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儿童“擦边”来博眼球?
这样听起来匪夷所思、毫无道德底线的事情,经常在互联网上上演。
前一阵,就有网友在微博平台上爆料称,某知名童装品牌的模特图片姿势怪异,疑似展示身体曲线。尽管该品牌已更换遭到质疑的模特图片,并表示后续会进行反馈说明,但这一事件再次将儿童服装行业中存在的“擦边”“性暗示”现象推向了大众视野。
曝光的照片中的未成年童模摆出成熟怪异的姿势,像是成年女性在展示身材曲线。
社会对儿童是有稳定的角色期待的——天真、无邪、纯粹等等,希望他们在辨别能力尚未成熟的阶段,可以和成年人的世界保持一定距离。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不法之徒在隐秘的角落窥伺未成年人。近些年还出现了“隔空猥亵”“色情举牌”等新型犯罪,都有相当多的未成年人受害。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儿童被当作成年人凝视时,会格外敏感。
未成年儿童的身体心理发育皆不完善,无法分辨判断自身行为的正确性,而作为拍摄者与策划者的成年人,却对自己的拍摄内容、售卖意图十分清晰,该类事件一旦发生,家长、商家的责任都不可推卸。
尽管社会舆论多次抨击此类现象,但是,这样利用儿童来打“擦边球”、搞“软色情”的案例仍然存在。
曾有电商平台多家卖儿童旗袍店铺采用儿童模特穿过高开叉旗袍的图片,疑似擦边;部分童装被曝出带有性暗示词汇;2021年某著名儿童品牌也被指出存在虐童、性暗示图案……
这种现象始终谈不上绝迹,由此可见“别有所图”的大人们,早就盯上了“儿童网红”这一财富密码。
现如今的孩子们,可以说从一出生就成了“网民”。根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超1.93亿,网络普及率持续攀升,尤其是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5.1%。
一方面,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是互联网的使用者、短视频的观看者,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互联网的“主角”,是“流量密码”,是“表演者”。
从纯真可爱的幼年儿童形象,到有着独特才艺的明星儿童,再到以模仿成人行为迅速走红的各种“小孩哥”“小孩姐”……在如今的互联网平台上,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萌娃逐渐成为热门题材,一举一动都能轻松击中网友的“小心脏”。
家长和商家打起了萌娃的小算盘,制造出了“儿童网红”这一群体,把孩子当成了流量的“摇钱树”。
但萌娃备受追捧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象:流量似乎正在逐渐成为困住孩子童年的无形枷锁。
流量意味着金钱和资本,在逐利的目标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孩子的利益必然会受损。在最开始,家长可能只是在无意中发布关于自己孩子一条视频,但随着视频的爆火,一些家长便看到了盈利的可能,开始将孩子作为赚取流量的工具。为了吸引观众的兴趣,精心打造孩子的“人设”,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
有些账号甚至开始琢磨“畸形晒娃”摆拍套路,让孩子做吃播博主,有孩子年仅3岁就被爸妈喂到了70斤,甚至还让孩子拍摄剧情段子、美妆教程等内容。
一旦积累了粉丝量,这些“网红儿童”账号就马上开始变现。例如,某个80万粉丝的儿童账号,其生活视频中就穿插着不少“好物推荐”。在一段孩子练习普通话的视频里,孩子说出“学习机太棒了太牛了”等台词与爸爸互动。
在每一条看似欢快有趣的视频背后,我们无从得知孩子是否真心愿意参与拍摄。
同时,通过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孙新宇对儿童网红的观察发现,粉丝数量排名靠前的十名儿童网红中,有六名加入了专业的网红机构,粉丝排名靠前的头部儿童网红甚至开起了自己的 MCN 公司,从儿童个人生活的记录者转变成为专业化的机构经营者。
将儿童包装成网红过早地暴露在网络世界中,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过度商业化和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链”,不仅会透支孩子精力,更会扭曲其价值观。
根据QuestMobile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短视频行业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0.26亿人次。这也就意味着,一条视频的发布,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中被数万人浏览传播。孩子们的形象和一举一动会被无限放大在公众面前,经受无数人的审阅和评价,网友的评论,同学的调笑……这对处于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敏感的儿童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是自卑,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到儿童正常的健康成长。
同时,当儿童网红的账号粉丝达到一定体量,加入了MCN机构的儿童网红就需要配合公司完成规定的任务,各种商业活动,粉丝见面会不可避免地会压缩这些儿童与同龄人交往的时间,孩子们难以融入同龄集体,可能会迷失自我,变得孤僻。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
为了吸引眼球将儿童过度成熟化包装,容易导致儿童的童真丧失。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不乏一些萌娃跳着不符合年龄的舞蹈或是穿着并不适合的服装,这种内容对儿童来说似乎并不合适。
