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政府治理
导言
在治理网络中,一些行动者在群体的集体决策中可能比其他行动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最近Jose Antonio Reyes-Gonzalez,Filip Agneessens&Marc Esteve等三位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学者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一项深入研究。本文研究了参与者参与治理网络的亲社会和/或自利动机是否有助于预测其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水平。研究表明,在这种关系中,信息交换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因为行动者积极传播信息的倾向将取决于其动机;而其他参与者从一个行动者那里获得的信息可能会增加行动者对他们的影响。利用来自拉丁美洲、非洲和欧亚大陆的独特数据集,发现在信息交换活动中,自私自利的行动者,而不是亲社会动机的行动者,发挥了主导作用。数据还显示,这种核心作用反过来又增加了自私自利行动者对其他参与者的感知影响力,可能潜在地制约商定的集体目标的方向。论文发表在公共管理类权威期刊PA上面。
(文献来源:Reyes‐Gonzalez, J. A., Agneessens, F., & Esteve, M. (2024).Shaping influence in governance networks: The role of motiv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shed online:18 Jan:1-25. DOI: https://doi.org/10.1111/padm.12942).
研究目的
为了在相互冲突的政策领域中获取解决方案,决策越来越多地在治理网络中做出。正是这些基于多方行动者(actors)的知识、共识和合法性来制定解决方案的讨论会,(使得)行动者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体谈判和商议(deliberation)(Bache, 2000;Huxham & Vangen, 2004)。他们利用公共和非公共部门的优势和利益,使跨部门合作、信息交换和决策的空间(spaces)正规化 (Ansell & Gash, 2008)。
然而,在治理网络中运营的行动者经常发现激励其他行动者共享信息和集体解决问题是具有挑战性的。这需要时间、精力以及必须被策略地和耐心地分享的知识(Fischer & Maag, 2022)。行动者根据参与这些网络的机会成本(Fischer & Leifeld, 2015)以及他们是否相信自己的贡献会得到回报来预定义他们动机(Davenport & Prusak, 1998; Fischer & Leifeld, 2015; Steets, 2010)。治理网络中的参与动机可以大致分为外在的自利动机(如提高个人声誉、利润最大化等)和内在的亲社会动机(如慈善事业、利他主义等)(Le Grand, 2003;Ryan & Deci, 2000)。
这项研究界定了治理网络合作伙伴(governance-network partners)中尚未解决的紧张关系,两种看似矛盾的有关参与动机的原理(rationales)助长了这种紧张关系。我们认为,研究这些动机的类型对于揭示行动者在治理网络中“如何构建关系,以及如何塑造对影响力的看法”至关重要。尽管网络的设计是为了消除参与者(participants)之间的差异,但他们也可能受到“隐藏”的组织动力学(因素)(organizational dynamics)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一些行动者比其他行动者更有影响力,从而制约了群体决策过程的方向(Bryson, 2004; Faul, 2016; Gronow et al, 2020)。
文献与理论
我们正处于“网络社会”时代(Castells, 2022, p. 2)。在今天的公共事务中,政府不再将权力委托给单一机构来解决问题或提供公共服务。相反,一种普遍的趋势是,公共、私人和非营利组织被呼吁以越来越多的合作方式走到一起,利用多方参与者(multiple participants)的经验和知识,解决跨政策领域的挑战(Kilduff & Tsai, 2003;Provan et al, 2007)。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直接方式(Imperial, 2004,13),通过将合适的行动者带到谈判和审议桌旁,可以获得解决方案(Huxham & Vangen, 200)。
这些联盟(alliances)采取网络的形式(Klijn & Skelcher, 2007)。他们是由跨部门行动者组成的综合群体,当单个公共部门机构无法生产公共产品、服务和/或价值时(即政府失灵),或当私营部门公司无法或不愿提供所需数量的公共产品、服务和/或价值时(即市场失灵) (Isett et al, 2011; Schäferhoff et al, 2009; Turrini et al, 2010),他们可以共同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和或价值。
在组织、政党和伙伴关系中,对资源和结果的影响和控制的争议无处不在 (Bunderson & Reagans, 2011; Smith et al, 2014)。“影响”是公共行政研究中最基本但也是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因为它推断出对行动者或政策决定施加控制的行为(Dahl, 1961; Henry, 2011)。影响力通常被理解为(行动者)在由同伴评估时,参与群体动态的参与者的感知重要性(Bunderson & Reagans, 2011; Smith et al, 2014)。
