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大院外篇 | 名相李纲:武溪源里起政声。

文化   历史   2024-03-07 11:18   福建  

品藏天下

听品藏故事  追百年记忆

关注


往期推文“从唐宋到明清:武平城建史考略说到,武平置县于宋淳化五年(994),县署在武溪源(原武平镇、今中山镇),其时,后来的武平县城(原南安镇、今平川镇)尚未筑城(1139年始筑)。

武平县中山镇  百家大院俯瞰

也就是说,从武平设县起始,到宋隆兴元年(1163)武平县署正式迁至今平川镇为止,期间的一百四十五年,武平县衙在武溪源即今中山古镇,也就是今天百家大院所在地。

北宋政和二年(1112),祖籍福建邵武、原籍江苏无锡的李纲,进士及第,被朝廷重用。彼时,在首都东京(开封)任职的李纲,意气风发;他决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远在福建西南的武平县,会成为他魂牵梦绕的精神故乡。

李纲画像

李纲骨子里忧君爱国,实是社稷良臣,无奈他性格直率,且是个急性子,这就注定了他一辈子宦海浮沉不定。这种苗头,早在他为官早期就已显现:政和五年(1115),入朝为官三年就升职到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的李纲,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之职,改任部员外郎。

但在李纲的政治抱负中,“吃一堑长一智”这种官场哲学,没有容身之地。议论并试图影响朝政,本就是李纲报效家国的方式。



宣和元年(1119),李纲察觉到了北宋摇摇欲坠、岌岌可危,他忍不住上疏提醒宋徽宗谨防内忧外患。宋徽宗赵佶怒了,认为李纲的言论“不吉利”,把他谪贬到福建沙县监管盐酒税。

旧志载:宋李纲尝以监沙县酒税而摄武平县事。”清代有文家据此以为,李纲同时兼任沙县税务官和武平知县,又说武平属沙县地。这应该是历史误读。

唐代大历年间,沙县和武平同属汀州;但到了宋初,沙县划入南剑州(今南平)管辖。武平仍属汀州。因沙县和武平两地行政隶属关系不一,同时两地相距五六百里,所以李纲不可能同时在沙县和武平两地任职。

李纲在短时间内从沙县税务官转任武平知县,或许才是历史正解。

李纲初到武平,办公和居住地,自然在当时的县署所在地武溪源(今中山镇)彼时的武溪源,作为县署地,虽然比后来的新县城(今平川镇)像样一点,但也是荒凉之地,城建格局几近于无(此地直到明代1391年才筑城墙)。

百家大院祈福阁

但李纲并不灰心,他反而从武平的社会“蛮荒”境地中,看到了巨大的施政空间。大丈夫既能纵横捭阖影响国是,也能治理一方民生。李纲眼中所见的武平,“伏莽滋漫,草木皆兵。四邻多垒,鸡犬靡宁。”(旧志云)。他想到,整顿社会秩序,须由表及里,重在教化人心。

历史上“武平”这个地名因何而来,盖因此地“人素尚武”。李纲是读书人出身,他决意主抓“敦教化”事宜,通过办学兴读的方式,让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在武平落地生根。

             武平中山古镇相公塔

李纲办学的重点之地,当然是在县署所在地武溪源。具体详情如何,我们无法还原历史一睹武溪源的读书盛况,但从武平百姓后来万般不舍李纲离开可知,李纲在武平掀起的读书之风深入人心。

不单是武溪源里书声朗朗,李纲还把读书的氛围引向乡间。距离武溪源约十华里的武平西山(灵洞山),自古是修仙问道的好去处,唯独缺了些许书香气息。于是,李纲在西山修建了一座读书堂,并赋诗曰:

灵洞水清仙可访,南岩木古佛同居;
公余问佛寻仙子,赢得工夫剩读书。

武平灵洞山

由此可知,李纲不仅爱诗书,也爱游山玩水、修身问道。灵洞山因地理之便,无疑是他常去的。李纲曾赋诗灵洞山曰:

