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居杂记(三)

文摘   生活   2022-08-02 16:11   中国香港  





这种感觉很香港
大概因为是异乡人,总感到香港这座城市有些特别的味道。至于味道是什么,品不准也说不清。当我行走在大街小巷、穿梭于各大商场与地铁之间,映入眼帘的场景及其所散发的气息常常会激发出一种莫名其妙的联想------万花筒。
万花筒是内地五、六十年代比较常见的儿童玩具。眯一只眼从一个小孔看进去,里面五彩缤纷、流光溢彩,幻化出光怪陆离的万千神秘美丽的图像,引人入胜。

这当然是个人的奇思异想。不过,在种种新鲜异样的感觉中有一种感觉比较强烈一一“切换”。
裹挟于行色匆匆的人群,在听得分明的传送电梯的节律声和急促的脚步声中,上下电梯、挤进车厢,站着扶手还没握热,忽听得一声到站又一步跨出车门,踏上上或下的电梯换乘第二条路线,人们都踩着进行曲般的节奏上上下下进进出出不断地切换着场地和线路,奔向目的地。
如果你从炽热的阳光里一步跨进商场大厅,瞬间便会感到有种盛夏与深秋的季节切换。强大的冷气流直透背心,与室外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其实不是第一次感受这种商场空调的威力。若干年前入港,与女儿相约在商场等她下班。
酷暑盛夏从深圳入关,自然是一身夏天的短打穿戴,开始觉得凉爽舒服很过瘾,大约半小时后身体就感到发凉进而冷冻,无奈之下只好去露台上晒太阳,补充一点热能再进去,老跑出去又担心与女儿错过,不得已在商场随便买了一件外披和一双长筒袜才熬到了二人会面。
就此我也多少理解了一些为啥大暑天里,街头不少行人还西装革履或肩披外套,因为遍布街头巷尾的地铁站勾连着座座商场、幢幢大厦与写字楼,人们不过是切换一下透心凉的一个个场地而已,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并不多(户外劳工除外),即使偏街小道的各类商家店铺为招揽顾客大多也是厅门敞开,往行人大口地吐着凉气......HK真像一座空调联盟城市,这频繁的温差变换也无形中检验着人身体的冷热调节功能。
曾经问过女儿,商场空调为啥开那么低,不怕费电?她说:这还不算最凉的,温度最低的是学校和医院,通常只有16℃,她在理工读书时大热天还带毛衣进教室,也曾就此问过教授,说是研究表明,16℃最适合大脑思维运转。
当然,香港给人特别的感觉远不止这冷热温度切换,它融合迥异的多元气质更令人印象深刻。
看吧,一边是国际一流的时尚潮流:高端大气的摩天写字楼、跨国公司,各具特色的华丽酒店、商场,应有尽有的国际潮牌、千姿百味的特色美食、南腔北调肤色不同的匆匆行人;另一边,在这些时尚、高端、繁华的不远处甚至身后,就是另一番烟火气浓浓的市井生活:



一条条老街旧巷,大小不同的商铺、酒楼,连片的杂货摊、水果店、铁皮屋还有裁缝店、旧书屋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广告招牌让人眼花缭乱,还有蜷缩在深巷拐角处因搭棚支架变形的一间间、一排排房屋;在这些繁复的布景里,你会在某一条旧街、小道或转角处,冷不丁的看见一座风格别样的老建筑,邂逅一段历史或者掌故。
自然,城市都有新旧街区、时尚与老旧,但如香港这般的密集于一城,感觉反差确实有点大。




至于挂着“XX大押”招牌的当铺、庙街上临街房屋门前一溜站着的应召女(凤女)、闪亮满街巷的霓虹灯......这些鲜明的年代记忆符号能一下把场景切换到二三十年代的民国都市。



香港所谓的楼凤文化是其历史遗留的怪象,我最近才有所了解,它游走于特区政府的法律边沿。据说,不单是庙街,旺角、钵兰街、油麻地等老街区,每当夜色降临,在霓虹灯闪烁的夜幕中,街边巷尾的一些旧公寓楼上闪亮起一些彩灯的足浴、推拿按摩招牌,其中不少就是打法律擦边球的色情服务。
其实,庙街上那些隔三差五间隔着无声倚在各家门前的凤女,穿戴都不张扬,与普通人无异,甚至都不大会引起路人注意,也不知是不是我们上午路过的时间点不对。我想,这种行业以如此的方式存在,也只有香港了吧。

其实,庙街上那些隔三差五间隔着无声倚在各家门前的凤女,穿戴都不张扬,与普通人无异,甚至都不大会引起路人注意,也不知是不是我们上午路过的时间点不对。我想,这种行业以如此的方式存在,也只有香港了吧。
不清为啥,比较喜欢雷生春堂。它坐落在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处,车辆行人日夜在其身边穿梭不停,它却总是静默在耀眼的日光和柔和的夜色里。具有古典意大利建筑特色的骑楼造型,取名却很是地道的中国味儿,“雷生春”,寓意很是明白——医药能妙手回春。


据悉2000年,楼主后人已将其捐赠给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后被香港特区政府列为一级历史建筑,浸大积极回应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已将此楼活化再利用为浸大中国药学院,历史建筑算有了个好归宿。
生活在香港,对我来说,不同语言频道的随时切换感也一样很強。
因为经常去超市、集市,普通话与粤语的转换随时发生,听地人说粤语几乎等同外国语,很让我这个学汉语文的科班生惭愧。原以为,都是汉语,只要掌握了其声韵调的组合规律,熟悉一下就行,但实际差别却很大,不仅声韵调不同,许多字词的用法和表达的意思都不一样。
电视主持人讲话还少许听懂一些,集市上做买卖的讲话又快的话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不少人(主要是年龄偏大的)不会讲普通话,有时还听都听不懂,回归士都25年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还远没到位。
超市的员工一般都能听说普通话,但大多说得比较差,只是能听懂而已。我更喜欢去超市,不仅因为交流无啥障碍,付款结账还有种享受优惠的感觉,300元港币的微信刷单,支付系统瞬间切换成人民币200多元,体验到一种全场打折的快乐,与在美元区、欧元区消费的感觉截然相反。
昨晚散步至通菜街,发现街口左右两条道上停着大小车辆无数,一群老外和港仔正忙前忙后卸货布置场景,仔细一瞧原来是什么拍摄组在此拍片,女儿认出了一辆摄影车。自己很想好个奇亲眼目睹一下过程,可惜等不后半夜。
想起两月前去会展中心看画展,撞上了颇有些知名度的年轻演员彭于晏,自己竟全然不知,那可是彭粉们渴望的机会。晚上女儿与朋友聊天时突然在小红书上发现了我的身影,惊喜得叫出声来:“天哪,我妈与彭于晏同框了!”“彭于晏是啥人?”“艺人啊,你没发现?”“哦,是觉得有一阵人群拥挤,赶紧避开了。”今夜或许又有明星出场,唉,只好让它错过了。
(网络图片)
香港,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大世界。

 




薇与佐伊
母上大人vs永远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