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的富顺行及糖的记忆

文摘   旅游   2022-05-20 22:09   中国香港  



一个临时到来的机会,让我们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旅行地之一是早就耳熟的地方——四川富顺县。
自驾车在富顺的新城行驶,我没有犹豫地就脱口而出:这是新城。
一个县城的道路与两旁的布局,看上去至少有地级市的格局,这是城市化发展的态势,很是让人欣喜。
自驾车继续前行,到了老城区,但这老城区也与改革开放前的县城不可同日而语了。
汽车一路走走停停,我拿出手机拍了一些照片。 


当晚,慕名吃了富顺有名的豆花,感觉非常好,荤豆花也挺不错。



在富顺住了一夜,感觉有些亲切。
富顺这个地名早已如雷贯耳,40多年前我就知道了一些这里的情况,这几年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更多了。
 第二天上午离开时,我们自驾车从一条小小的公路出城,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这里的公路和房屋给人的印象是镇。
可一看路旁的标识:邓关客运站、邓关XX铺、沿滩区邓关街道……
 

我来了精神,总算看到了早已听说并熟悉的地名,只是遗憾的是,没多久自驾车就驶出了这类似镇的地方。
我知道的邓关不会这么小,只是出城的公路穿过这一段。
富顺,进入我的认知的是几个的名称:富顺糖厂、富顺二中、李家湾、邓关,又称邓井关。
最让我熟悉的——听来的——是富顺糖厂。
至于糖厂的具体情况,无从知晓。
近年来,看了我大学同窗兼闺蜜写的成长经历,富顺糖厂及系列小故事,对富顺的认知,由仅限于上述地名、校名的点状式记忆,到相互联系起来,构成较为完整的故事链。
糖厂在李家湾,离县城二十多里路,离邓关镇上八里路,学校富顺二中在县城。
其中的主角富顺糖厂,糖厂不只生产糖,根据原料分序生产多种产品,主要有白糖、纸板、机制纸和酒精。
 系列故事中,伴随着作者及厂区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是富顺糖厂人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代人成长的轨迹,一个时代的变迁史。
无独有偶,人生总是有些偶遇,或许是一种缘分,没想到我也与四川一个县级糖厂挂上了钩。
我生长在重庆,重庆是重工业城市,我居住的地方就是重庆主城区的工业区,一座挨一座的工厂有数十座,没有糖厂。计划经济时代,重庆所有凭票证供应的糖类产品很多是通过外地调配的。
成年后,我工作去了一个四川有糖厂的地区,而一去,就认识了一个糖厂的干部。粗略地知道了一点糖厂的情况。
在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和糖挂钩的就是甘蔗。
这里有人——商户或农民用板板车拉着甘蔗卖,一捆一捆的卖。我先生也在甘蔗出产季一捆一捆地买回家。一捆数十根,也有几十斤,多的有上百斤。
每逢此时节,有同事来家,或有朋友来家,他们会随意地拿起一根长甘蔗嚼起来,开始我还忙着给他们拿菜刀刮皮,去尘去泥土,他们却随意地说:没事,不干不净、吃了不生毛病。以后也就随意了。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庆,很长一段时间难以看到甘蔗卖,偶尔有卖的,商店不时砍成几节,顾客可以挑选,买一节或数节。一节大概一尺五长。我也知道了,买甘蔗要买靠近根部的一段,甜些。
所以,看见这甘蔗一捆一捆卖,我有点大惊小怪。
 时光流逝,改革开放的形势进一步发展,糖厂由兴盛到衰落到破产。
我不解,为什么会衰落?于是,我认识的糖厂干部——已经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回答我:各个环节出了问题。我问哪些环节呢?答: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
我想,他曾经是糖厂办公室的干部,有些问题不好说吧。
因为工作关系,我顺便问一个副市长(此时该县已撤县设市):“糖厂为什么会破产?”
她说了一句话:“我们从云南买回来的糖,到了本地,还没有我们产糖的成本价高。”
一句话,足以表明这个地区的糖厂破产的重要因素。
 再往后,云南的甘蔗进入这个县级市,红皮甘蔗,相对本地甘蔗粗、短,节头比本地甘蔗短,水多,甜度高。
海南的甘蔗进来了,与本地甘蔗同样的长,节头仍比本地甘蔗短,甜、脆、纤维比本地甘蔗短,一口下去,用不着撕扯,一块与口腔空间相同的甘蔗就入了口,水分充足,口感好。
看来,主要产糖区已经由市场决定了。
由上已经可以看出四川糖厂的大体状况。
《川南区甘蔗业概括》中记载:甘蔗在川南几乎每县皆产,重点的蔗区在沱江流域。内江、资中、简阳及富顺等地是甘蔗种植重点区域。这些地区甘蔗种植在清朝时期就有了。
《简阳县志》1927年本中有记载,简阳甘蔗在清朝乾隆年间(1793年)已成大宗作物,年外销蔗糖超1000万斤。
《富顺县志》(1993年版)记载:清代前期,富顺开始发展制糖业。清末民初,富顺与内江、资中、简阳等县并称四川产糖大县。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恢复和发展制糖业,四川以沱江流域内江和富顺为主。
内江所在的沱江流域重组、合并分散的糖坊,分批设立了八个国营糖厂:
四川省银山糖厂、内江糖厂、内江茂市糖厂、内江三元糖厂、资中龙山糖厂、资中球溪糖厂、资阳糖厂、简阳糖厂等。
1956年,富顺糖厂在富顺李家湾新建,新建的机械化糖厂日榨甘蔗500吨。
内江八个国营糖厂,极盛时期,制糖量占四川的70%,占全国的50%左右。内江有“甜城”的美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甜城”内江还有蜜饯出名,我们曾经吃过的有冬瓜条、金钱桔、杏子、蜜枣等等。
            
