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拾贝 | 沙利度胺治疗胃肠道血管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文摘   2024-10-14 11:52   北京  

宋锴,何昆,闫夏晓,庞可,唐柔,吕成贞,杨代宇,张越伦,吴东*


共同第一作者

* 通讯作者

本期介绍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吴东医师等人于2024年5月发表于《Therapeutic Advances in Gastroenterology》(IF=4.2)杂志上的综述: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alidomide in gastrointestinal angiodysplasia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研究背景


胃肠道血管畸形(Gastrointestinal angiodysplasias)是胃肠道出血的重要原因,约占所有胃肠道出血病例的5-10%。小肠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占约80%,其次是结肠(44%)和胃(32%)。出血常反复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镜治疗、手术和药物治疗,其中内镜治疗是初始治疗的首选,但复发率较高。药物治疗的证据支持程度较低。因此,我们尝试对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荟萃分析,以评估沙利度胺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通过试验序贯分析(TSA)确定结果可靠性,以判断未来是否需要更多的RCT。



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CENTRAL、MEDLINE、Embase、万方数据和中国知网检索与沙利度胺和胃肠道血管畸形相关的RCT研究,时间截止至2024年2月9日。纳入标准包括:(1)发表类型为RCT;(2)参与者为成年人;(3)内镜确诊的胃肠道血管畸形;(3)经历复发性出血;(4)至少随访一年。排除标准包括非RCT研究、药物使用数据不详或缺乏相关的患者信息。对照组定义为接受安慰剂或铁补充等支持治疗。

本研究的主要结局为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平均变化,次要结局包括有效应答率、出血停止率等,安全性结局包括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统计分析使用RevMan (version 5.4.1) 进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结果汇总,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偏倚风险,并运用GRADE框架评估证据级别。TSA用于控制因样本量小和重复显著性检验而导致的随机误差风险,并调整荟萃分析中的统计显著性阈值。



研究结果


研究选择与特征:我们共检索到730篇文献,最终纳入三项RCT进行荟萃分析,共279名参与者,其中沙利度胺组166名,对照组113名,其中血管畸形位于小肠者占87.1%。

疗效:三项RCT评估了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显示沙利度胺组显著高于对照组(MD 3.06,95% CI: 2.66–3.46;p < 0.01)(图1A)。TSA分析的累积Z曲线显示,纳入的样本量超过了所需信息量(80例),提示结果可靠(图1B)。次要结局中,沙利度胺在有效应答率、出血停止率及再住院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图1. 沙利度胺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平均血红蛋白变化比较

A. 不同治疗组的主要结果森林图;B. 沙利度胺组的试验序贯分析。

安全性:对两项RCT的荟萃分析显示沙利度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RR: 2.19,95% CI: 1.52–3.15;p < 0.01)(图2)。但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证据质量中等)。

图2. 沙利度胺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比较

A. 不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森林图;B. 沙利度胺组的试验序列分析

其中Egger检验表明主要结果未见发表偏倚。但由于样本量不足,未能进行进一步的亚组分析。



研究结论


本荟萃分析显示沙利度胺在治疗胃肠道血管发育异常方面具有潜力,并且安全性良好(证据基本都为中低质量)。TSA结果显示,相比于继续开展同类型的RCT研究,进行大规模的真实世界研究可能更有价值。



结果讨论


本研究为相应领域的首个针对RCT研究的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系统地探讨了沙利度胺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影响。强调了更新胃肠道血管畸形治疗指南的迫切需要,为指南提供了更全面的证据基础。

同时我们利用试验序贯分析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即再次开展同类型的RCT研究的意义较小,我们更建议开展真实世界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沙利度胺在临床实践中治疗胃肠道血管畸形的有效性、远期效果及不良反应。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荟萃分析所纳入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倚,同时患者存在异质性,主要表现为血管畸形的部位(以小肠畸形为主,胃和结肠血管发育异常患者的比例相对较小),沙利度胺对不同部位血管畸形的治疗有效性仍值得探索。此外,对不同剂量沙利度胺的亚组分析因文献数量少而不能开展,因此还无法得知治疗的适宜的剂量。

作者介绍

共同第一作者  宋锴

北京协和医学院2023级内科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急性胰腺炎相关研究。

共同第一作者 何昆

博士,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

共同第一作者 闫夏晓

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2017级博士生

共同第一作者 庞可

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2019级博士生

通讯作者 吴东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疑难危重消化疾病的临床和转化研究。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疑难危重及罕见消化疾病诊疗,构建了具有协和特色的诊疗思维体系并在全国推广。主持多项国自然、北自然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国自然基金委会评专家,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评审专家。

作者  宋锴 何昆 闫夏晓 庞可 吴东

编辑  朱慧伊 李蓉真

策划&审核  刘晓清

执行主编  江伟

主编  李雪梅 康红

点击 “阅读原文”获取原文

大内和协
北京协和医院大内科公众号,联系邮箱:PUMCHDANEIKE@126.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