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香港的未來之匙

文摘   其他   2022-07-08 16:39   中国香港  

原文发表于《中国旅游集团月刊》

2011年,我第一次踏上香港这片土地,手上拿着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湿漉漉的海风中看见浮云快速流动,在人声鼎沸中看见一座座高楼耸立。南方海边城市的无限魅力交杂着时代的风云际会,香港独特的城市气质,非亲体而不能察。

都说香港是一片文化沙漠,我从不这么认为。漫步在星光大道,眺望文化新地标西九文化区,搭乘天星小轮穿梭维港,再换乘双层叮叮车游览港岛⋯⋯这座城的文化脉动,轻易便能体会。

或许是这份热爱作祟,大学毕业后我有幸加入了旅游业,在前辈的带领下,以更全面的旅游角度看待香港。印象最深的,当属香港中旅社打造的深度游产品「张看香港」。张爱玲与香港的七年情缘,仿佛一支缱绻恋曲,循着她的足迹,《倾城之恋》的海岸、《第一炉香》的白房、加多利山的气派景致全部活了起来,好不生动。其实,岂止张爱玲,萧红、许地山、戴望舒、蔡元培⋯⋯诸多大家均在香港留下生活点滴。香港是文化沙漠吗?这分明是文学宝库。

去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香港旅游业提供了未来发展的崭新思路。插上文化的翅膀,旅游将拥有取之不竭的素材和灵感。如上文提及的香港文学线路,以重走文人作品中的路线,重现香港的今与昔, 陈与新。这还仅仅只是一条思路,香港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不乏丰富多彩的流行文化,更是文体盛事之都。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能让文化及旅游拥有更广的空间和开度。

非遗而言,表演艺术有粤剧、南音;节庆活动有坑舞火龙、长洲太平清醮;饮食文化有食盆、凉茶;传统手工艺有中式长衫、扎作技艺、戏棚搭建。这些独特的人类经验,急需旅游这片土壤,与参与者对话。比香港先行一步推行文旅融合的内地,就提供了不少优秀案例值得借鉴。比如,苏州沧浪亭《浮生六记》沉浸式昆曲表演,首次打破观演边际,让游客进入园林,进入一个复刻的沈复芸娘的世界,剧情的发展与园林的亭轩廊窗紧密结合,使观众充分感受昆曲之美、园林之美,一举多得。

就流行音乐及电影,香港更是百花齐放。金庸的武侠世界、王家卫的东方审美、tvb的热门港剧及独特一格的港乐,都为旅游展示着另一种可能——品金庸最爱的杭帮菜,探访王家卫的重庆大厦,打卡tvb拍摄地点,跟着金曲穿梭香港的大街小巷。港式生活,透过创意游产品将得以彰显。

文体盛事则无须赘述,善于眼观六路、连通东西的香港早已成为亚洲闻名的MICE之都。香港单车节、马术大师赛、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Central、法国五月、香港马拉松、香港美酒佳肴巡礼、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不胜枚举的盛事背后,正蕴含着无数的旅游机遇。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第二十五周年,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机遇与挑战并行,过去与未来交织。毋庸置疑,文旅融合将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之匙。拿着这把钥匙,乘上大湾区的政策东风,以故宫博物馆、航天城等新基建为底,香港定能打开八千六百万人口的湾区市场,打造出湾区「一程多站」的绝佳目的地。


薇与佐伊
母上大人vs永远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