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志超
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
作为老师,我们经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多种困境,从而倍感迷茫。有完不成工作任务导致效率低下的困境,有提升不了教学效果导致质量不佳的困境,有面临班级管理困境陷入工作迷茫的困境,有缺乏引领以致成长陷于停滞的困境。当人长期停滞在困惑、焦虑的情绪中,便会生成得过且过的心态。
破局之道,在于行动。而激发行动的关键,便是有明确的指引。在工作中经常运用的“小贴士”“小指南”“小清单”“小规划”等“班级清单”,是破解困境的法宝,看似“小”,却是能够实现自我超越的“大蓝图”。
“小贴士”行为
工作效率的提升蓝图
每位老师都会有一张课程表,清晰展示了:明天上什么课?第几节是我的课?我今天要做哪些准备?那么在工作中,老师也可以建立类似的一周工作进行图,来帮助自己把握工作进度。
“一周便条”
——了然每周进度,工作不堆积
用一张“一周便条”,便可以让每位老师清晰洞察一周的工作状态:我完成了哪些工作?完成得怎么样?后续还有哪些需要跟进的?
明确一周时间线,并不是罗列待办事项,而是要写明具体事项,比如哪些是重要事项,哪些是需要协助跟进的;此外还要标注详细内容、明确的跟进人员及完成情况。
很多老师喜欢在桌面上摆放台历,或者落实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些都属于“一周便条”,可以为我们每一天工作做好提示。
“一日提示”
——完成每日任务,快乐每一天
教师常常迷茫于孩子的学习拖沓。同样是自习课,有的同学争分夺秒完成今日的作业,有的同学要先打报告出去上厕所,等回来坐下后又要跟“左邻右舍”聊两句,作业自然就落下了,所以就需要回家补。
仔细想想,很多老师自己也是这样。每天上班聊学生基础差要抓弱势学科,聊家长如何调动、如何沟通,有时还聊一些电视剧、家长里短的闲话。结果一天过去,当日工作没完成,明日复明日地堆积下去,很容易就丧失了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信心。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只带一身惬意与轻松回家呢?我们可以在“一周便条”的基础上,继续明确“一日提示”。
内容同样不需要过于复杂,写清时间和事件,简单,明了,重次分明。除了纸质版,还可以在手机上设置提醒,做到一日工作一日清。那么,工作时有多满的效率感,下班后就有多少惬意的轻松感。
一日提示:
在教学中经常困扰教师的另一件事,就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很多老师投入大量时间,回报寥寥,难以保障明显效果。或是学期中强抓“教学评一致”,结果到学期末却没有发现对于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
教学质量的提振并非老师单向性输出,如何确保教师“教”的有效,如何帮助学生“学”的扎实,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共鸣?
通过“小指南”行动,教师可以“知”学生“不了处”,准确把握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明”自己“问题处”,比如同样的教学方式,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吸收有的同学却不能,原因是什么,从而教学和谐,提振教学质量。
“疑难图谱”
——数据化汇集,了然问题所在
教学质量,蕴含在一节课教学中,一个重点内容学习中,甚至一个片段的反馈中。老师的“教”,是否能达成学生真正的“会”,学生的“学”能否深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需要有反馈机制。而“疑难图谱”恰恰是帮助哪些需要反馈的问题显现出来。
以小学数学适用的疑难图谱为例,总共分为三大板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通过这张“疑难图谱”,可以跟进题号进行错例截图,定位哪些问题是班级层面体现的。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解决支架,同时也促进教师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后续教学的调整和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真正实现“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知识掌握不足情况及图例
(×年级x模块统计)
“解决指南”
——个性化支架,立足真实解决
发现问题,更需要提供解决策略、操作支架,及操作的细节指南。一是整体解决策略,是典型“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补位;二是差异化的解决策略,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在群体性的问题之上,一定还存在个性的问题,因而也就需要个性化的解决支架,引导学生一点点完善自己的知识图谱。
比如,在面对具体的学生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不断地出现类似的错误,也许一学期结束,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其实是因为,虽然老师进行了重复训练,但每次强化的都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再一次巩固,再一次呈现。
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一章节存在问题,但没有发现他具体的薄弱点,也就谈不上改变。所以在“解决指南”中,我们针对每个学生进行错题分析。首先是自我纠错分析,让学生自己以及同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举一反三,将相似的问题,以小组互助的形式予以解决。最后是延时评价,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给孩子成长的时间与空间,总有一天他能够掌握这些知识。
重点学生薄弱板块及解决指南
个性化的“解决指南”,既为教师提供重点学生学情的及时掌握,解决教师教学迷途,又为个体提供相适应“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清晰自我提升之法,使得“学而有法”“求之有人”。
“小清单”行径
管理能力的擢升蓝图
组织管理是每个教师的份内职责,教学好的前提是组织管理,没有良好的管理能力,课堂如“散沙”,便无质量可言。可有的老师常常困扰,为什么随着年岁增长,我的教学能力提升了,但却还是需要通过长时间喊破喉咙的方式来管理学生,为什么还是没有掌握成为学生“心之所向”的秘诀?
