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居杂记(五)港人过中秋

文摘   生活   2022-09-23 21:26   中国香港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中秋节是中华传统佳节,历来被海内外各地华人重视,香港更不例外
自进入八月,各大商场糕点饼店、超市货架上便陆续有了月饼的身影,随着中秋日趋临近,各种品牌、包装的月饼粉妆艳抹纷纷亮相,琳琅满目于橱柜、橱窗。一些走俏的老字号饼店便开始接受预订;有的公司、企业老板也开始为市民、员工、下属派送月饼,一些团体负责人也在节前为下属派发月饼祝福中秋。
煤气公司今年全港派送,采取设点派送,市民自取,或委托片区议员为市民派送;一些商场则采取了购物派送月饼的方式庆祝节日,那等待换领月饼的长长的队伍,确实增添了节日气氛。
走在街上,稍加留意便不难看见拎有月饼的行人,街边各式饼店亦张灯结彩展示着自家拿手月饼供街坊四邻选购。生隆饼店为了满足顾客需要甚至暂停了招牌甜点——糯米糍的制作,集中赶制月饼。女儿同事介绍店家的月饼味道很好,尤其是五仁馅儿的。我们亲眼目睹了店门外顾客蜂拥、店家忙不迭的场景,忍不住豆沙和五仁馅儿的也各买了一点;最后订了美心的流心(蛋黄呈流汁儿状)月饼,为了照顾内地老公,女儿定制了半岛厨师亲理的皇玥流心寄去一盒。
在这里,中秋的节日气氛似乎不亚于春节,也讲究家人团聚,月饼又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吃,亲戚朋友间亦作为伴手礼互赠送上一份祝福,中秋节似乎倒更像月饼节。
香港的月饼品牌众多,口味丰富,令人眼花缭乱有些不知所措。
高档如半岛酒店饼师制作的流黄月饼,传统老字号饼屋如奇华、美心等出品的双黄莲蓉月饼、五仁月饼、豆沙月饼、火腿月饼等,还有一种颇受年轻人喜爱的冰皮月饼,是对传统月饼的一种口味创新,是香港许多年轻人中秋必吃的月饼。
冰皮月饼特别处就是其制作方式有别于传统月饼,饼皮主要以糯米为原料,做成的月饼各种颜色都有,需冷冻保存,售卖时也要存放在冷藏柜里,馅儿也是丰富多样的,与一些饼屋的糯米糍有几分像,造型当然是更精致的月饼。大班冰皮月饼名气较大,四处可见其广告。
笔者上一篇文章提过的生隆饼店则属于街巷名店,主要面对香港本地居民,这类饼店就不计其数了,口味更接地气,属于比较传统的广式月饼。
美心饼店的饼屋似乎最多,地面、地铁商场,街巷似乎随处可见,甜品种类也很丰富。“美心”正如其名号一样确实是一家有爱国美心的香港名牌老字号。香港黑暴乱港风暴中,面对暴徒的种种丑恶行径勇敢地发声谴责,虽遭攻击谩骂甚至打砸而无所畏惧,特此点赞。
我的口味比较单一,不过有极好的服从性,女儿主张啥都行。
半岛大酒店出品的流心月饼、奇华、美心、东方文华等出品的双黄莲蓉月饼、五仁月饼、豆沙月饼等,皆因女儿上司分享、派送,或朋友相赠和自己购买都有所品尝,只是品不出多少差别,只能对陷儿的甜纯度、皮儿面的细腻度有些感觉。
月饼确实是港人中秋席上的主角儿,但也还有许多精彩的配角儿。
灯下、月下的四方桌上,除了月饼,还不能缺了柚子、秋月梨,这便是各大超市、街边店月饼上架的同时水果一并光鲜登场的原因。
秋月梨过去少见,其个儿大、扁圆如茶壶肚,外形招人喜爱,口感也佳——细嫩脆化,甜而无腻。市场上的秋月梨多为日本和山东引进种植的,味道差不多价格却悬殊老远;柚子则以内地为多,台湾地区、越南、泰国等地出产的也不少。
月饼搭配水果?一开始我也有些不解,吃过月饼,柚、梨还能有味吗?可女儿说要的就是甜腻后的爽口,食之果然。
品过月饼便是观灯赏月。
据说,为了庆祝节日,每年中秋相关部门都会提前在邻近海边、水道的公园张灯结彩,挂灯笼、灯盏举办游园赏灯活动。幼稚园、小学老师还要求学生自制小灯盏感受传统节日气氛。幼童显然需要与家长合力完成,制作过程便成了感受传统文化的亲子活动。
因为疫情反反复复,八月以来感染人数屡创新高,今年中秋的宣传造势和市民的参与热度自不及疫情前,但四处依然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湾仔码头、星光大道海滨、沙田河滨公园、海港城等一带依然人潮涌动,喜气洋洋。
我们小心谨慎,趁天黑前去了佐敦谷水道公园。巨大的人造月亮静卧在谷底小溪桥上,草坡、树枝、围栏上布满了星星点点的彩灯,单等着夜色将它们全部唤醒。
我们叹息无缘等着欣赏天上地下星月齐辉映的美妙。好在,一些手提灯笼的孩童在家长带领下提前入园来,他们天真烂漫的笑脸、精心穿戴的服装、自制的造型可爱的小小灯笼为公园添了一道道活泼靓丽的景观。
象着夜幕垂下,孩子们手拎的灯笼闪亮起来,伴着一个个娇小的身影在山谷道中活泼跳跃,定是美丽可爱。都是疫情可恶,扼杀了太多的景致。
不过,港人深感遗憾的大概是看不见热烈喜庆的大坑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铜锣湾大坑的传统民俗活动,据说已有上百年历史。昔日的大坑是个客家村,相传光绪六年,村里闹风灾致瘟疫死人无数,于是有村人提议制作一火龙,于中秋绕村巡游同时燃放爆竹以驱赶瘟疫。果真,火龙舞后瘟疫消退,从此每年中秋大坑村都会连续三天舞火龙,以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为了保留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大坑坊众福利会建立了传承人制度,系统地传授舞火龙的知识和技术给村人。2022年在历史建筑“孔圣义学”堂基础上改建的大坑火龙文化馆也正式开馆。本想去好好参观一下,兴冲冲坐上挂着铁辫子跑的叮叮车慢悠悠地摇到村口,找到文化馆却不料吃了闭门羹,很是遗憾。

