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附课例)

教育   2024-11-01 07:01   重庆  


来源丨“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

作者丨崔成林

中学正高级教师



新课程要求实施课程内容组织的结构化,要求落实核心素养。无论是从学习的主体性、过程性,还是结构性分析,都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现有的课堂时间不足够既完成问题解决,又完成教学进度。单课时教学难以实现新课标的理念,因此,必须进行课程整合,即实施大单元教学。




课程化:大单元设计的存立根本

大单元教学始于大单元设计。大单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从零散走向整合,从碎片走向关联,从缺乏深度走向迁移运用,从知识教学走向与真实生活的连接因此,课程化是大单元设计的存立根本

大单元的“大”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它反而是一个最小的课程或学习单位。

“大单元”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一个主题(专题、话题、问题)为核心,根据单元目标,组织、联结学习内容,形成贯通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整体联系的最小的课程或学习单位。

过去,各个“手指”各自为战,以课时为单位组织教学,今天,则要把各个“手指”联合起来,以“一只手”为最小的课程单位进行整体设计。

如果不能把教材转化为课程,按照学科逻辑和学习逻辑进行有效组织,大单元就和传统的教材单元、知识单元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把“死教材”转化为“活课程”,是大单元设计的关键所在。

要从“死教材”转化为“活课程”,教学立场首先要发生根本变革。传统教案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双基内容为中心,以课为单位逐步推进。现在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上,都必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不能再出现“使学生”“让学生”等相关词语


要从“死教材”转化为“活课程”,必然要谈到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从老师的视角就是回答“有效教学”的灵魂三问: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没有?

除了老师的灵魂三问,学生也必须回答有效学习的灵魂三问。

假如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这10分钟不讲课,大家自己学习。”学生张口就会问:“老师,我们学什么?”这指向学习内容。“老师,我们怎么学?”这指向学习方法和学习程序。“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结束?”这指向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必须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才得以落地。

很多老师担心,进行大单元教学,能否确保教学质量。如果因为实施大单元教学而导致教学成绩下降,那就得不偿失了。




大单元教学和教学评一体化的关系

这里就要谈到教学评一体化和大单元教学的关系,要把教学评一体化的四大灵魂问题,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作为大单元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

看下面这个教学案例:



第一个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老师的评价标准是“看谁的声音洪亮、准确无误”。这样的教学状态能提高教学质量吗?

小学阶段语文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课标分解为:

一二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四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六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果再细分的话:

一年级:正确——不丢字,不添字;读准字音;读准轻声;调控声音。
二年级:流利——在正确的基础上,不读破句;朗读有一定的速度。
三年级:通过重难点词语、句子,加深对课文理解,朗读有一定速度。
……

上面这位老师课堂上的评价指标与教学目标根本不相符。教学和目标两张皮,目标和评价两张皮,教学和评价两张皮,导致课堂磕磕绊绊,根本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学评一体化是练“内功”,是解决课堂问题的关键所在。拉丁文中的“课程”翻译成汉语有“跑步”的意思,教材上的图片、文字、信息就类似于铺设跑道的钢筋、水泥、沙石。如果老师不把这些建材建成跑道,学生就不能在上面“奔跑”,不能发生真实的学习。


在大单元设计的表格下,单元目标回答“为什么学”,问题与任务回答“学什么”,活动中的方法和步骤回答“怎么学”,单元学业质量标准回答“学到什么程度”。



为了帮助一线老师从教材使用者转变成课程开发者,我们还提供了基于单元设计的课时教学规划表,除了第一列的课时课型,余下的4列,课时目标回答“为什么学”,情境任务(或问题)回答“学什么”,学科实践(或学程)回答“怎么学”,嵌入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作业和考试属于结构性评价,回答“学到什么程度”。



组建单元:基于目标、量力而行

当前,适合一线老师的单元设计形态,以下三种可能最为恰当:教材自然单元、教材重组单元、自拟专题单元。

教材自然单元

不打破教材,不打破学科,不打破单元,把原来教材的自然单元变成课程单元。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不仅要从过去的双基目标转变成素养目标,还要从过去以课为单位的“单打独斗”转变成“总-分-总”的整体结构,从过去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检测的结构性评价转变成持续性评价、全程性评价,从过去以老师教为中心的教案变成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学习课程。

教材重组单元

比如,语文学科要学习景色描写,不妨把小学课文、中学课文,乃至高中课文有关的内容都组合在一起,基于单元目标让学生完整来“做事”。需要注意的是,理科学科如果要重组单元的话,要特别谨慎。有老师在初一年级设置了一个方程单元,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内容都放进来。但这位老师忽视了一件事,之所以把二元一次方程放到初二、初三学习,一定是出于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特征的遵循。

自拟专题单元

这恰恰是老师们最擅长的。每次临考试前的专题复习,都可以设计成专题单元。

需要谨记,大单元以目标的达成为指向。在一个单元内,该上整合课就上整合课,该上单元课就上单元课,没有必要事事都重组,节节课都打破,这样反而不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以上图为例,“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必须上整合课才能达成这个目标。18课用的是联系上下文的方法,19课用的是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20课用的是查阅资料的方法,21课用的是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四种不同的方法,都指向“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个学习目标。

