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智瑜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心血管内科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总体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4~5倍,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卒中相比,房颤相关的卒中更具致残性或致死性,而通过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可降低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尽管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延长监测时间可提高房颤的诊断率,但迄今为止,尚无试验证明进行房颤筛查并根据筛查的结果进行抗凝治疗可以降低卒中发生率。
近期,在2024 ESC年会上公布的GUARD-AF是一项前瞻性、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旨在对≥70岁且既往未诊断过房颤、未在入组时服用抗凝药物的参与者行连续14天的单导联心电图贴片监测筛查房颤,以评估较长时间的房颤筛查是否能够识别未确诊的房颤患者并减少卒中。该研究纳入全美国149个初级保健机构,共有11 905名参与者接受了筛查,参与者被随机分成1∶1两组,接受筛查或常规治疗。结果显示,通过中位15.3(Q1~Q3:13.8~17.6)个月的随访,筛查组新诊断的房颤比例为5.0%,常规治疗组为3.3%,2组患者CHA2DS2-VASc评分均为3分。随机分组后开始口服抗凝治疗的比例分别为4.2%和2.8%。筛查组的卒中风险为0.7%,常规治疗组为0.6%。筛查组的出血风险为1.0%,常规治疗组为1.1%(HR:0.87,95%CI:0.60~1.26)。
GUARD-AF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14天的连续心电图监测对≥70岁参与者进行房颤筛查,可增加52%的房颤诊断率,并提高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率,但未能减少因卒中住院的发生率。但该研究没有纳入原计划的样本量,且两组参与者新诊断的房颤患者绝对例数较少,分别为260例和175例;同时卒中的事件发生率也很低,分别为0.7%和0.6%,难以证明房颤筛查可降低卒中的比例。
尽管如此,该研究证实房颤的筛查可增加新发房颤的诊断,并对有抗凝指征的患者进行了抗凝治疗。未来需要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房颤高发人群的筛查率,并扩大筛查的样本量,以期发现更多高危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才能对房颤筛查是否减少卒中得出明确的结论。
作 者 介 绍
凌智瑜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第四批重庆市学科与学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副主任委员。2023年3月—2014年3月在美国霍普金大学医学院从事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重庆市科委及卫健委等其他项目多项,获重庆市卫健委高端人才及高端人才工作室(心房颤动及晕厥工作室)项目资助。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S Nano,BMC Medicine,Cardiovasc Diabetol,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JACC Clin Electrophysiol,Heart Rhythm,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等杂志发表SCI论著25篇,其中影响因子>5分的8篇,最高影响因子17.1,单篇文章最高被引用次数达211次。
擅长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术,在重庆市率先开展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外膜消融,心房颤动的冷冻消融,以及心房颤动、室上速的脉冲电场消融治疗。
编辑:范姝婕
审核:范姝婕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年1期至2026年6期重点号安排
投稿网址
www.editorialmanager.com/cardiodiscovery
作者须知
https://edmgr.ovid.com/cardiologydiscovery/accounts/ifaut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