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我认识一对北漂夫妻,35岁上下,在北京没房、没户口、没编制、非大厂,普通公司基层白领;
2022年得子一枚。
他(她)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分享给大家。
01
生孩子前,她的工作强度很大,经常加班到后半夜;
如果要孩子,这个工作肯定是不能再干了,但又不愿意脱产生孩子;
所以他(她)们最初的打算是,离职之后找一个收入低,但是不太忙,能兼顾生孩子的工作;
他(她)们执行力很强,为了孩子,干了3年的工作果断辞职了;
但是她投了很多简历发现,以她的工作经验,收入满意但强度很大的工作机会很多;
但是收入低,又能兼顾生孩子的工作基本没有,这是他(她)们始料未及的。
一直拖着不工作也不是事儿,最后还是找了一个收入不错,但是工作强度依然很大的工作,生孩子的计划只能往后推迟了。
又干了一年,她还是怀孕了。
按照平时的工作强度,哪怕公司不辞退她,她也会主动离职。
但是让他(她)们非常庆幸的一点是,领导得知她怀孕之后,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安排上,给了她非常大的弹性空间;
更为惊险的是,等孩子不满一岁,她的哺乳期还没结束,公司整条业务线就被砍掉了。
以这样一种方式失去工作,她感觉已经是非常走运了;
生育补贴和离职补偿都很到位,她也很快就找到新的工作,没有因为生孩子中断职业生涯;
他(她)们每次提到这段经历,都觉得非常幸运,很感激那位领导,不然她一旦辞职,可能意味着2~3年空窗期;
但是我作为一个局外人分析下来,我承认她遇到了好领导,但根本上是因为她在平时工作上做的足够好,跟团队相处很和谐,领导才会给她开绿灯;
偶然之中蕴藏着必然。
总之,孩子的加入,并没有让他(她)们在经济上有太大的影响。
02
今年,父母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帮他(们)带孩子了,孩子也快3岁了,就安排上了托儿所;
之前他(她)们还担心孩子自理能力弱,想找一个师生配比高的托班;
咨询学校时的说法是,往年差不多3个老师带20个孩子;
结果一拉家长群,算上老师才20个人,最终只来了7个小朋友!
在他(她)们孩子出生的2022年,全国只诞生了950万个新生儿,比2016年的1883万,6年时间少了整整一半儿。
我当时还羡慕他(们)说,跟现在上小学的孩子比,虽然没差几岁,但是你们孩子将来升学压力估计会小很多;
不光孩子人数减少了,量变引起质变,学龄儿童的人口格局已经也变了,说不定到时候升学的政策也会跟着变;
学区房啥的等临近了再买吧,或者到时候有没有学区房都不好说。
03
他(她)们说,在生孩子之前,并没有想过生孩子有什么好处,也不是说特别喜欢小孩儿,更不是为了养儿防老;
只是因为身边的亲戚朋友到了年龄都会生孩子,他(她)们觉得生孩子是人生的一个步骤而已。
其实我们中国人,是一个非常注重融入身边环境,和身边人的行为保持一致的这么一个群体;
如果身边的人都在买房,你也想要买房;
如果身边人都鸡娃,你也会自然而然地给孩子报辅导班;
如果身边人都早婚、早育甚至多育,那你也会认为,生孩子是人生必须要完成的一个任务,不论之后的养育过程如何艰辛,也先生了再说;
我采访过不少生了孩子的父母,大部分人生完孩子之后,生活状态肯定有巨大的改变——更忙碌了,留给自己的时间更少了,这是事实。
孩子给自己带来多少快乐了吗?
有肯定是有,但是生孩子之前并不知道有这份快乐,而且人们也并不觉得这份快乐,能抵消抚养孩子的艰辛;
如果生孩子变成了一个计算利弊得失的项目,计算的结果是有利就生,不利就不生的话,从现在的条件来看,计算的结果大概率是导向不生。
但是,很少有人后悔生孩子的,也没遇到过说当初就不应该生这个孩子的父母;
这又是为什么呢?
04
我对这种现象的总结是:
对父母来说,生孩子不是多了一个家庭成员,而是多了一部分自己;
打个比喻,孩子好比你的一条胳膊、一条腿,有谁会觉得自己的胳膊和腿是累赘吗?
有谁会说:我要是没这条胳膊,我的人生是不是会更好?
这里的“胳膊和腿”,并不是单纯说爱孩子的程度;
而是孩子已经深刻地和父母绑定,或者说父母和孩子在主体上是不分离的。
你不会想,这个新的家庭成员给你带来了哪些不便,而是如何做才可以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过得更好。
也就是说,所有计算生孩子的利弊得失,都终止于孩子出生那一刻,然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孩子生出来了之后,父母作为人的范畴扩大了,因为孩子成为父母的一部分。
这么一讲,很多现象就变得合理了。
生孩子对自己是否有利,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是不成立的;
因为孩子出生之后,你就不再是之前的那个你,你的孩子也会加入到你的阵营,好与坏都与这个小孩子有关。
生育本身,就会改变人们对生育的看法。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