根据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桑炜潇研究发现,儿童网红心理错位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讨好心理和虚荣心理。儿童网红想要吸引受众的眼球,创作者必须生产出受众喜爱的内容以迎合受众。因此,儿童网红为迎合和讨好受众,必须维持自身的人设,做出受众所喜爱的表情或动作。长此以往,儿童网红极有可能形成讨好型人格,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成熟化的儿童网红也会在长期维持人设的过程中丢失原有童真。
更遑论在流量这块“魔鬼的蛋糕”的驱使下,还没有清晰判断的孩子,以及急于求成、贪心不足的大人,去迎合人性的弱点,制造一些低俗甚至色情的内容来博眼球。如怀孕、大尺度舞蹈、辍学vlog等,被多次曝光,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这些低俗、色情、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尤为严重。在一些视频平台上,诸如“十六岁辍学女生日常vlog”“10后跟大叔的恋爱日常”等内容,不仅标题和视频内容令人不适,评论区更是充斥着低俗、色情的内容。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未成年人“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更是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大大不利。
对网红儿童的追捧与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他同龄人。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可知,截至到今年6月,未成年人首次上网年龄持续降低,较去年12月份相比新增网民742万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青少年群体已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
然而,青少年的三观仍在塑造成型期,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缺乏一定的判断力。
儿童网红的爆火,难免会让他们想要跟风在互联网上获得一定的关注,将出名当网红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长此以往,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容易让儿童变得功利与浮躁,危害社会长远发展。
除了家长晒娃视频之外,一些老师也发布了“师生日常”“班主任视角”等视频话题,内容有中小学学生出镜的视频画面。
在这些视频里,小学生们会在课间跳起流行舞,也会被老师提问“你的孩子跟谁姓?”“老师结婚你送什么礼物?”等成年人话题,甚至不同孩子还有着“厨师”“美甲师”等差异人设,吸引了不少流量关注。
前些天,某教师在社交平台发布了“给班里上课爱说话的孩子戴小蜜蜂”的视频,引起了网友对“老师拍学生算不算侵权”的争论。
教师们在分享课堂生活、记录校园成长时,需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权、肖像权。如果涉及未成年人出镜参与的,应提前征得监护人同意,不然就容易暴露孩子的肖像及其他个人信息,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如果是教师把未成年人当成短视频“道具”,要求未成年人参与视频摆拍,其拍摄目的涉嫌谋取流量及变现,是失德违规的行为。
孩子不是“摇钱树”
面对儿童网红的肆意发展,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孩子不是流量的“摇钱树”,更不是“软色情擦边”的工具人。
请家长们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尊重儿童心理意愿,抛弃利益至上的心理,避免过早利用“网红儿童”牟利,落入“啃小”“坑娃”的陷阱,在晒娃分享时,一定要注意孩子隐私,保护孩子的成长环境;
平时应该多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对儿童的衣食住行用具进行筛选,一旦发现涉事商家,应当立即向平台投诉或是拨打110报警;
其次,也要注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灌输积极健康的性知识,承担起教育的责任,用开放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变化,理解性别差异的本质,让孩子能够在一个开放、健康的环境长大。
而对于商家来说,更加应该引以为戒,营销不能没有底线,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故意打擦边球,迎合扭曲审美,吸引眼球,不能低估社会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和敏感,涉及儿童的产品和展示,理当格外审慎、周到,全方位呵护好未成年人的权益,尊重消费者,遵守社会道德与法律法规。同时相关平台也应该设立严格审查制度,严肃审核商品的各类信息与图案,在销售渠道上斩断任何利用儿童“擦边”行为。
创作者机构也要坚守未成年保护的法律底线,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不合规的账号和内容及时作出处理;2024年7月,网信部门深入开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全面覆盖直播、短视频、社交、电商等重点环节,集中力量整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累计清理拦截涉未成年人违法不良信息430万余条,处置账号13万余个,关闭下架网站平台2000余个。
学校也该加强教育,助力儿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树立健康正确的三观……
各方合力,定能为儿童建立一个阳光、积极的成长环境,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朱敬雯 赵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