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沅 俞之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
三尖瓣反流(TR)是一种长期被忽视的瓣膜疾病,TR相关的右心衰竭常伴随明显的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心力衰竭住院及死亡。2019年Circulation曾报道严重功能性TR伴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4%,10年生存率仅为14%。近年来,介入治疗在心脏瓣膜病尤其是在TR的治疗中取得进展。其中,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TEER)通过导管技术修复三尖瓣的功能,减少TR。然而,哪些患者可能从三尖瓣修复介入治疗获益尚不明确,而且由于临床证据不足,其合适的干预时机也不明确。
2021年12月6日,由Erwan DONAL教授团队主导的Tri.fr试验结果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 Cardiovascular Imaging。Tri.fr是一项多中心、1∶1对照、随机、优效、开放、平行的研究。评估与单独使用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相比,在GDMT的基础上使用TriClipTM系统进行T-TEE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共纳入了法国、比利时2个国家24家中心300例在过去12个月内因重度及以上TR出现右心衰竭体征和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Ⅱ至Ⅳ级)、不适合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联合药物治疗组(T-TEER + GDMT,152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GDMT,148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当。主要终点为使用Milton Packer临床综合评分,即12个月心血管重大事件(MCE,心血管疾病住院和/或死亡)、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及患者总体评估的临床复合评分,依据该评分将患者分为3类(好转、恶化、无变化);次要终点为TR等级、KCCQ生活质量评分、分层复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三尖瓣外科手术、心力衰竭住院、1年KCCQ评分提高≥15分)以及在随机分组1年后KCCQ评分提高≥15分、MCE、心血管死亡;安全性终点为与干预相关的主要不良事件。
结果显示,在主要终点方面,1年随访期内GDMT组有58例患者(40.6%)好转,T-TEER+ GDMT组有109例患者(74.1%)好转,相比之下T-TEER+ GDMT组的临床复合评分显著改善(估计效应值0.67,95%CI 0.61~0.72,P<0.0001)。在次要终点中,经过1年的随访,GDMT治疗组的TR等级多为重度(31%)、极重(41%)、特重(17.5%),T-TEER+ GDMT组的TR等级则为轻度(33.5%)、中度(37.5%)、重度(13.5%)、极重(9.5%)、特重(0.5%);T-TEER+ GDMT组较GDMT组的KCCQ总评分高(绝对差值14.5±27.2,P<0.001)且分层复合终点改善(估计效应值2.06,95%CI1.38~3.08,P<0.0004),但MCE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终点方面,T-TEER+ GDMT组有144例(97.3%)达到技术成功标准,干预相关的主要不良事件为22例(14.9%)。
作 者 介 绍
俞之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曾获2023年国家奖学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于SCI期刊发表论文1篇,申请专利2项。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年1期至2026年6期重点号安排
投稿网址
www.editorialmanager.com/cardiodiscovery
作者须知
https://edmgr.ovid.com/cardiologydiscovery/accounts/ifaut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