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撷英 | 姜子牙打工启示录
文化
历史
2024-03-21 11:11
福建
古语云:“慎独以修身。”于我而言,一个人安静地研读匾额,就是修身、养性、养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徜徉于历史语境中,无数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篇章犹如一幕幕幻灯片从心头闪过,从中汲取德行养分,发人深省。春节至今,作为福建省重点项目“百家大院”的投资合作方,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项目收尾建设中去,以争抢工期,全力配合项目指挥部实现“五一”开园迎客的目标,为此鲜有时间读匾思考。
近日若有所思,来到牌匾馆中走走看看,忽然就被一块【望重磻溪】牌匾吸引住了心神。“磻溪”是殷商时姜子牙直钩钓鱼的地方,他与文王在此相遇;在历代古汉语文化中,这一地名也常用于指代姜子牙。文王与姜子牙的相遇,是中国古代最具有示范效应的“求贤若渴”或“礼贤下士”之典故,后世几乎所有的历代“求贤”故事,都是跟它学的。或许是心有所思、眼随心动之故吧,近期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匾额文化获得更多的主流视野欣赏——或许如此,才会被这块【望重磻溪】匾额触动:文王和姜子牙都是吾辈望尘莫及的高人,但我们凡人多少也会有像他们那样的执念——渴望被欣赏、渴望与高人共事!前匾是清代咸丰年间的进士、道光年间的五品大员蓝拔奇题写的,他是江西兴国人,算得上是客家历史文化名人中的一员。此匾赠送予一位八旬老人,以为之祝寿,题匾词“望重磻溪”寓意受匾人像姜子牙那样德高望重——这当然是夸张之语,本文不纠缠于此。倒是有必要跟读者普及一下“磻溪”这个地方:它是位于渭河以南今宝鸡市东南40公里处的一条河流。今天的磻溪河畔建有姜子牙钓鱼台,是一个旅游景点。关于姜子牙与文王相逢,人人都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但有关的历史背景和细节,大多数人未必了解。这里简略叙述之,重在启示。历史上的姜子牙饱读兵书武略四十年,却苦无用武之地,于是在晚年隐居磻溪,上演了一出直钩钓鱼、专钓王侯的历史大戏!有路过的樵夫问他直钩钓鱼的奥秘所在,姜子牙说出了他的惊天计划:“老夫名虽垂钓,意不在鱼。我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就在姜子牙玩转直钩钓鱼那些年,后来被称为文王的姬昌还只是西伯侯,其封地西岐在渭河以北,距离姜子牙钓鱼所在地磻溪约三十公里。不得不说,姜子牙钓王侯的最大秘诀,就是直钩。从现代广告学的角度分析,这就是噱头效应。但凡姜子牙用正常手法钓鱼,周边居民必然拿他当普通钓鱼佬看待,也就不会有人在意他。而直钩钓鱼的名头不胫而走,久而久之,三十公里外的姬昌就听说了姜子牙这位奇人的存在。姬昌想取得天下,招贤纳士自然是他的心头大事。在求贤若渴的心理下,不管姜子牙直钩钓鱼是哗众取宠还是有真材实料,姬昌决定亲自前去探个虚实。于是姬昌以狩猎为名,出发前往磻溪,行前他占卜了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当然了,这个情节必然是后世演义的。但姬昌访姜子牙,确是历史事实。传说姬昌在磻溪河边访贤姜子牙,这一年,后者已经七十岁了。姜子牙直钩钓王侯,整整钓了十年,终于大功告成。姬昌求贤、姜子牙觅主,各得其所,可谓皆大欢喜。而这里头有一个细节,颇具启示意义。当姬昌要带姜子牙回西岐的时候,后者提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不仅要坐姬昌的辇车,而且让贵为未来周天子的姬昌亲自拉辇车。这个看似无礼的要求,让姬昌的随从们恨不得跳起来打人,但姬昌却答应了。姬昌把姜子牙请上车,然后躬身拉车前行,传说拉了近八百步——这也是后来的周朝历时近八百年的演义之说——直到实在拉不动了,姜子牙才罢休。这就是成语“拉辇躬身”的典故。于姜子牙而言,让未来的周文王为他拉车,绝不是出于虚荣心或膨胀心,而是一种试探策略:着眼于大处,此举意在测试姬昌是否具备成就天下大业的心胸和韧性;着眼于小处,则提前检验姬昌待姜子牙的诚意和容忍度,以预测未来的周天子成大事后会不会翻脸不认人。如果姬昌不具备前述质素,要么成不了大事,要么对待姜子牙善始但不会善终。如此,则姜子牙必定拒绝跟他走。这正是姜子牙具有大智慧的地方。但相比姜子牙的智慧,姬昌的气魄和境界或许更值得世人叹服。为姜子牙躬身拉辇以表诚意自不必说,真正关键的是,姬昌通过此举,在所有人面前为姜子牙树立了威望。有威望的姜子牙才能助姬昌打天下,如果姜子牙没有威望,就像老虎没有牙,即便他忠心耿耿追随姬昌,也只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口而已,起不到多大的辅佐作用。姜子牙的威望越高,能力越强,姬昌本人的现实成就和历史地位就越高。姬昌显然是深谙这种君臣合作的正向比例关系的——他从西伯侯变身周文王,正是这种眼界、胸怀、谋略的结果。后来的故事,世人都知道了。