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李君、庞伊云、张博为、周爽、王迁、赖晋智、李梦涛医师2024年9月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上的病例报告:以心肌损害为首发表现的炎性肌病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2例。
【摘要】两例以心脏为首发受累器官的炎性肌病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胸痛。实验室检查示心肌肌钙蛋白、肌酶谱、胆管酶升高,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和抗gp210抗体高滴度阳性,但肌炎特异性抗体谱阴性。24h动态心电图示多发室性心律失常,可见T波截断现象和短阵室速。心脏磁共振成像可见心肌炎性改变。大腿肌肉磁共振成像和肌肉活检病理均提示肌肉炎性病变。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病例介绍 ╱
例1
男性,53岁。因发现心律失常8年,心悸2个月,加重伴胸痛3天于2023年3月9日入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患者8年前体检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未诊治。2年前体检时查肌酸激酶(CK)90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8 U/L,心肌肌钙蛋白I(cTnI)94 ng/L;当地医院进一步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未治疗。2个月前患者出现心悸,伴活动后气短、乏力,查CK 3450 U/L,CK-MB 185 U/L,cTnI 150 ng/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2 U/L,乳酸脱氢酶(LDH)509 U/L,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495 ng/L,谷氨酰转肽酶(GGT)110 U/L,碱性磷酸酶(ALP)91 U/L,总胆红素5.3 μmol/L。3天前患者间断出现静息时心前区隐痛,数秒钟可自行缓解。病程中患者否认肌痛、肌无力、吞咽困难或皮疹,无下肢水肿、尿量减少。既往体健,个人及婚育史无特殊,否认遗传性肌病家族史。入院体检:体温36.6 ℃,脉搏5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3/62 mmHg(1 mmHg=0.133 kPa)。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颈屈肌、三角肌、股四头肌肌力轻度下降,无肌肉压痛、肥大、强直阵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55×109/L,血红蛋白140 g/L,血小板330×109/L。肝功能及肌酶水平大致同前。红细胞沉降率(ESR)16 mm/1h,超敏C反应蛋白3.22 mg/L;IgG 14.32 g/L(正常参考值7.0~17.0 g/L),IgM 3.57 g/L(正常参考值0.4~2.3 g/L)。促甲状腺激素1.59 μIU/ml,游离甲状腺素1.39 ng/d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19 pg/ml。血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抗核抗体(ANA)核膜型1∶160(+),胞质型1∶80(+),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400 RU/ml,抗gp120抗体>400 RU/ml。肌炎抗体谱(抗Jo-1、抗EJ、抗OJ、抗PL-7、抗PL-12、抗Mi-2α、抗Mi-2β、抗SRP、抗MDA5、抗SAE1、抗TIF1γ、抗NXP2、抗HMGCR、抗PM-Scl75、抗PM-Scl100、抗Ku、抗SSA52抗体)均阴性。因考虑肌炎可能,入院第2天行双大腿肌肉磁共振成像示,双侧大腿肌肉内见多发絮片状压脂高信号,考虑肌炎可能(图1)。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入院第8天行股四头肌活检,病理示肌源性改变,以肌纤维变性坏死改变为主,伴轻度炎性反应,免疫组化示肌纤维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表达轻度增加,个别坏死肌纤维抗C5b-9抗体深染,肌内膜和束膜个别血管阳性着色。心电图示,可疑前壁梗死。超声心动图示,室壁运动普遍轻度减低,左心室收缩功能轻度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50%)。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57次/min,最慢心率41次/min;室性早搏占3.3%,可见T波截断(R on T)现象;1阵室性心动过速,1阵加速性室性心律;房性早搏占1.5%,3阵房性心动过速。心脏磁共振成像(图2)示,左心室、右心室及室间隔心肌多发延迟强化,局部心肌可疑水肿信号伴脂肪浸润,符合肌炎心肌受累表现,左心室、右心室收缩功能略减低。胸部CT未见显著异常。腹部超声未见肝硬化征象。根据2017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订的特发性炎性肌病分类标准[1]评分,患者评分为8.8分,结合肌活检病理特征,诊断: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合并心肌病变,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予静脉输注甲泼尼龙1 g/d×3 d,继以口服泼尼松(60 mg/d)、环孢素A(75 mg,2次/d)、甲氨蝶呤(15 mg/周)治疗。同时口服熊去氧胆酸(250 mg,3次/d)治疗PBC。患者心悸、气短、乏力明显好转,CK降至785 U/L,CK-MB降至41 μg/L。患者于2023年4月10日出院,出院后患者口服泼尼松逐渐减至10 mg/d,上述症状进一步好转,CK降至83 U/L,CK-MB降至3 μg/L。
图1 例1炎性肌病患者大腿磁共振成像
1A为双侧大腿各组肌肉在T1加权成像呈中等信号;1B为大腿肌肉T2加权成像呈中低信号;1C为双侧大腿多发肌肉内见多发絮片状压脂高信号,肌间隙清晰
图2 例1炎性肌病患者心脏磁共振成像