作为一种基于政治行为者之间相互评价的内在主观权威属性(attribute)(Fischer & Sciarini, 2015),影响是一种区分的能力(De Klepper et al, 2017)。它是由群体观念社会建构和巩固的(Bustos, 2021)。因此,参与群体内决策过程的行动者对如何在其他参与者之间分配影响力有最准确的看法(Fischer & Sciarini, 2015)。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Ryan & Deci, 2000),动机可以细分为决定行动方向的两个阵营。Ryan和Deci(2000)认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可以被定义为“为了内在的满足而不是为了一些可分离的[私人]结果而进行的活动”(p.55)。另一方面,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指的是“为了获得一些可分离的[私人]结果而进行的活动”(Ryan & Deci, 2000, p. 60)。当然,这些类型的激励因素并非相互排斥。它们可能位于连续统一体上,而不是代表二分(Esteve & Schuster, 2019)。
行动者所处情境的大部分背景将决定行动者是受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所驱动。然而,动机可以通过这种基本的区分来粗略地分离和研究,这与最近关于行动者在网络中的参与利益的调查相呼应。鉴于这些相互矛盾的解释,本研究假设亲社会行为者比不亲社会行为者更有可能被认为更有影响力,因为他们的利他目标是治理网络形成和目标的内在因素。当考虑到自利动机时,预期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从而将这两种类型的动机分成两个假设,因为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分析现有不对称影响的影响,并反映出这两种类型的动机并非相互排斥的事实:
假设1a:出于亲社会原因而被激励参与治理网络的行动者更有可能被其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视为具有影响力。
假设1 b: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而被激励参与治理网络的行动者不太可能被其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视为具有影响力。
如果行动者相信集体行动会给他们带来利益,他们就更有可能参与集体行动(mullema & Mazur, 2016)。如果参与似乎可能产生更多的成本而不是收益,行为者群体可能会退出集体过程,并限制他们与他人的互动(Feiock, 2013)。因此假设,在治理网络中,更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者不太可能与他人交换信息,而同时,拥有更多亲社会动机的行为者更有可能分享信息(Faul, 2016;Leifeld & Schneider, 2012):
假设2a:出于亲社会原因而参与治理网络的行动者更有可能与其网络中的其他人分享信息。
假设2 b: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而参与治理网络的行动者不太可能与其网络中的其他人共享信息。
主动交换信息的行为者倾向于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Bunderson & reagan, 2011)和社会分化,这是评估群体内感知影响力的关键前因变量(Bustos, 2021;Leifeld & Schneider, 2012;Smith et al .,2014)。基于此提出:
假设3:参与者向他人发送的信息越多,他/她就越有可能被认为在治理网络中具有影响力。
根据中介分析框架内的标准报告(Hayes, 2018),该模型提出,自变量(动机,X)将影响因变量(感知影响力,Y)。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之一产生。在图1中,从X(动机)到Y(感知影响力)而不经过M(信息交换)的路径被称为X对Y的直接效应(通常称为(c0))。从X(动机)到Y(感知影响力)通过M(信息共享)的第二种途径是间接效应(X对M的影响记为(a), M对Y的影响记为(b))。
研究设计
本研究调查了在公共基础设施部门实施反腐败机制的多元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MSPs)。本研究中的msps的任务是实施全球基础设施透明度倡议(CoST),该倡议结合了咨询机构和基于问责制的非政府组织的特点(Truex & Søreide, 2011)。其主要目标是披露不同国家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相关信息,同时独立评估这些项目是否为公共资金带来了价值。在实施CoST,的20多个国家中,有10个被纳入了研究样本。除了CoST,,其他成熟的透明度倡议,包括采掘业透明度倡议(EITI)、开放政府伙伴关系(OGP)和全球财政透明度倡议(GIFT) (Brockmyer & Fox, 2015),都依赖于正式和独立的多元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来实施反腐败机制(Fraser & Carbonnier, 2022)。考虑到运营和组织结构与我们样本中MSP的相似之处,本研究的一些发现可能可以推广到上述全球透明度倡议。
数据收集
通过在线调查收集了一个独特的数据集,旨在反映组织网络上的关系数据-收集文献(Agneessens & Labianca, 2022;Borgatti et al, 2022)。调查包括15个项目,并被翻译成5种语言。研究者们与 CoST国际秘书处密切合作,该秘书处批准在2020年第二季度在几个实施CoST的国家分发调查报告。该调查是使用Qualtrics (Qualtrics, Provo, UT)建立和分发的。按照日历协议向msps成员的私人电子邮件地址发送邀请、调查分发和提醒。
