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城市里,不花钱能做多少事?
当所有体验都被明码标价,“不花钱”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无解的公式。而上海女孩陈菱怡把它改成了一道开放式的问答题——她不仅实现了在上海“不花钱过一百个周末”,还把不花钱的经验总结成一本小册子,让它在全国各地流动。
除了衣物,城市空间、公共服务也可以通过不花钱的方式获得。以上海和杭州为第一站,就有公共攀岩墙、艺术夜校、免费健身房、免费图书馆......走地鸡们惊讶地发现,不花钱能够获得的体验,竟然覆盖了大部分日常爱好。
就拿被高度商品化的“健身”来说,动辄上万的健身卡、私教课令人敬而远之。但走地鸡们发现,其实很多城市都有免费健身空间。比如杭州为鼓励全民健身,在每个区每个街道都会配至少一个免费/低价百姓健身房。上海和广州虽没有杭州那么多,但也有不少渠道可以追踪到免费健身的新闻。从如何搜索到具体平台名称,走地鸡不遗余力地推广免费健身的方式,致力于打破人们在“不花钱”这方面的信息茧房。
“不花钱过周末”的另一面,就是主动创造。陈菱怡说,她其实并不喜欢“创造”这个词,好像要做一些开天辟地的壮举才能被称之为创造。因此,她换了一种称呼:破坏。
打破日常生活的惯性,给自己带来一点惊喜或惊吓。比如她曾收到一个问卷回答:那位答题者喜欢泡一壶茶,坐在西湖边上看大爷大妈吵架。比起在商场里喝精致下午茶,看人吵架这件事似乎多了点横冲直撞、甚至“不体面”,可这份真实的张力和趣味,恰恰是消费的确定性不能带给我们的。
把可持续变成90%以上的日常是怎样的体验?近年来席卷社交媒体的stooping,提供了一种答案。
三年前,武楷斯在广州天光墟(即二手市集)淘到一包被水泡过的信,主人是中山大学86级外语系的祝敏。里面包含了她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第一份工作的各种信件往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让她扔掉了这些青春。”唏嘘之下,武楷斯将信件拍照发到社交平台,题为“敏的信”。没想到这则帖子竟被原主人看到,才得知信件是多年前被亲戚误丢。尽管对方提出了有偿收取,但武楷斯仍决定将信件无偿归还。
“能亲口说出‘你好,敏’,也能听到她讲述这些信件背后的悲欢离合、沧海桑田。这似乎就是旧物的意义罢。”武楷斯在帖子中这样写道。他称这一类旧物为年代旧物,其中凝结了不可复制的经历与时光。因而就算物品本身老旧不堪,其中的故事和艺术性依旧熠熠生辉。
武楷斯与祝敏女士的合照
作为国内早期开始践行stooping的人,武楷斯创立了一批受众庞大的stooping社群。仅深圳就有多达21个群、覆盖四千多人。
在群里,有刚来到深圳的年轻人,捡到了一整套卧室桌椅;有人免费淘到了向往已久的绝版书籍;还有人为无家可归的猫咪找到归宿,还一起在群里探讨小奶猫的抚养方法……与其说是二手交换社群,这更像是在线上复原了千禧年的社区生活,人与人间的距离很近,邻居之间可以随意借用、交换物品。在这里,人们以旧物为媒介,产生奇妙的联系。
武楷斯也会不定时在群里“冒泡”。现在,他已经形成了从旧物回收到出售的完整流程。提供的二手“产品”小到饰品、书籍,大到家具、电器。还有人给武楷斯留言,想要“一站式”购买:我给一个预算,可以帮我配一些东西吗?他回复:没问题。
武楷斯形容自己是“像堂吉诃德一样在坚持”。当科技日新月异地趋向便利,对高效和新鲜的追求成为包裹生活每个方面的主题,他却依然“想做那个回头看的人”。每天不是在修补旧物、就是在收集旧物的路上。这是一种“不标准”的活法、一种看起来很理想主义的生活。
在可持续这条链路上,如果说旧物循环是偏向下游的环节,是对已被使用的物品价值进行重新发掘,那么“无包装”就是上游的部分,让商品在出售的时候就以更加环保的方式出现。
新北市三重小巷弄内,Unpackaged.U无包装商店(以下简称“U商店”)就静静坐在这里。通过一排透亮的落地窗,可以看到木制层架上整齐摆放着商品。从米面粮油等食材,到洗洁精、洗衣液等日用品,全都收纳在透明容器中。走在这样的空间里,即便什么都不购买,也能体会到一种井井有条的舒适感。
一开始,来的一半顾客都是出于好奇。黄尚衍和店员就一遍遍解释为什么要无包装、如何自备容器购买。“先称容器,再取自己要买的食材,最后一起称重后扣去容器的重量。”
当时每天都有许多商品因为滞销而面临过期问题,联合创始人周孟宣就把能吃的都自己解决,导致体重飙升。黄尚衍说:“当时市场上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例子,我们就土法炼钢地把它做起来。”这样磕磕绊绊地走过两年,店铺才开始盈利。
“随用随来、按需购买”是U商店的特色,也让它成为一家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店。每年冬天,店员们都会推出定制化调味的红酒,只要自备容器即可盛取;夏天还会开办编织袋工作坊、二手交换市集等活动。前来参与的用户,从一开始听到自备容器就转身离开、到后来甚至有人连续三年都用同一只布袋前来购买。
“多么让人振奋且有成就感啊。”黄尚衍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形容。
今年7月,U商店度过了他们的第七个年头。从一家小小社区店、到开设三家分店,U商店已经成为台北一带的标杆性可持续品牌。与此同时,无包装商店也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城市接连破土而出。
和U商店起初的经历一样,许多顾客第一次来时一脸懵懂,但在店员的耐心解释下,第二次来就自备了编织袋。这便是无包装商店的意义——从日常生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折角开始,用长期主义感染周边邻里的人们。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实践。
这些都是“可持续”熠熠闪光的时刻。你甚至不必专门思考如何去过可持续的生活,因为它早已融入日常的细微褶皱中。一个念头,一次克制的冲动,一个可以替代的选择……生活中最小尺度的改变,构成了可持续坚固的基底。当我们对它有了更加具体的想象后,就会发现可持续不是一个强硬的要求,而是选择以一种更健康的关系、获得更长足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