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涵建设如何高质量?建议参照这5个效果特征
教育
2024-11-18 07:02
重庆
迈向2035更高水平的育人模式,学校内涵建设至关重要。内涵建设不仅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罗盘和推动学校前行的动力,更是支撑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但因其隐性、交错、见效时间长等特征,内涵系统的建设与实施面临诸多挑战。大多数学校管理者都认识到:如果缺乏系统规划,课程就很难紧扣育人目标持续建设;如果没有完善的教研支持机制,课堂也难以呈现常态的高质量;如果没有多元的评价体系,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则无法实现……构建满足时代需求的学校内涵建设,早已不是单一模式的依赖,更不是缝缝补补的创新,而是需要在文化价值、组织管理、课程活动、教学质量、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领域开展系统设计与科学实施,最终落脚到促进学生成长的根本目标之上。因此,如何衡量学校内涵建设的质量高低?我们认为应在系统之上达成以下五个效果特征:
价值长久坚守,办学因时制宜
办一所怎样的学校?这是由一所学校的价值观决定的。学校价值观,与时代的教育使命相呼应,在长久的办学实践中生成,既要基于学校发展的历史去挖掘,也要立足新时代的背景去创设。价值一旦生成,则需要以日以年,长久坚守,才能入心化人。但是,社会发展到不同时期,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会发生变化;而学校发展到不同阶段,办学也应随着新的定位、新的情境、新的发展而因时制宜。所谓“坚守”,是锚定“价值”不变以应“时代”万变。
管理基于结构,组织充满活力
治理,指向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也是内涵建设的难点。一所具备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学校,在管理上应实现“结构发力、标准引领、机制灵活、富有活力”的良好局面。其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需符合学校“促进生命发展”的终极使命,确保学校各部门在同一个愿景下,因合理的权力链条而高效运作。通过科学架构、明确管理流程、权责利对等的体系,以及以“客户导向”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学校能够实现多群体协同共治,从而建立起更适切、更高水平的现代治理体系。课程系统规划,课堂常态优质
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在开足开齐开活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如何系统规划学校课程以实现因校制宜的“一校一策”?我们认为应坚持顶天立地的课程观,既向上承接国家的育人要求、学校的办学使命和育人目标,又向下充分利用学校的独特课程资源,明确定位、系统开发。在此基础上,给予教师即时生成、个性发挥的空间,同时支持学生自主选择与个性成长,以构建良好的课程学习生态。课程高质量,落脚点在课堂高质量。高质量课堂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正向的变化;教学目标、评价标准与教学过程保持一致;课堂教学符合大脑功能的规律;不同学情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内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内容具有广阔性和联通性。从课堂走向更开阔的育人,学校不仅要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真实学习环境,还要在教学设计的“预设”中留足课堂“生成”空间、留足学生“自组织”空间,使得每一所学校都是多样化学习共存的无边森林。智库在多年研究和实践中,探索了项目式学习、教育戏剧、可视化学习和脑科学学习力等多种学习方式,力求从根本上破解学习内驱力的难题,不仅把学科知识与真实生活情境有机联系起来,生成开放性的问题或主题,同时从课程设计上鼓励师生个性发挥,在真实挑战、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生成多元产品和解决方案。教师专业进阶,团队高效协作
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质量。因此,如何支持教师转型成为学校内涵建设中的新课题和新挑战。首先,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清晰的计划、路径,和长期的支持系统;其次,要建设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积极、开放的环境,通过不断学习提升“群体智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使学校成为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评价立足长远,学生全面个性
学生获得全面而个性的正向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根本追求。“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决定了学校应该立足素养,以发展性为主的评价方式,去启动每个人的自我认知与成长,把评价从选拔性的单一功能中释放出来,逐步成为奠基学生终身成长的动力系统。这就需要学校从素养通用量规与课程体系衔接的视角,建构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我们正在见证,围绕以上五个效果特征,一幅幅以价值为指南、管理促动力、课程提质量、师生共生长的学校内涵生动图景,因不同学校的共同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中徐徐展开。蒲公英教育智库十多年来,系统研究学校内涵建设,深度参与数百所学校与区域的内涵建设。我们始终把顶层系统型思维与底层解决型思维相统一,从研究中提炼建设模型,从实践中找到个性化解决方案,为学校迈向2035更高水平育人,探索更多内涵建设的生动样态。(本文案例均为蒲公英教育智库服务案例)
您或许还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