考虑到网络边界规范指南(Berardo等人,2020),研究者们确定并纳入了样本中的相关利益相关者组织,并确认了2019年和2020年期间活跃在msps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了调查。主要作者所在大学的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了该研究的数据收集过程,确保了参与者的机密性。向参加者简介调查的目的和自愿性质。大多数参与者在20分钟内完成了调查。在第一轮调查中没有回应的参与者被发送了额外的邀请,并通过电话跟进完成了一半的调查,以收集尽可能多的完整数据。删除了两个未完成的调查,以确保所有数据都来自已完成的问卷。调查记录了来自拉丁美洲(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巴拿马和洪都拉斯)、非洲(埃塞俄比亚、马拉维和加纳)和欧亚大陆(乌克兰和阿富汗)的msps的答复。这些都是在人类发展指数(HDI)得分中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相对较新的民主国家建立的伙伴关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9)。10个msps的全球响应率为93%;在国家一级,回复率超过了80%的阈值。
在所有案例中,最大的部门代表来自民间社会组织(31),其次是公共部门(28)和私营部门(25)实体。代表人数最少的是学术机构、媒体和观察员组织(即世界银行、英国大使馆和美洲开发银行)。
操作化
聚合响应(Aggregated responses)
本研究汇总了组织层面的数据。对个别调查的答复进行汇总,以获得单一的组织答复。
网络数据
使用社会网络方法来操作中介变量(M,信息交换)和因变量(Y,感知影响)。该方法从经验上解释行为者的关系偏好,从人际和结构的角度建立信息交换关系(Borgatti et al, 2022)。使用信息交换网络问题来操作中介变量。
动机:自变量
大多数治理网络的目标是基于他们试图提供的公共利益(Huxham & Vangen, 1996; Steets , 2010)。为了将动机作为我们的主要自变量(X)进行操作,首先在伙伴关系文献中选择了四种反复出现的亲社会动机。
控制变量
考虑了模型的三个控制变量。工作职位描述了每个受访者在其所在组织中的工作职位,行动者的正式权力基于他/她在组织结构图中的职位。
方法
为了测试图1中所示的路径模型,本研究使用了中介分析。中介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它使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来检验自变量(X)是否对因变量(Y)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通过中介(M)发生。
研究结果
动机对感知影响力的(直接)影响(假设1a和1b)
中介模型的结果,该模型使用自利动机作为自变量,同时控制亲社会动机。自利的动机。考虑假设1b,研究结果表明,变量“自利动机”对感知影响力没有显著影响。模型(c ')的直接影响表明,在自利动机方面相差1个单位,但在信息交换(M)方面相等的两个组织在感知影响力方面可以预期相差c0 = - 0.1087个单位。然而,由于自举置信区间(BTCI)包含0(详见附录C),该效应并不显著(c0 = - 0.1087, BTCI =[- 0.2926, 0.0624])。此外,总效应也不显著(c = 0.0003, CI =[-0.1763, 0.1769])。因此,找不到对假设1b的支持。
亲社会动机。关于假设1a,尽管多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的规范性叙述(Steets, 2010),结果表明,亲社会利益相关者组织在MSP中没有更高水平的感知影响力。表4显示,直接效应实际上是负的,但不显著(g1 = -0.0295, BTCI =[-0.4576, 0.3488])。结果也显示亲社会动机对影响的总体负影响不显著(c = - 0.0561, CI =[- 0.4688, 0.3566]),不支持假设1a。因此,根据数据,行动者不会通过源自亲社会动机的行动来获得治理网络中的影响力。相反,负的(显著的)效应表明亲社会行为者会破坏他们在网络中的角色;那些在公共基础设施部门追求真正透明的目标和政策改革的人,会被其他人视为影响力较小。然而,要强调的是,这个系数并不显著。
间接效应(假设2a、2b、3)
现在转向这两种动机对感知影响力的间接影响,信息交换作为中介。
自私的动机。对于自利行为者,间接和直接影响如图2所示。间接效应第一成分(a = 0.502, BTCI =[0.1527, 0.8465])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假设2b的预期结果形成对比,假设自利行为者不太可能与他人分享信息。
此外,当考虑间接效应的第二个成分时,成分b的结果支持假设3 (b = 0.2170, BTCI =[0.1241, 0.3186]),证实了信息共享越多的行为者通常被认为更有影响力。当两个具有相同自利动机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相差1个信息交换单位(M)时,共享更多信息的组织在感知影响力上将高出b = 0.2170个单位。换句话说,交流更多信息的组织获得更多影响力提名。
亲社会动机。关于假设2a,发现亲社会动机对信息交换没有显著影响(f1 = - 0.1233, BTCI = [- 0.9067, 0.6513], a = 0.0598, BTCI =[- 0.6236, 0.8494],在附录B中)。因此,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亲社会动机通过信息交换对影响有间接(中介)作用(ab = 0.0120, BTCI =[- 0.1197, 0.1832])。结合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不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亲社会不会使行为者更有影响力,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通过信息交换间接的。
讨论
总的来说,参与性动机并不像最初认为的那样具有相关性。这些参与性驱动因素的整合揭示了一个关于动机、信息交换和影响之间方向的新视角,反驳了关于治理网络和多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既定立场 (Ansell & Gash, 2008; Huxham & Vangen, 2004; Steets, 2010)。