姜子牙追随姬昌后,武能安邦、文能治国,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取得周天下,又协助周成王、周康王治国,为周天下近八百年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顺便一提,姜子牙死于周康王六年,传说他享年139岁。对此笔者当然是不信的,姜子牙的真实寿命应该是被传说夸大了。但姜子牙先后辅助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效力周王朝合计六十多年,却是历史事实。因此唯一的可能性是,姬昌访贤姜子牙时,后者的年纪应在五十岁上下。当然这是题外话了。令人感慨的是,在姜子牙追随历代周天子的数十年间,君臣之间从未有过罅隙,至少在正统的历史记载中,未见周天子对姜子牙本人进行削权、打压的记录(后世姜子牙的子孙齐哀王因骄奢淫逸被周天子烹杀属于另一情形)。君臣无间历久弥新,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十分罕见,毕竟,只能共苦、不能同甘,是大多数君臣合作的结局:所以,韩信“不得不”死,范蠡“不得不”远走高飞,赵匡胤“不得不”杯酒释兵权,朱元璋“不得不”诛杀功臣……其实,历史中有着太多的“不得不”,都是源于君王自身的胸怀和谋略段位不够高,所以干脆翻脸了事,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究其本质是借此消解自己的心魔。言归正传。文王求贤姜子牙,开创了中国历史独有的人才招募范式。从那以后,历朝历代,总有些心怀大志的英雄或枭雄,学习文王的姿态,俯身求贤;也有很多学问不高但野心极大的士人,假装自己是姜子牙那样的不世之才,外表高冷、内心雀跃地等着未来君主请他们出山。文王和姜子牙那样的经天纬地式的人物,本就千百年难一遇,何况,世间所有的模仿,大多逃不开东施效颦的不足。因此,历史上数不胜数的求贤故事,其实都不值得认真地去解读,大多是走走过场罢了。其间留下美谈的也不是没有,但不多。在此浅谈一二例。第一个例子无需多说,所有看官肯定想到了,那就是三国早期刘备三顾茅庐礼贤诸葛亮。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学到了文王访贤姜子牙的精髓,且影响力甚至超过后者的求贤案例!诸葛亮的雄才伟略、他假装傲慢测试刘备的方式,跟姜子牙不能说很像——简直就是如出一辙;刘备的胸怀、大智若愚的境界,跟文王相比亦是不遑多让。最重要的是,诸葛亮跟刘备及蜀汉合作数十年,也从未有过君臣罅隙,诸葛亮从无二心、刘备从没动过翻脸的心思,这样的情形跟姜子牙与历代周王的合作无间,可相媲美,纵观历史,不仅难得,更几乎是绝无仅有。第二例,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即魏无忌,礼贤穷困潦倒的隐士侯赢。面对侯赢三番五次的高冷拒绝,魏无忌锲而不舍,终于有一天,他亲自驾着马车迎接侯赢去魏府吃千人宴,侯赢答应了。为什么答应?因为魏府的千人宴,来的宾客都是达官贵人,侯赢想测试一下,以他穷困潦倒、蓬头垢面的形象前去,魏无忌的诚意有几分。结果表明,魏无忌的胸怀宽广是真的。赴宴途中,侯赢借故下车与他人闲谈,让魏无忌等到天荒地老,后者始终不急不躁;宴会之上,魏无忌把侯赢置于尊客之首,令所有来宾对侯赢肃然起敬。诚意如此,侯赢自此全心为魏无忌谋事。公元前257年,魏无忌做了一件永垂青史的大事,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而这正是侯赢的谋略,为报魏无忌的知遇之恩,侯赢还献出了性命。第三例,东汉末年曹操招贤纳士。早年的曹操,绝对有着文王级别的雄才大略和宽广胸怀:他跟刘备煮酒论英雄、义待关羽如手足,就是求贤若渴的明证;遑论曹操赤脚迎许攸,以及不计前嫌招募陈琳、陈宫、荀彧、张绣等。曹操诗作《短歌行》中的一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写出了曹操早年求贤的盛况,被引以为历史美谈。但曹操之所以及不上文王和刘备的求贤口碑历史高度,关键在于他对待自己招募来的谋士少有善始善终的,今日称“小甜甜”、明日就叫“牛夫人”,翻脸比翻书快,荀彧、许攸、边让、杨修、崔琰、孔融等著名曹营谋士,先后被他赐死或杀死。这也是曹操被人诟病之处。《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寥寥数语,道尽了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本质。本文从匾额【望重磻溪】出发,引申开来,回顾了中国古代较为典型的君臣结构下的求贤故事。而在现代社会,君臣关系不复存在,人人生而平等,不管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每个人的命运主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但即便如此,古代君王求贤若渴的胸怀、士人择贤主而谋的智慧,依然值得今人借鉴。
品藏天下,怀古惜今
块块荣匾豪门事,待追忆
件件华艺巨匠心,绽异彩
古曲今颂,天下品藏
▼ 点“阅读原文”,一键关注品藏天下,还可查阅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