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城市,写的人实在太多了,想要写出那么一点不同,着实不易。我去过好几次上海,每次想要动笔都觉得缺了一点什么。大概太多元素杂糅在这座城市,反而让它面目模糊,很难归纳。
丘堤畫作:蒲園
一次偶然,我邂逅了丘堤的画。我不懂画,是看画的门外汉,但丘堤笔下的上海有一股素心,行笔不温不火,处处浓淡得宜,一派恬淡静谧。我在心里暗暗叫绝,这就是我心里的上海了!
循着丘堤的画,我趁着周末的空隙,再次到访上海。这一次,我舍弃了外滩、陆家嘴、南京路,直奔了法租界。我想,这应是最接近丘堤画作的一条街了——道路两边参天的梧桐,错落有致的老洋房,没有耸入云霄的高楼,没有太现代化的陈设,时间在此流淌得很慢,或许在相对凝固的时间中,我能找到那扇丘堤的窗户。
丘堤畫作:窗外
从汾阳路出发,民国时期的氛围已扑面而来。汾阳路并不长,从头走到尾也只用十几分钟,沿路的历史建筑已变为音乐学院礼堂、耳鼻喉科医院、工艺美术馆及琴行。其中的工艺美术馆大有大隐隐于市之感,它没有门面,入口是车道,本以为自己走错了路,哪知道转个便看到“小白宫”的全貌,豁然开朗。当年电影《宋氏三姐妹》中,宋霭龄的大婚仪式便是在此取景,想必也是看中了法式宫廷式的洋楼、池塘及草坪吧。大楼原身是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府邸,室内的旋转楼梯可窥见昔日的浮夸与豪气。但这与丘堤的上海有点距离,既不是我的目标,我很快离开前往淮海中路。
上海工藝美術館
汾阳路到淮海中路其实只需几分钟脚程,一拐弯便可看到黑石公寓。即便并不熟知这栋建筑,黑石公寓的出挑也绝对会让你留步——宽阔的门廊与柯林斯双柱,左右对称的楼梯、檐口,气派非凡。难怪当年的达官贵人格外青睐这栋花园别墅,曾经瑞士驻沪总领事、美国驻上海海军陆战队军官、北洋时期的国务总理熊希龄与妻子毛彦文都选择在此居住。听闻黑石公寓楼顶还辟有屋顶花园, 1920年代公寓初建成时,登上屋顶足以俯瞰周边一众街区。可惜我没有眼福,此行屋顶未能开放,但现时的黑石公寓已转身变为市民的文化客厅,其中的音乐书店、胶片点、咖啡店已足够让人放松,在文艺氛围里找到昔日足迹。
出了黑石公寓,便是克莱门公寓,这两者与伊莉萨白公寓并称复兴三剑客,意思是看过这仨,看老洋房便是 “黄山归来不看岳”。此言不假,克莱门公寓由五栋完全相同的独立法式公寓组成,结构对称,屋顶设有老虎窗采光,屋面为红色瓦,外墙以米白色打底,局部饰以清水红砖镶嵌的图案,红砖砌法考究,值得细看再细看。正看得出神,耳畔传来隐隐约约的钢琴声,其中意境似乎让人吹到了丘堤画作中的微风,穿越回了上世纪的老上海。
克萊門公寓,紅磚砌法非常考究
受到克莱门公寓的鼓舞,我在午餐时间抵达了真正的网红大楼——诺曼底大楼。这栋大楼不论平日还是假日,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总有成群结队的游客聚拢在其周围,拍照、打卡、发图,360度无死角得关注着它的每个细节。我亦未能免俗,选好角度按下快门。但这般熙熙攘攘,与丘堤的上海始终有别,我很快绕到天平路,随着林荫一路走,茂盛的梧桐树叶将阳光切成细碎的光点,嘈杂声渐无,取而代之的是自行车铃声、人语声、孩童嬉笑声。
網紅之最,諾曼底大樓
总算是回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我放松下来吃了一顿午餐。不禁想丘堤的那扇窗,我找到了吗?好像没有找到,又好像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