首先,研究发现网络中的信息交换是预测感知影响力的核心。这证实了参与者根据他们在信息交换网络中的结构位置来分配对同事的影响,正如Fischer和Sciarini(2015)在分析声誉权力时所强调的那样。与Ingold和Leifeld(2014)对瑞士和德国政策网络的评估相反,本文表明,msp中的利益相关者被认为具有影响力是因为他们在信息交换网络中的结构地位,但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的机构角色或资历水平。换句话说,这不是关于行动者是谁,而是关于这个行动者在一个定义其影响力的网络中做了什么或似乎做了什么。
其次,研究结果证实了参与性动机的核心作用。然而,与预期相反,那些由自我利益驱动的动机反而更有影响力。分析表明,信息交换在自利动机和影响力之间的中介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关于瑞士自然栖息地和灾害治理网络/论坛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发现(见Fischer & Maag, 2022)。向治理网络提供大量投入的行为体是那些寻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体,其目的是获得对决策和实践的影响力,而不管它们是否也有更多的集体目标。
随着研究,这些影响模式的最新发现表明,网络存在潜在的问题。关键的协作输入,如信息,似乎是由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动机偏好形成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信息可能反映了他们自己的偏见,从而降低了网络治理的有效性和质量。那些只从志同道合的同伴那里获得信息的人可能会放弃据称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治理平台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来源。msp内部两极分化的信息交换可能导致利益相关者拒绝未能考虑反对意见的决策(Angst & Brandenberger, 2022)。在形成联盟、说服敌对伙伴和控制议程时,利益相关者可能会绕过或放弃商定的集体目标(Fischer & Maag, 2022;Leifeld & Schneider, 2012)。因此,不应该假设治理网络的参与者完全是为了改善社会(Fischer & Maag, 2022;Gustafson & Hertting, 2017)。在这样做的时候,你可能会落入陷阱。事实上的“参与式设计”(Fung, 2006,66),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意图视角的产物。人们还应该考虑参与者自下而上的期望(Gustafson & Hertting, 2017)。正如所看到的,这些倾向于在网络和网络的集体目标中塑造治理动态,这些目标受制于持续的解释和协商。
结论
在文献的各个分支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行为者在决策过程中具有影响力(Fischer & Sciarini, 2015;Ingold & lefield, 2014)。然而,在公共行政和政治学中,关于行为者参与治理网络的动机如何影响其在这些网络中的影响力水平的实证研究很少。
本文通过关注这种影响的内生决定因素的作用,而不是关注通常的因素,如行动者的声誉或正式权威,对现有文献做出了贡献(Brass, 1984;帕里,2005)。解开影响的决定因素对于评估治理网络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Ingold & Leifeld, 2014)。为此,本研究识别了网络参与者的不同目标和他们的行动方向。
亲社会动机的行为者通常被认为是许多治理网络问题的核心。理论解释认为,对利他动机的承诺是集体行动和有效治理关系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分析2020年从世界三个地区(欧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10个伙伴关系的组织利益相关者收集的独特关系数据集来验证这一论点。
附参考文献文献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治理与反思】与政府合作的行政负担:企业-政府互动中的学习和合规成本
【治理与反思】公共部门改革的“滑流”:有进取心的公共部门领导者如何驾驭制度惯性
【治理与反思】过度共享:地方政府数据共享的弊端
【治理与反思】政策透明度的适用性如何促进公民遵从:一项中国城市的调查实验
【治理与反思】公共行政数字化转型中的合作生产和公共价值创造
原文链接(阅读原文 点击左下角):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adm.12942
此处也可以下载全文:
https://doi.org/10.1111/padm.12942
凤凰网一点资讯: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9954958_Shaping_Identity_Older_Adults'_Perceived_Community_Volunteering_Experiences_in_Shanghai
欢迎您提出与本文内容、主题或翻译有关的各种问题与建议!
欢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治理学术】。本公众号是由公共管理与政治学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开发的学术和交流平台,重点是治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每日整理、翻译并推荐一篇最新权威英文文献。核心内容分为三大板块:1、治理理论 文献与探索,2、管理实践 治理与反思,3、公共治理 教学与交流。
欢迎推荐或自荐研究成果,来稿请致邮箱:usstgggl@163.com
PS:如何加入微信公众号:
您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者搜索公众号:“治理学术”,或者加原始ID:
gh_dd2c06e61722 然后点击加入即可。
PS:如何查看以前推送的精彩文章:
您只要点标题下方的“治理学术”,并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精彩就会尽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