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双抗深度谈丨路瑾教授:特立妥单抗实现深度缓解,突破MM获益边界

健康   2024-12-20 18:16   日本  

星河指引破晓光,领航破浪照苍茫,风雨兼程不曾惧,引领后来者万长。“MM双抗深度谈”系列报道重磅开启,联袂多位领域权威专家,揭秘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独特的抗肿瘤机制、解析其在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中的获益,再联合真实使用经验等,携手引领首个1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应用。


本期“MM双抗深度谈”,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讲解深度缓解的重要性以及特立妥单抗对RRMM患者获益的影响。



01 本期核心

/MM患者的长期生存与能否获得高质量缓解密切相关。在当下双特异性抗体时代,应追求持续可评估患者MRD阴性的深度缓解目标,以求延缓疾病复发,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特立妥单抗治疗RRMM患者可带来深度缓解:≥CR率达46.1%,可评估患者MRD阴性率达85.7%2;中国人群显著获益,≥CR率达57.7%,sCR率高达50%, 可评估患者MRD阴性率达90% 3


/ 特立妥单抗的深度缓解可为RRMM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mPFS为15.1个,mOS为28.3个月4



02 领谈专家

路  瑾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主要进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淋巴瘤、细胞免疫治疗等的临床以及实验室的研究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总干事、常委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组织细胞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会长

兼多发性骨髓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多发性骨髓瘤及

相关疾病专业学组副组长

中国及国际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协作组成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亚太骨髓瘤工作组委员

国际肾脏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研究组委员


双抗深度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MM深度缓解的变革与意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治疗药物涌现,MM的治疗格局正经历深刻的变革。现今,无论是针对新诊断MM还是RRMM,临床均愈发致力于追求深度缓解,以延缓疾病复发,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深度缓解的定义亦随着MM治疗药物的演变而不断精进:在马法兰时代,完全缓解(CR)已为很深层次的缓解;到蛋白酶体抑制剂等新药时代后,CR即为深度缓解;再到单抗时代,深度缓解追求微小残留病(MRD)阴性;如今双特异性抗体问世后,持续保持MRD阴性则成为新的深度缓解目标。


此等变化的背后正是MM可选择“武器”日渐增多的直接体现。使临床医生有能力追求更深层次的缓解,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期与更高的生活质量。



深度缓解,长期生存:特立妥单抗深耕RRMM患者获益

近日,全球首个1/中国首个且唯一*的即用型BCMA x CD3双抗:特立妥单抗已正式上市,这对于国内MM患者而言,具有三大显著意义:


首先,前期细胞治疗已充分验证了BCMA靶点在MM治疗中的作用,特立妥单抗的临床研究亦印证了这一点。如MajesTEC-1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30.4个月时,≥CR率高达46.1%,且可评估患者MRD阴性率也高达85.7%2尤为重要的是,中国亚组数据表现尤为优异:≥CR率达到57.7%,50%的患者接近无肿瘤细胞状态3(即严格意义的CR)。而且缓解长期持续:持续缓解时间长达26.7个月4。全球数据中,≥CR患者的30个月持续缓解(DOR)率高达60.8%2,而中国亚组中12个月DOR率亦高达78.5%3。这些持久的深度缓解也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中位随访22.8个月,在排除COVID-19的影响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到了15.1个月4,进一步确认了BCMA靶点在治疗MM方面的卓越疗效。其次,特立妥单抗的即用型特性为患者提供了便利。CAR-T细胞疗法需进行细胞采集与培养,尤其是对于淋巴细胞功能可能受损的RRMM患者而言,可能还会面临无法采集或培养失败的风险,同时等待周期较长。即用型的特立妥单抗能够让RRMM患者更迅速地使用上已证实有效的针对BCMA靶点的药物。


最后,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而言,特立妥单抗亦是一个理想的治疗选择。尽管CAR-T细胞疗法疗效显著,但其伴随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反应同样较为强烈。相比之下,MajesTEC-1研究数据显示,特立妥单抗引发的CRS整体级别均较低2,使虚弱患者亦能从中获益。



法之有道,行之有序:

特立妥单抗的临床应用建议

路 瑾教授



特立妥单抗使用过程中,首要原则是严格遵循既定的说明书和用药指南。这包括前期的用药规划,需全面评估其适应症、禁忌症及潜在的不良反应,此外,还涵盖了对用药剂量的初步预估及后续根据个体反应进行的剂量调整策略。


其次,需要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药物剂量与给药频率。 


再者,需要密切监测和随访。相较于传统单抗类药物,特立妥单抗具有CRS与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增高感染风险(尤其在病毒感染如乙肝高发的中国地区),尤其需要高度重视用药期间的监测与随访。


此外,需加强患者的教育和沟通,我们需与患者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以维持治疗的连续性,避免因误解或恐慌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


最后,结合中国患者特点进行使用,并积极交流积累经验。鉴于当前中国地区关于特立妥单抗的使用经验主要源自MajesTEC-1研究等临床试验,鼓励各中心在使用过程中积极交流分享,不断积累并总结中国患者的治疗经验。这将有助于该药物在临床更好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Pan D, Richter J. Cancer Manag Res. 2023 Jul 21;15741-751.

2.EHA Library. Oriol A. 06/13/2024; 421006; P942.

3.Xu HM, et al. EHA 2024. Poster 1940.

4.van de Donk NWCJ, et al. EMN 2024. P32.

END


文章审批号 CP-486322 Approved for Distribution Date 12/10/2024

视频审批号 CP-486319 Approved for Distribution Date 12/06/2024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参考,严禁翻印及传播(部分观点系专家临床诊断经验)



CCMTV血液频道
血液科医生学习、交流园地,血液科最新资讯、精彩手术、病例讨论、专家讲课视频集中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