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版两岸融合:福建巡抚走遍台湾促团结,累出大病感动人心

文化   历史   2023-09-14 10:05   福建  

近日,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坊间纷纷热议,此举显示大陆社会对台胞的善意和联谊之情,如海峡之水延绵不绝。

与此同时,面对美西方军舰的频繁挑衅,以及对岸“台毒”当局分裂言论的末路狂奔,我大陆战机不断加强台海巡航,对“台毒”当局形成高压态势。

以上二则,相辅相成,彰显了大陆对台工作的辩证思路:将台湾民众和“台毒”当局区别对待,对前者如春天般温暖,对后者如冬天般严酷。

两岸情势如是,无疑是令人鼓舞的。本文讲一讲历史上有关清政府治理台湾的往事,以资读者思考。

           清代台湾地舆图其一(局部)

清代台湾隶属于福建省管辖,历任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等都很重视台湾社会的治理,不乏渡海登台岛、深入民间巡视的传统,他们巡视台湾的主要目的是“统战”,即深入了解台湾原住民社情,关心原住民的福祉、归化部落居民等。

清代台湾社会也时有“台毒”势力作乱,但均被清政府挫败。清代台湾原住民是极容易被“台毒”作乱分子拉拢的群体,很多叛乱事件都是从土著部落开始的,故台湾原住民是清政府福建封疆大吏们需要亲自“统战”和争取的社会群体。

           清代台湾地舆图其二(局部)

因台湾原住民多居于高山地区,所以福建封疆大吏们也不得不深入山区,跟原住民零距离接触,这就是清代台湾版的下基层。

历史上为台湾治理和开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福建封疆大吏数不胜数,他们当中很多人都用脚步丈量过台湾高山地区的海拔,体验过台湾原始森林的湿热气候、蚊虫叮咬、瘴毒攻心等,随便列举几个名字:史致俨、卞宝第、孙尔凖、史贻直、汪志伊、沈葆桢、丁日昌等,个个都是对台湾有重大历史功绩之人(顺便一提:以上封疆大吏题词匾额,本人均有收藏)。

而本文要重点介绍的是另一个有功于台湾的人:吴赞诚。安徽人吴赞诚于光绪二年(1876)任福建船政大臣,光绪三年奉命赴台湾筹办防务,光绪四年任福建巡抚(任内主要致力于台湾治理和开发)。

                        吴赞诚题字匾

这块【温惠淑慎】匾,吴赞诚题写于光绪四年(1878),正是他治理台湾社会如火如荼之时。这是一块祝寿匾,有关匾文不赘述。

此处重点说说吴赞诚巡视和治理台湾的经历。

光绪三年(1877)夏,吴赞诚赴台湾筹办防务,深入台湾各地开展工作。有关海岛防务布置,本是吴赞诚擅长的事项,本文不述。这里说说他在台湾一并开展的另几项工作:招垦、开路、抚番、统战。

   清代台湾海防图其一局部(国家海洋博物馆)

这年夏天,吴赞诚带领随从深入台湾高山地区、原始部落区等,开展抚番、统战工作。因这些山区地势陡峭、有的部落远在原始森林,吴赞诚全程不得不以步行和攀登的方式出行,往返600多公里。

期间吴赞诚把自己的姿态放到最低,全力感化高山原住民,努力跟他们交朋友,就是为了让台湾原住民在情感上尽快融入两岸大家庭。这样的“统战”努力当然是卓有成效的,很多台湾原住民纷纷表示尊重和认同两岸一家。

                    清代台湾山地图

但这次山地之行,吴赞诚付出的代价可谓惨重:因不适应高山湿热气候,深山老林的瘴气、蚊虫、疟疾等侵扰,加上成日累月的奔走之辛劳,吴赞诚的随从伤亡过半,他本人也卧病在床数月,不得不返回福州养病。

吴赞诚这次台湾巡山之行,堪称勇毅。对此,吴赞诚的老上司李鸿章致信给他说:“瘴乡盛暑,执事乃不辞劳瘁,入山周巡,从者半多物故,尊体幸获康全,殆由精诚感召,天神呵护。”

               清代台湾地舆图其三(局部)

光绪四年(1878)春,台湾发生原住民部落叛乱事件,影响较大。这股叛乱势力煽动性极强,民间响应的声势也愈演愈烈,事件持续延续扩大到了这年夏天。

从清政府的视角看,这种行为无异于“台毒”,是必须要打击的。于是,专业搞防务的吴赞诚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全力打击台湾叛乱势力。吴赞诚第一时间表态:“若不与以惩创,何以缉凶顽而靖边圉。”

九月份,吴赞诚第二次渡海抵台。

                       清代海峡渡海图

如果说吴赞诚第一次巡台,主打的是团结牌、统战牌,其工作对象是广大台湾原住民;那么,他第二次赴台则是主打惩戒牌、严打牌,打击的对象是叛乱势力——也可以理解为“台毒”势力。

由福建巡抚领军打击台湾局部叛乱势力,可谓杀鸡用上了宰牛刀,贵在取势,要的就是对“台毒”分子零容忍,呈现压倒一切的气势!所以吴赞诚督军剿乱的过程很顺利,为时一个多月,就实现了“消灭顽固分子、争取骑墙势力、安抚主流民意”的战略目标。

显而易见,吴赞诚先后两次亲赴台湾,目的各有不同,一前一后、一张一弛,体现了由他主导的台湾“抚番”思路是:安抚与清剿相并重。事实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光绪十一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巡抚之后,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采用的台湾治理策略,就沿用了吴赞诚的方法。

             清代台湾地舆图其四(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吴赞诚的第二次台湾之行,也是东奔西走,辗转于平原和高山之间,第一次赴台吃过的苦头,第二次又吃了个遍。因积劳成疾,瘴湿侵体,吴赞诚回到福州后,不幸中风。在那之后,吴赞诚的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辞去了福建巡抚职。

光绪六年,李鸿章把吴赞诚召去督办天津水师学堂。但之前的两次台湾之行,已经把吴赞诚的身体本钱搞坏了。光绪七年,吴赞诚卧病在床,辞去公职,从此远离宦海。

吴赞诚的晚年,疾病缠身,十分凄凉(于光绪十年病故),而这一切,或许就是台湾之行带来的身体亏损。在此意义上,吴赞诚称得上是为台湾大业献身的福建封疆大吏第一人。

鉴于吴赞诚对台湾统一大业的卓越贡献,光绪十五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上奏清政府,请求在台湾为吴赞诚建祠祭祀。后来,清政府批准在台湾首建沈葆桢专祠,附建吴赞诚祠,以供台岛民众祭祀。

而在台湾民间,各地民众自发筹建了不少用于纪念吴赞诚的庙宇、土祠。

可见,吴赞诚在台湾实行的恩威并重“抚番”政策,即严厉打击“台毒”叛乱、团结统战原住民,是深得台湾民心的。这就是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品藏天下
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