大坑舞火龙受到越来越多港人的喜爱,渐渐地突破大坑区域性成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更是港人欢庆中秋节不可少的重头戏。2011年大坑舞火龙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火龙的制做颇有讲究:藤条屈曲为龙脊骨架,稻草(或珍珠草)扎成龙身,并从头至尾插满香枝,再以铁片锯齿为牙,漆红木片做龙舌,闪亮的手电筒当双眼,最后再配上逗引龙舞的珠球。

有趣的是珠球竟是在沙田柚上插燃烧的香枝,而香枝中途需要补充替换方可坚持到结束,替换下的香枝可拿回去供奉先人。最后一晚,火龙完成“游大运”仪式后,逆时针方向巡游一周便舞向铜锣湾海边,将火龙投入海中谓“龙归天”,象征火龙把村里的污秽送到海里,有一个新的开始。火龙身长67米,起舞时插满全身的点燃的香枝随龙身起伏翻飞,星火点点如流珠滚动,在夜空的陪衬下格外亮丽,观众更是前呼后在喝彩声中把中秋佳的喜庆推向一个一个高潮。

这样的火龙舞单是听听都觉得来劲儿,何况身临其境?难怪港人不见火龙失望惆怅。只祈盼着疫情快快过去,期待着大坑的火龙在来年中秋飞舞起来;海边、水道公园的花灯花海绽放出更多绚烂,烂漫孩童手中的灯盏繁星般欢悦闪亮起来,一起与月光辉映,扮靓维港十五的夜空。
自:朋友、大坑文化馆及网络



薇与佐伊
母上大人vs永远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