孩提时代的我,最喜欢的是冬瓜条口感好,既有冬瓜的味道,又有糖的名分。孩子们总是好奇,这冬瓜明明是蔬菜,竟然可以做成糖,包括重庆的姜糖、怪味胡豆,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时代潮流中,这些糖厂也都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改革和技术扩建。
其中简阳糖厂,经过1979年和1984年两次扩建,日榨甘蔗2000吨,年产纸张8000吨,年产食用酒精5000吨,年产低小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500万瓶。简阳糖厂成了糖、纸、酒、药的联合企业。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制糖企业,四川省重点企业,国家中型一级企业。
简阳糖厂整体配备齐全,除保证工厂运转的职能部门以外,还有医务室、幼儿园、小学、中学,劳动服务公司等等。
由此可见,当时地方国营糖厂的发展规模,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
如今,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简阳破产后的糖厂,人员分流,安置处理,厂区撤除,土地收为国有。在统一规划下,糖厂厂址成为新城的一部分。当地相关部门在新址上设立了简阳糖厂博物馆。图片、实物、解说完整地再现了糖厂的历史及发展过程、为国家经济作出的贡献……
 内江“甜城”的八所糖厂及富顺糖厂完成了国家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使命。
但并不是说,这个地区的糖业企业没有了。随着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的糖业企业相比计划经济时代更多了,只是分布的地区不同,企业的体制不同罢了。
现在根据相关部门的大数据统计,以食糖为原料和辅料的食品有56大类,3000多个品种,随便进入一个超市就能看见琳琅满目的糖类商品,人们可以随意挑选。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说自己“吃尽了市场上所有以食糖为原料和辅料生产的食品”。
我们这一代人,好多人小时候都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长大了,我一定要把XX糖吃够。
那时,相当一段时期缺糖,糖要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只有二两,商店卖什么就只能买什么,没有挑选的余地。
现在,想吃的东西多了,根本吃不过来。
 可我们仍然在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糖厂,因为那时的糖厂伴随我们度过了孩提时代,成长时代,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很多的温馨,很多的希冀……
今天,我们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突然就出现的,是全体中国人努力奋斗几十年得来的,我们这一代人亲身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生活的美好。
我们珍视过去,珍惜今天。
 (注:文中图片均由苏莲托提供)



 
薇与佐伊
母上大人vs永远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