社会环境里生活足够久之后,你一定会产生这种对阅读的刻板印象,好像阅读是一种自带光环,自带「滤镜」的行为;是一件上位的,很崇高的事情。读书之前恨不得先焚香沐浴,修心斟茶,然后再恭恭敬敬摊开书本,用你洗干净的小手一页一页虔诚翻书,好像你是要去完成某种神学仪式,某种宗教仪式一样,去完成你的阅读工作。这种阅读其实是我们今天要锤的,因为这是非常扯淡的事情,是我们要坚决摒弃的。大伙千万不能这样,这是把阅读当成宗教仪式或者说神学仪式了。好像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上供一样,就和平时不是你在上学,而是学在上你一样,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你在读书,而是书在操你了,你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必须要保留自己的主体性,你至少得是一个跟作者平等对打的主体,而不是让他来操你。我说话比较直白,大伙应该能理解我意思。
总之,这种作为「滤镜」的,作为意识形态的,作为一种崇高理念的阅读,是我们坚决要摒弃的。为什么要摒弃?倒不是说这种行为就怎么怎么不好,而是因为它低效甚至无效:你把时间全花在形式主义上了,就很感动自己,但是到最后发现书其实没读几页。我相信只要是新手,只要是刚开始学飞的菜鸟,肯定会经历这个阶段。就像咱们学员在评论区说的:主打一个仪式感。就和现在很多人布置书桌漂亮文具一大堆一样,我给它们码得特整齐,拍照特别有美感,特别有仪式感,搞得好像就能学会了。优生两支笔,差生文具多。这是初学者经常会陷入的误区,我们一定要破除掉这种心态。
鼹鼠:当年还是三支笔呢,现在两支了,以后就是一支,最后不用笔(不是)。
读书真正读进去的状态是什么呢,大伙回忆一下自己读中学的时候,上高中的时候,你有没有躲着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私下埋头看网文,看武侠小说,看《知音漫客》的经历?其实在那个时候,你才是真正进入到了阅读状态。可能大伙之前能接触到的最好的阅读状态,就是那时候的状态,整个人都进入到了心流状态,物我两忘,连时间都没感觉了。一低头看进去了,一抬头下课铃响了,这一节课就被这样摸鱼给摸过去了,主打一个深度沉浸。再比如回到宿舍,躲着寝管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书,你有没有经历过?大晚上打着手电筒看《盗墓笔记》,一页一页翻到凌晨半夜,睡觉的时候闭上眼睛,脑子里还都是那些画面。你这个时候读书肯定是读进去了,但绝对没啥仪式感,对阅读也没有什么「滤镜」,就是很朴素地睁着眼往下看,哪有空搞什么形式主义。但到了这个时候,甚至往往只有这个时候,才是大伙真正进入到正确的阅读状态的时候。追网文小说上瘾的那个状态,就是我们阅读时要追求的状态。你要像发情了的猪狗遇见交配对象,或是饿急眼的山鸡掉进粮仓一样,去对待你的阅读材料,恨不得把它们生吞活剥了。
而当我们破除掉作为「滤镜」,作为意识形态,作为崇高理念的阅读之后,本来意义上的阅读就出现了,这就是第二种阅读: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方式的阅读。这种对于阅读的理解是不岔道的,因为它「是其本是」。如果要实事求是地去讲,阅读到底是什么?阅读它就是一种信息获取的方式。而这种信息获取的方式,相较于其他方式,未必是最高明的,也未必是最完美的,但是它有它的特质,有它的规律,有它的操作系统。而依据这些特质,就可以进化出第三种阅读:作为一种思想技术的阅读。
有学员在评论区说的对,不要神化阅读这种行为。因为阅读只是信息获取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相较于其他方式,未必就是最高明的,得看你所处的情境和你的需求是什么。大家之所以更愿意去读书,而不是去听书,是因为读书可以读得很快,比如说同一份演讲稿摆在你前面,你一眼扫过去,只需要八九秒钟,就能大致明白这个演讲是在讲什么,但如果不让你看这个演讲稿,而是听人逐字逐句把它念一遍,你可能要听十分钟。阅读当然是有它的便利性的,因为人首先是一种视觉动物,常人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理解这个世界的。
有学员说看视频可以开启二倍速,开倍速当然是快速刷完视频的好办法,但哪怕是开启二倍速,肯定也没直接读书快,因为人首先是视觉动物,这是由我们的生物学结构决定的。不过阅读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同一份演讲稿,如果在一个富有激情的、知道演讲技巧的人嘴里讲出来,可以讲到让你流出眼泪来,他的情绪冲击力是很强的,很饱满,雄辩家可以用疾风骤雨般的演说把听众们的情绪完全裹进来,而如果是你自己安静读书,就很难达到这种状态,除非那些文字的感染力本身就特别强。
阅读之于其他信息获取方式的另一个重大区别是,阅读必然是主动行为,而听力可以是被动的。很多人为了过法考会去上网课,但很难说准备法考到底是读书更好,还是看网课更好,这个得看你书能不能读下去,课能不能听下去。读书的信息获取速度最快,效率最高,但很多人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而如果你跟网课的话,因为网课你是可以被动跟着学的,只要你开着声音,你别关设备,你是可以被动输入信息的,这时候不需要你主动去翻书页。所以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去听网课,而不是去看法考讲义,就是因为他自己看不下去。评论区里有人说「听书知识点还能进脑子,看书还需要再转换一下」,但也有人是反过来的,听书脑子要反应一下,看书反而能看进去,这真的是很因人而异的事情。
总之,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有着不同的利弊,你得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禀赋在哪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获取。我们实事求是地看待阅读,它就是信息获取方式中的一种,我们要先形成对于阅读的正确认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我们已经正确认识到了阅读是什么,那么就可以根据阅读的规律,根据它的质的规定性,去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建构相应的操作系统,这就是作为一种思想技术的阅读,需要我们进行刻意练习。而这些阅读技术,就是狮心阁阅读课程的核心内容。
讲到这里,「三种阅读」就已经全面呈现出来了,它们分别是:作为「滤镜」的阅读(第一种),作为信息获取方式的阅读(第二种),以及作为一种思想技术的阅读(第三种)。作为「滤镜」的阅读是我们要坚决抵制的;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方式的阅读是我们要正确认识的;作为一种思想技术的阅读是我们要刻意练习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阅读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它们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二种阅读是对第一种阅读的破除和纠偏,第三种阅读是对第二种阅读的使用和进化。这三种阅读就像是三个阶段,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我们的阅读技术课,就是要先在知识论的层面上厘清阅读行为的究竟,然后依据阅读内在的规律,利用阅读行为的特性,给出一套作为整体性方案的阅读技术体系,即对阅读进行刻意练习的一整套训练体系。
这就是本次先导课第一个板块要讲的东西:这三种阅读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狮心阁的阅读技术课是在干什么,我们现在讲完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之前是处在哪个阶段,遵循的是哪种阅读,把自己是第几种阅读发到评论区里,我们现在进行一个课堂统计。