2A、2B为延迟强化序列可见室间隔(基底段)右心室侧和右心室游离心肌多发延迟强化(2A为长轴四腔心切面,2B为短轴切面);2C为T2黑血序列室间隔右心室侧高信号;2D为黑血压脂序列室间隔基底段脂肪浸润
例2
患者男性,60岁。因肌无力、胸闷4年余,心悸、胸痛1年于2023年5月18日入院。患者于4年前出现四肢无力,间断活动后胸闷,活动耐量下降,平路行200 m即感气短。外院查CK 876 U/L,CK-MB 159 μg/L,cTnI 91 ng/L,NT-proBNP 407 ng/L。心电图示,V1、V2导联呈QS型,偶发房性早搏。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端50%狭窄,第一室间隔支开口90%狭窄,左回旋支近中段狭窄约50%,右冠状动脉近段狭窄约80%。2019年1月在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于右冠状动脉中段置入支架2枚,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进行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但患者乏力、胸闷无缓解。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查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并于该院进一步行左肱二头肌肌活检,病理示炎性肌病样改变,疑诊多肌炎,予患者口服泼尼松30 mg/d,2个月后逐渐减至10 mg/d维持,同时联合口服甲氨蝶呤(15 mg/周)。患者胸闷、乏力好转,CK显著下降(具体数值不详),遂自行停药。2022年5月患者胸闷、乏力再次加重,并出现前胸牵拉运动时隐痛,伴心悸。2022年5月外院行心脏磁共振成像示左心室肌壁间及心内膜下环形强化,考虑炎症性心肌病可能性大,不除外回旋支对应的缺血性改变并存。遂于该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继续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增至100 mg,1次/d),并不规律服用泼尼松(15 mg/d)、甲氨蝶呤(12.5 mg/周)治疗,患者仍有乏力、心悸、胸痛。2023年2月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病程中无皮疹、吞咽困难、雷诺现象、关节肿痛等症状。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70/100 mmHg,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25 mg,2次/d)、倍他乐克缓释片(11.875 mg/d)后血压控制尚可。高脂血症10年。个人史:吸烟20余年,40~60支/d,已戒烟4年。饮酒30余年,平均2~4两/周,已戒酒4年。婚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体检:体温36.0 ℃,呼吸19次/min,脉搏66次/min,血压120/70 mmHg。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颈屈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臀中肌和臀大肌肌力轻度减退,无肌肉压痛、肥大、震颤、强直。入院后查白细胞9.59×109/L,血红蛋白136 g/L,血小板 104×109/L;ALT 88 U/L,GGT 659 U/L,ALP 252 U/L,CK 514 U/L,CK-MB 12.9 μg/L,cTnI 134 ng/L,NT-proBNP 1215 ng/L;ESR 20 mm/1h,C反应蛋白6.16 mg/L;IgG 10.86 g/L,IgM 2.79 g/L。ANA核膜型1∶160(+),胞质型1∶160(+),抗线粒体抗体(AMA)1∶320(+),AMA-M2 89.89 RU/ml,抗gp120抗体>400 RU/ml;肌炎抗体谱均阴性。因考虑肌炎可能,入院第5天行双大腿磁共振成像示(图3),双侧盆底、臀部肌群、双大腿肌群多发肌肉内见片状长T2信号,皮下组织内见多发迂曲线样长T2信号,符合炎性变化。右上臂磁共振成像示,右侧肱三头肌长头近段炎性水肿可能。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V3~V5可疑异常Q波,Ⅰ、aVL、V5、V6导联ST-T异常。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双心房及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双平面法,左心室射血分数39%),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Ⅱ级)。24 h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68次/min,最大心率151次/min,最小心率42次/min,室性早搏占6.3%,12阵室性心动过速(最多由22个组成),可见R on T现象,6阵加速性室性心律。房性早搏占1.9%,9阵房性心动过速,4次长R-R′间期,最长2.2 s。心脏磁共振成像( 图4 )示,室间隔、左心室游离壁及乳头肌多发水肿信号,伴静息首过灌注减低及心肌延迟强化,可符合多发性肌炎心肌受累表现,不除外左心室游离壁合并缺血性心肌病变。胸部高分辨CT及腹盆CT平扫未见显著异常。根据2017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订的特发性炎性肌病分类标准[1]评分,患者评分为7.7分。诊断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肌病变,多种心律失常及慢性心功能不全;PBC;冠心病。予患者口服泼尼松(60 mg/d)、环孢素A(75 mg,2次/d)、甲氨蝶呤(15 mg/周),并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0 g/d×3d治疗。同时予熊去氧胆酸(250 mg,3次/d)治疗PBC,辅以沙库巴曲缬沙坦(25 mg,2次/d)、倍他乐克缓释片(11.875 mg/d)、达格列净(10 mg/d)、螺内酯(20 mg/d)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及抗心力衰竭治疗,患者心悸、气短好转,CK降至121 U/L,CK-MB降至5.5 μg/L,NT-proBNP降至771 pg/ml,于2023年6月14日出院。出院后患者继续口服上述药物,出院3个月后患者心悸、气短进一步好转,监测CK降至54 U/L。
