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招生录取规则,看古代科举中的“慧眼识人才”!

文化   历史   2024-07-04 08:24   福建  

这几天是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日子。考生想尽一切办法进入跟自己的分数段全然匹配的高校和专业,一分也不想浪费;高校也想在相应的分数段内,录取最优秀的学子。这就是现代高考的选才机制,基本以客观(分数)条件说话,主观选拔的色彩少之又少。

而在古代科举制下,主考官有较大空间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来选取人才,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慧眼识英才”。

在古今职场中,伯乐提携千里马,也在慧眼识人的范畴。我们在诸多描写历史人物的书籍或文章中,常见“慧眼识英雄”的说法。譬如萧何荐韩信,就属于“慧眼识英雄”的范畴。

“慧眼”一词,原是佛教用语,古已有之,指能洞察到过去和未来的眼力。但将这一佛教用词,应用于描述世俗社会场景,所谓“慧眼识英才”也好,“慧眼识英雄”也罢,都是清中后期才出现的。

还是以萧何识韩信为例,秦汉时期并没有史家用“慧眼识英雄”形容之,那都是清末以后的文家在追述历史时用到的句子。

                  影视图:萧何与韩信

那么,“慧眼识英才”或“慧眼识英雄”这种句式,是何时出现的呢?据查证,最早的文字记述出现于清道光年间。

大概在道光十年到道光二十年之间,福建科举乡试副主考官蔡家玕力排众议,录取了一批不被主流科举权威看好的举人,后来这些举人进一步参加全国会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着实令福建科举扬眉吐气了一把。由此,科举士林开始争相传诵这么一句话:“蔡家轩慧眼识人才。”至于谁是第一个说出这句话的人,不得而知。

                 清代科举乡试场景图

清代科举乡试(各省科举省试),各省选拔的举人名额是固定的。但录取怎样的人为举人,却大有讲究,标准相对弹性。古代科举以“国学”为基础,考验的主要是写文章,没有填鸭式的背诵填空、选择题,更没有数理化计算,评分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考官的阅卷水平和价值取向。

因此,蔡家玕以自己的眼光,选拔出了一批能够在全国会试中胜出的举人,确实称得上是慧眼识人才。从那以后,“慧眼识人才”、“慧眼识英才”的句式和说法,逐渐被世人所引用,继而诸多文家在各种历史叙事中使用“慧眼识英雄”句式。

这块【德追梁孟】匾,上款文字为:“赐进士出身 诰授奉政大夫 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 前翰林院庶吉士 加二级 纪录一次 蔡家玕”

该匾由蔡家玕题写于道光十年(1830),赠送对象是一对老年夫妇。彼时,蔡家玕尚未担任福建乡试副主考官。

             老照片:清代福州贡院考棚

实际上,蔡家玕与福建的缘分,不止于“慧眼识人才”选拔了一批优秀的科举人才。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蔡家玕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期间他对福建的禁烟工作亦有较大历史贡献。

据蔡家玕调查,早在林则徐禁烟之前,从广州入关的西方鸦片,经由广东潮州陆路大量运至福建漳州、泉州地区,这一条鸦片入闽通道由来已久,危害甚大。

                老照片:清代福州禁烟图

林则徐实施禁烟期间,广东地区的鸦片贸易受到严厉打击,鸦片贩子走投无路,加剧从陆路运送鸦片至福建,并经此通道运往江浙省份。为此,蔡家玕上书道光皇帝,建议严打鸦片入闽,斩断江南鸦片黑市的货运链条。对此,道光皇帝命闽浙总督桂良严查严打福建、浙江的鸦片走私,给予林则徐的禁烟大业鼎力支持!

蔡家玕是江西上犹县人,客家人氏。近年来笔者对闽粤赣客家匾额较为关注,蔡家玕无疑是一位值得记述的匾额历史人物,他在福建科举历史上留下的“慧眼识人才”佳话,也将名垂青史。


品藏天下
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