附录-狮心阁内部对切片一的讨论

鼹鼠:私密马赛俺们这边宿管阿姨只管开关灯和卫生,不查我们晚上看不看书呢,你这算是河南特色?追网文那段我不太同意,因为我追网文的时候虽然上头,但是看完就扔了至少百分之七十,连主角叫什么名字我都不会记得。就是因为看网文的心态是完全随意的、纯娱乐的,不需要重视,所以也几乎不怎么吸收里面的内容,学习的时候你还是得注意要点,这里不能完全复制看网文的心态,除非你就单纯是看着好玩,没有别的目的。况且,追网文小说会上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已经炼出了一套让读者产生瘾感的写作机制,你是被动地在投入阅读上瘾行为,而不是主动去产生心流,换句话说,但凡这个作者写得不够爽,你自然也就不投入了,那这种投入其实是作者的本事,不是读者的。认识到这一点后你就会发现,像读网文一样地去读其他书,特别是难啃的专著,话是这么说,却很难马上找到感觉,这就好像你跟一个人说你要像喜欢吃麦当劳一样热爱吃健身餐,只存在理想状态,但很难达到。
牧某:人矿省应该都这样,包括但不限于山河四省。至于「单纯是看着好玩,没有别的目的」这种心态,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求知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就是目的本身,哪怕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其源动力也是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和困惑,对于不着相者而言,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把某种化合物萃取出来,和侦探小说里的主角团怎么在人群中把凶手揪出来并没有本质差别。学习时当然需要「注意要点」,但难道看福尔摩斯的时候大伙就不注意镜头线索了吗,就「关键信息」而言,学术论著的「要点」和侦探作品的「clue」何尝不是一回事儿?当然,鼹鼠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作品中是否存在「让读者产生瘾感的写作机制」,这就关涉到另一个问题了——不同阅读材料有着不同的「知识质量」和「难度系数」。于前者,世上应该没人会对鹿工程读上瘾,除非是啥精神M喜欢找抽;于后者,朱庆育的《民法总论》不可谓不精妙绝伦,但如果给初学者读很容易绷不住。而如何获得对知识质量的鉴别力,以及通过迭代自己的阅读技术不断攻关更难打的阅读关卡,就是我们正课要讲的内容了,此不赘。
鼹鼠:我理解你的逻辑应该是,求知应是兴趣使然,要做就做让自己快乐的学问。但是兴趣这种东西,就像人的情绪一样,其实本来就是随时可能产生变化的:对于不甚了解的事物,可能不感兴趣,但随着理解的深入,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兴味;或者对有的东西原本兴致盎然,但接触一段时间后,反而感到愈发乏味,这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可是人的学习工作总是有稳定性的,不可能完全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有兴趣了就拿起、没兴趣了就扔开。你说要破除对阅读的「滤镜」,但是你是否又在这个过程中过于仰赖「兴趣」了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没那么感兴趣、不那么快乐的步骤,难道就不做了么?所以我想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持一个相对稳定且有效率的阅读模式,而不是完全被个人喜恶推着走。
牧某:知识兴趣和阅读技术的关系,类似于燃油和发动机的关系:燃油给你动力源,发动机给你跑长途的可能。兴趣本身就很重要,所以谈不上「过于仰赖」,因为不同于「滤镜」式的虚幻理念,「兴趣」直接锚定在人的真实感受和智识偏好上,只是因人而异,我感兴趣的,别人不一定想看;别人废寝忘食钻研三五年的,我不一定感兴趣。至于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如何让自己对某个原本无感的领域发生兴趣,以及如何保持一个相对稳定且有效率的阅读模式,让自己哪怕兴趣淡了之后也能按部就班读下去(而不是直接开摆),那就是我们的正课内容了,这里先不多谈。
包含其他切片的完整版文字整理稿将持续在学员群内部更新。
报名链接(点击可查)
狮心阁 2024.06.19

狮心阁逃难版
狮心阁成员写作和创业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