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卷的就是文化!千年庐山诗词旅游,就是他卷起来的。

文化   旅游   2024-01-25 11:10   福建  

近期国内文旅越来越卷了,各地文旅纷纷上大分,网友调侃称“卷疯了”。从宏观文旅视角看,这种现象实为传统文化传承之幸。因为,所谓“文旅”,顾名思义,主打的就是对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升华——而传统历史文化就是其中的主旋律。

文旅的魅力和生命力,是经过了千百年历史检验的。譬如,自古以来,名山大川是中国人旅游的重头戏,而这些山川的美名来源,除了它们本身的风景底子外,最重要的就是古代诗词文化和儒释道文化的推动。没有文化的衬托,再好的风景也缺乏灵魂。

庐山

以中国南方最负盛名的名山庐山为例,世人想到庐山,不管去没去过,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有关庐山的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上诗句分别描写的是庐山瀑布、庐山西林寺、庐山大林寺、庐山登高风景,作者分别是李白、苏轼、白居易、杜甫。随手拈来的几个名句,就把唐宋顶流诗人网罗其中了。但这只是古代庐山文旅形象的冰山一角。

实际上,自唐宋以来,我们今人数得出名号的诗词名人、文化大家,除前述名句的创作者,还有无数名家都游览过庐山并留下过诗词,如韦应物、陆游、黄庭坚、范成大、周必大、周敦颐、朱熹等,他们少则登山一两趟,多则以数十计。

把这些历史文化大家的庐山足迹和诗词墨宝等记录下来,并加以推广,就形成了庐山千百年不朽的文旅声名。

但在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广播电视,甚至出版业也限于小圈子刊印的古代,历代无数名家登上庐山并留下千古诗篇,往往局限于私人化行为,零散、无声,一度并不为人所知。这就需要有文旅推手去发掘、整理并推广出去,久而久之,这才逐渐形成了庐山的文化美名。

历朝历代,为庐山鼓而呼的人,当然有不少。但庐山之所以有后来的文化名气,跟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个人有关。

此人叫毛德琦,他在任职星子县(今庐山市)知县期间,在前人的史籍基础上,对庐山每一个角落进行走访、挖掘和文化收集,编写了长达十五卷的《庐山志》。

这块题写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的【望重儒林】匾,题匾人正是毛德琦,他时任广东韶关始兴县知县。康熙五十三年(1714),毛德琦平调江西星子县(今庐山市)任知县。

清代县吏任命,一般要经皇帝批示认可,此为正常程序。但皇帝亲自接见、考察拟任用知县,较为罕见。毛德琦走马上任星子知县,就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接见和考核。此举倒不是说毛德琦这个人有多特殊,而是在康熙的心目中,江西星子县是一个特殊之地,知县人选需严格筛选。这是何故?



原来,康熙作为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帝王,他不仅是第一个具有很高汉文化造诣的清朝帝王;出于统治需要,他还全力主张并实施以汉制汉、满汉融合的政策。亦因如此,康熙十分看重星子县这个地方,因为:

康熙读过不少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唐宋大家描写庐山的诗句,心生好感,此其一;其二,南宋大儒朱熹在庐山重办白鹿洞书院,并系统性地开讲了朱子理学,使白鹿洞书院和朱熹理学都声名远播、发扬光大。康熙认为,朱熹理学集中华儒学之大成,是适用于满汉融合的重要思想理论。

白鹿洞书院

可见,康熙喜欢诗词大家笔下的庐山,更喜欢被朱子文化光环打磨过的庐山。康熙四十六年(1707)春,康熙南巡时,专程来到庐山,只为观赏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以及领略白鹿洞书院的朱熹文化气息。康熙为庐山秀峰寺题写的寺名石碑,至今保存完好。

庐山秀峰寺石碑 康熙题

出于对庐山的独有情怀,康熙认为星子县(今庐山市)是朱子讲学之地,非能人不可为此处县令。所以在康熙五十三年,康熙皇帝亲自召见了拟任庐山当地父母官的毛德琦。为此毛德琦专程跑了一趟北京,面圣康熙。通过一番文化层面的君臣交流,康熙对毛德琦很满意,在他的任命书上批复了四个字:“此人去得。”

或许是毛德琦领悟到了康熙皇帝对庐山的特有情结,又或是毛德琦本就是个心怀文化大志之人,反正他上任星子县令后,“廉明有惠政,以兴废举坠自任”,大干文化事业,修府学、县学,修书院,全力修篡《庐山志》、《白鹿洞书院志》等,为当地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毛德琦版《庐山志》

其中,毛德琦版《庐山志》,除了详细载述庐山地理、风物等之外,光是艺文和艺文诗,就记录详述了两卷,几乎把晋代以来所有文人墨客游历庐山写下的题记、吟咏,都编辑在案,形成了完整的庐山文旅历史档案!经过整个清代循序渐进的传播,历史文化显微镜下的庐山已然名扬天下。

而毛德琦修篡的《白鹿洞书院志》,后来被列入清代《四库全书》书目。至此,朱熹理学也逐渐成为清朝官方为之打call的儒家文化显学。朱熹当年在庐山及白鹿洞书院留下的文化声名,在数百年之后,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儒学文化效应。而这一历史功绩,或许有一半应归功于毛德琦——是他的推广扩大了庐山朱子文化的影响力!

    

                      白鹿洞书院朱熹像

如上所述,毛德琦作为一个清代县府级基层官吏,虽未能在官场成大气候(官至知州),却以历史文化推手的角色,掀起了划时代、现象级的庐山文旅热潮,这也称得上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文化盛举了。

今之文旅运动,有识之士不妨学一学清代毛德琦是如何打造庐山文旅网红地标的:归根结底,离不开以文化的视野塑造风景的品质!

                       庐山摩崖石刻

最后,以一首毛德琦吟咏庐山(古称匡山)读书堂的诗词结尾:“才高诚与命相妨,泥饮方知醉是乡。率土尽传供奉曲,匡山尚有读书堂。松元犹染宫袍湿,岩壑常沾翰墨香。回忆少陵头白句。蜀笺曾寄到浔阳。宛然群揖出风烟,五老相期太古前。岂易巢松留此地,何难吏隐卜他年。招来采石江头月,照彻匡庐山外天。更拟筑台祠大雅,黄金先铸李青莲。末句“黄金先铸李青莲”,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诗词庐山的灿烂声名,首功应归于李白(李青莲),所以主张要给李白树立一个黄金塑像。

品藏天下
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