灵洞山前曲曲开,白云深锁无人来;
我今欲觅山中景,洞口无尘多碧苔。

而稍远一些的今武平梁野山,以及更远的今岩前南安岩,也是李纲喜欢造访的地方。

武平狮岩景区(古称南安岩)

李纲曾游南安岩赋诗曰:

白衣隐去碧岩空,塔庙岿然海峤东。
分化何殊遽如许,赠诗多写以之中。
青山绿水年年好,明月清风处处同。
好住一方为庇荫,不须追逐泗滨翁。

一句“青山绿水年年好,明月清风处处同”,道出了李纲对武平山水人文的热爱。这也是李纲将武平视为精神故乡的源头之一。

梁野青山


在日常的茶余饭后,长居武溪源的李纲,最常去之处,非武龙山莫属:这是一座海拔不高的小山头,但这里视野极佳,且风水极好,常登山顶,心旷神怡,可稍慰李纲忧国忧民的赤子愁肠——彼时北宋政权已到了危在旦夕的历史阶段。


当然,李纲并不是个一味务虚、不问世事的迂腐书生官,他也善于抓民生事宜。

古时武平,隶属汀州,但这片土地长久未能连接汀江水路交通。有一次重阳节,李纲登梁野山望远,看到上杭汀江水域船运繁忙,他第一时间想到,应该在武平辖区汀江沿岸设立码头,开通杭武水上通道,以便武平百姓沿水路出入,以及本地土特产资源输出贸易。

武平梁野山远眺图

但原先的武平辖地,没有适合设立码头的汀江沿岸村庄。李纲想出的方案是,经与上杭知县协商并报汀州知府,用原武平辖区今十方高梧以东的三个村庄即三田、店田、石田,换取原属上杭辖制的两个村庄悦洋、芳洋(今均属武平中堡镇)。这就是武平县和上杭县之间“三田”换“二洋”的历史典故由来。


这件民生大事,李纲办得漂亮。自此,武平陆地顺利接通了汀江流域水路。而“三田”和“二洋”,各自换了县属身份,至今如故。

李纲执政武平,期限几何,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李纲离任时,出现了一个历史名场面,据旧志载:“(李纲)去任之时,(百姓)攀辕卧辙,截蹬留鞭,恨不能阻。可见,武平老百姓是多么舍不得李纲离开。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李纲在武平实施了仁政,武平百姓世世代代记他的好。

李纲离开武平数年后,1127年,北宋覆灭,南宋续之。宋高宗第一时间立李纲为相。可见李纲的忧君爱国之志和政治才能,是深得两宋皇室认可的。

无奈李纲是个强烈的主战派,在金兵的威压以及高宗本人的绥靖思想的挤压下,李纲出任宰相仅七十七天就不得不“辞职”卸任。

李纲

之后数年,李纲又经历了多次宦海浮沉,不赘述。南宋建炎二年(1128)冬,李纲被贬谪万安军(今海南万宁)。

由于路途遥远,其实李纲第二年才赶去海南。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李纲携儿子渡海抵达琼州(今海口市)。没过几天,一道圣旨传来:李纲被高宗赦免,准予归还。自寻住处。

李纲早就想好了临时性的归宿:福建泰宁丹霞岩。但他在北归路线上,做了一个极具怀旧意味的选择:渡海抵粤后,沿着粤东古道一路进发,经今梅州抵达武平岩前,再由此入上杭,转宁化,最后抵达泰宁。

武平岩前均庆寺

再踏武平地,重游岩前南安岩,或许是李纲选择以上北归路线的原因之一。站在今武平县岩前镇均庆寺前,李纲有感而发,第二次写下有关南安岩和定光佛的诗句:

岭峤经行万屈盘,北归今始到南安。
满山泉石有古意,十里松筠生昼寒。
颇厌病身游梦境,欲将余日付岩端。
定光古佛今犹在,请问此光何处观。


 


往期精彩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ID:zhpctx

品藏天下,怀古惜今

块块荣匾豪门事,待追忆

件件华艺巨匠心,绽异彩

古曲今颂,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 点“阅读原文”,一键关注品藏天下,还可查阅往期精彩内容。

品藏天下
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