图3 例2炎性肌病患者大腿磁共振成像
3A为各组肌肉在T1加权成像呈中等信号;3B为T2加权成像可见多发肌肉内片状长T2信号;3C为压脂高信号
图4 例2炎性肌病患者心脏磁共振成像
4A为延迟强化序列可见室间隔及左心室壁多发延迟强化;4B为左心室基底段前壁和侧壁室壁运动节段减低;4C为首过灌注减低;4D为T2黑血压脂序列见室间隔中层炎症高信号
╱ 讨论 ╱
心脏并发症是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重要死因[2]。但以心脏受累起病的肌炎较为少见,病初表现常隐匿且缺乏特异性,因此漏诊率和误诊率高,并可因延误治疗而预后不佳。本组2例炎性肌病合并PBC患者,均以心肌损害为首发表现,提示了肌炎-PBC-心肌受累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回顾既往文献,总结了该病的临床特点,可能的发病机制与治疗选择。
例1患者以心悸、活动后气短、乏力为主要表现起病,无典型皮肤表现,血清肌酶升高2年,肌炎抗体谱阴性,肌电图提示肌源性异常;肌肉活检病理示肌源性改变,以肌纤维变形坏死改变为主,伴轻度炎性反应。例2患者以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乏力起病,伴肌酶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抗Ro52抗体弱阳性,肌肉活检病理提示炎性肌病样改变,伴个别破碎红纤维(RRF)、细胞色素氧化酶(COX)阴性肌纤维。例1患者评分为8.8分,结合肌肉活检病理,诊断为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例2患者评分为7.7分,根据特发性炎性肌病分类标准[2]可诊断为多肌炎(polymyositis)。不同于多数肌炎患者,本组2例患者无肌炎特异性抗体阳性,但均有AMA-M2、抗gp210抗体高滴度阳性,同时胆管酶明显升高,可诊断为PBC[3]。
AMA,尤其是AMA-M2是PBC的特征性抗体之一,亦可能是一种肌炎相关性抗体。有研究显示,肌炎中AMA阳性与亚临床或临床心脏受累相关,有时甚至早于皮肤、肌肉受累出现[4]。Zhang等[5]进行了一项肌炎心脏受累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显示,AMA-M2阳性是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出现心脏并发症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部分研究显示,AMA阳性与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相关[6 , 7],另有研究亦观察到,PBC合并炎性肌病的患者,心脏受累的发生率亦更高[8 , 9]。
特发性炎性肌病心肌受累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心壁受累层,其中心肌层最易受累;同时临床异质性较大,已报道的表现包括心电图、超声或心脏磁共振成像亚临床病变、自律性或传导异常、各类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变,乃至充血性心力衰竭[10]。部分患者从心脏病变至确诊肌炎的时间间隔较长,且经强化免疫治疗后的5年预后依然不佳[11]。本组2例患者均以心脏为主要受累器官,临床表现为心悸、胸痛、活动耐力下降,心肌肌钙蛋白、肌酶等升高,24h心电监测提示多发室性心律失常,可见R on T现象和短阵室速,对应心脏磁共振成像可见心肌层炎性改变。
肌炎合并AMA阳性或合并无症状PBC时心肌病变的机制尚不明确。AMA的抗原为线粒体内膜上2-氧代酸脱氢酶复合物的类脂酸,其中AMA-M2的抗原为丙酮酸脱氢酶E2复合物[12],是线粒体呼吸链的重要组分。曾有研究报道,具有功能活性的抗体,可能通过阻断线粒体内膜载体蛋白的底物结合位点,影响心肌的能量代谢[13],但该过程是否与AMA相关心脏受累有关依然有待证明。与前述肌炎合并PBC或合并AMA阳性时心脏受累表现不同的是,本组2例患者除室上性心律失常外,室性心律失常表现更加突出,且出现R on T和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表现,或可提示AMA-M2、抗gp210抗体对心脏的作用可能不仅局限于心房心肌,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大于对心肌的影响[14]。
目前对肌炎-PBC-心肌受累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已报道的治疗方案包括静脉注射或口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等[15]。曾有研究提示,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该病患者其心肌受累可能持续加重[16];而糖皮质激素联合不同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羟氯喹)治疗,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脏磁共振成像改善[17]。本组2例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亦均在加强免疫治疗后好转,提示积极的原发病治疗对改善心脏功能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针对PBC,此类患者虽多处于PBC的临床前期或无症状期,但早期应用熊去氧胆酸可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肝脏预后[14]。
综上所述,肌炎重叠无症状PBC患者可能易合并心脏受累,对有心脏症状并出现肝酶、肌酶升高的患者,应在鉴别诊断中考虑肌炎等系统性免疫疾病。此外,临床对肌炎患者均需评估有无心脏受累,对合并AMA-M2/抗gp210抗体阳性患者,需高度警惕心脏恶性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 李君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2024级博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赖晋智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作者 李君 赖晋智
编辑 朱慧伊 李蓉真
策划&审核 孙雪峰
执行主编 杨德彦
主编 李雪梅 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