大单元设计不能忘记初心——落地核心素养。大单元设计不是为了一味的整合、重构、打破、重组,一定要指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落地,要求必须瞄准真实问题的解决。如果以课为单位,就无法将时间还给学生,无法把课堂问题解决的过程还给学生,也无法把问题解决的思路融会贯通,应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中。



单元主题:统摄中心、纲举目张

到底哪些教学元素可以作为单元主题?我的观点是,大任务、大项目、大问题,学生看得懂,因此可以变成课程元素。而大概念、大观念只适合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居高临下,站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角度,用以思考怎样达到牵引的目的。如果把大概念直接作为单元主题,显然学生看不懂,也不会有真实学习的发生。

所以,大概念、大观念是为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服务,面向学生的必须是课程元素,即学生能看得懂、能发生真实学习的大任务、大项目或者大问题。


理科和文科分别有各自的单元主题设计方式,但是,每个单元主题必须纲举目张,一定是能统摄整个单元的所有学习内容,并且要和真实情境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以一根红线贯彻始终,真正实现真实问题的解决和核心素养的达成。




结构化:大单元设计的逻辑密码

过去的教学是碎片化、零散、浅表的,如果实施大单元的系统分析、整体设计,就必须按照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内核到外表的逻辑,按照学科逻辑和学习逻辑进行,这也是结构化的基本内涵。

为了落实结构化,单元目标要进行结构化设计,单元内容要进行结构化组织,单元课型要进行结构化搭配,单元作业也要进行结构化筹划。

1、单元目标进阶化

目标建议分为双基目标和素养目标,前者属于低阶目标,后者属于高阶目标。两者是递进关系,双基目标指向的是把知识储存到学生大脑中,而把内容从大脑中拿出来做事、育人,就是以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双基目标是完成素养目标的基础,类似钢筋、水泥、沙石等一批“建材”,而买这些“建材”,是为了“盖楼”(育人)。

理解低阶和高阶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巧妙地运用双基目标和素养目标设计“总-分-总”的单元结构,真正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传统教学一般是先讲完“1、2、3”的基本知识,再做课后的大综合题。有时间就在课堂上做,没时间就留为作业,变成了课堂上可有可无的“小尾巴”。这样的课堂结构不是以应用为核心,而是以双基内容的把握为核心。


如何设计“始于高阶、终于高阶”的课堂结构?

如果在课堂初期,有一个大问题来引领,或者有一个大任务来驱动,有一个大项目来导向,这个大问题(大任务/大项目)本身就承载着这个单元的终极目标,就可以以始于高阶目标的问题开始,以终于高阶目标的问题解决结束。中间对双基内容的学习,是为了实现对高阶问题的解决。


这种“总-分-总”的结构,就把一个单元变成了完整的整体。而且,它只是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进阶,一线老师教学实践中不会觉得“高不可攀”,不会有畏难情绪。

对于素养目标如何表述,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既然核心素养的落地是用双基来“做事”,那么,用双基来做事的学习结果,就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在素养目标的撰述上,可以使用“三问法”:问“双基”,运用“哪些知识与技能”;问“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与任务”;问“成果”,产出“何种成果与表现”。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例。

低阶目标: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总结典型景物的特点,感受景物之美。
2)揣摩和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高阶目标:

4)借鉴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个赞颂家乡美景的片段,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写作方法通过低阶目标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要做的事是“写一个赞颂家乡美景的片段”,达成的成果和表现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2、单元内容结构化


这是一位物理老师设计的单元学习活动,单元主题是“光的反射”,课题是“寻找反射光的轨迹”,将其分为三个问题,每个问题下又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最后还有一个终结性学习活动“寻找反射光线”。整体明显体现出了“总-分-总”的结构,也体现出了基于主题实施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化。

需要注意,是要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化,而不是将知识结构化,需要有主问题(核心任务)、分问题(任务)、活动。这样的设计,首先体现了结构化特征,其次实现了课程的开发,也就是把“死教材”转化成了“活课程”。

“课程化、结构化、一体化”是优质单元设计的“实践难点”。

课程化:面向真实问题解决。知识转化为情境问题或任务,子任务转化为学习活动。

结构化:按照学习逻辑和学科逻辑排列、搭配主次分明、突出核心的序列性课程体系。

一体化:遵循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进行设计与组织教学,聚焦学习性评价。

3、单元课型结构化

一个单元是一个最小的课程单位或学习单位,只有发挥出每节课的功能和价值,“团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单位,才能既完成单元内容的学习,又提高教学质量。

单元课型设计,需要遵循“总-分-总”的结构,并强调思维进阶。否则,单元教学就变成了“原地打转”,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4、单元作业结构化

要落实双减文件,必须基于单元进行整体设计,才能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总的来看,大单元设计首先要分析课标、学情和教材,然后确定主题、设计目标,区分双基目标和素养目标,标记单元学业质量标准,做到标准(评价)先行,目的直指教学质量提升。

然后把单元目标分解成不同的课程目标,按照教学评一致的基本原则,回答为什么学(目标设计)、学什么(任务设计)、怎么学(活动设计)、学到什么程度(评价设计),真正让单元设计返璞归真,走向有效、优质的教学,让普通的一线老师能够着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真实实施单元教学。


责编 | 阿宽
排版 | 阿宽
商务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 |  xingjiaoshi@dett.cn

《星教师》开通视频号啦
欢迎扫码关注▼
每月不定期更新……

扫描图中二维码订阅▼    


星教师
重新定义未来教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