妙用一张“小清单”,以了然的需求细目,更明晰的日常记载,帮助学生“看见”自我寻得进步方向,助力教师在管理上更有效。
“需求细目”
——细微到每一个,让管理更具象
很多老师经常困于家长的“拜托”中,拜托老师传达一些信息、帮孩子拿一下水杯、提醒孩子记得喝药……其实,家长会产生这样的需求,是因为如果没有老师及时的反馈,那么学校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暗箱”。
对于老师,每个孩子只是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对于家长却是100%的。所以,家长的需求需要被满足,因为这是捕获人心的最佳方式。同时,我们也需要借助工具,比如“需求细目”来让管理更具象轻松。
比如下图,无论是老师、家长甚至学生本人看到这张清单,看到“冬装校服丢了”“学习情况如何”这些问题一一被解决反馈,都一定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与教师的温情。
所谓日久见人心,教育教学管理不是嘴上功夫,而是真真正正能够让家长解读到,我们在意他的孩子,我们用心帮他完成对孩子的需求,我们认真地帮孩子解决他在学校里可能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样的管理需求细目,恰恰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非常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也恰恰是可以促成家校合作的管理清单。
“日常记载”
——细节到每一刻,让进步有方向
在班级管理中,为什么总有一些孩子以破罐破摔的心态来面对老师?是因为老师没有看见他们的进步。而又为什么,有的孩子看似努力,却始终与自己的目标差一步?是因为没找到自己的方向。
如何看见,如何找到?我们可以用积分来让这些抽象的要素可视化。比如我们进行活动安全、校内礼仪、课堂表现、卫生整理、学习作业、劳动情况的分类,每天满分12分。
如果学生拿到了满分,便能感到来自教师的肯定与自我肯定。而如果扣了分,那学生还可以知道自己的哪些方式是可以提升的,同时通过折线图,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成长情况。
一张普普通通的“日常记载”,却能真实记录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每一刻常态,鲜活地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反馈,为明确进步点提供明确路径,也为教育者提供教育和评价的依据。
“小规划”行作
自我发展的成长蓝图
学生的成长,是自我规划和努力坚持的结果。发展需要下定决心,让超越自我成为一种信念,鼓起走向成功的勇气,才有令人动容的成长。
可以说,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成长,均源自谋定后的行动。自我发展需要规划成长蓝图,跳一跳“摘苹果”的“小目标”更适合。因此,一个能不断实现,不断成功的“小规划”是不断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研究的最佳方式。
“成长规划”
——先畅想再行动,逼迫自己坚持
一张“蓝图”是督促成长的必修,也是“扎实走好每一步”规划表,让为之付出努力和坚持有了坚持的动力,用行动去一点一点地去接近自己的目标。比如在每个学期开始前,每个假期开始前,我都会让学生为自己设立详细的“小目标”。
目标的背后离不开“逼自己一把”式的坚持。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学生小Q和小W有着相似的音乐天赋,都入选了学校弦乐队,也都进入了练习的倦怠期。小W的父母深感孩子练习不易,放任小W的偷懒。而小Q的父母态度坚决,不断鼓励他拉得曲子非常好听,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突破新的境界。最终,小Q成为了乐团的首席。
两个相同目标、相似素质的孩子,最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差异背后有作为教育管理者的跟进,有父母的鼓励,更有学生自己的坚持。
“研究路径”
——先基础再深入,实现阶段成长
“学生成长”的教育研究,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规划好自己的研究路径,让专业成长更深入。
比如在第一层次研究“学会学生问题智慧艺术应对”,对应发展的是自己能干、能写的能力。第二层次进行案例分析,提升思考高度与研究能力。第三是应用研究,将方法化为实践,成为更有方法的教师。
所以“小清单”,就是行动方向指南,能给人一种紧迫感,时刻提醒我们“先做该做的事”,有了空余时间“再做喜欢的事”,有效地挤压一些不经意间的时间,是对自己工作的警示,是提升工作效率的蓝图,更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大蓝图”。
归根结底,轻负担高效能的带班程序和做事方法,无非是用小规划定小目标,让畅想分阶段成长;用小类目做小记录,让管理方向更具象;用小便条写小提示,让工作每日不堆积;用小数据搭小支架,让问题方案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