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育儿方式对比,你属于哪一个阶层?

教育   2024-02-26 07:19   荷兰  

美国学者Lareau在《Unequal Childhoods》(《不平等的童年》) 一书中指出:美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中产阶级采取的是协作教育 (Concerted Cultivation),而工人阶级采取的才是自然放养 (Natural Growth)。--这是Lareau带着她的研究团队连续几个月驻地观察12个不同阶层的美国家庭和88个在校小学生所得出的结论。

作者悠悠妈(现居德国),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悠悠妈德国育儿(ID: yoyomadeguo)




协作教育 VS 自然放养




一个初夏的星期三下午,笑声和水花声从房子后面传来,四年级学生 Micheal 正在自家三层楼别墅后院的充气水池中和弟弟戏水。在大多数晚上,他的父亲会在快速晚餐后驾车送他去参加足球训练 - 而这,只是 Michael 众多课外活动中的一个。他的妈妈忙着送弟弟去另一个棒球俱乐部训练。虽然 Michael 的父母偶尔也有可以放松的晚上,品一品红酒,聊一聊天,但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在下班后匆忙地赶回家换下职业装,为孩子们晚上的活动做好准备。虽然他们已感到很疲惫,但在驾车前往训练地的路上,他们还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和孩子聊着天,问他们一天过得怎么样,努力试着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星期天早上8:15,妈妈还要带着 Michael 去上一对一钢琴课,接着还有合唱团的彩排,下午是足球比赛。




而在距 Michael 家半小时车距的一个蓝领社区,童年看上去那么不一样。Billy 的爸爸是个工厂工人,他下班后把孩子从学校的托管服务(after-school program)接回家,开了一瓶啤酒喝,Billy 先看了一会电视,然后骑着他的自行车去找街上的邻居小孩玩。他的妈妈是一名清洁工,17:30下班回来后忙着为全家人准备晚饭。有的晚上他的爸爸也会陪他玩玩纸牌游戏。亲戚来往是 Billy 一家最主要的社交生活。他的妈妈每天都要和她的兄弟姊妹通电话,Billy 的舅舅经常带着他的儿子来Billy家玩。春季时,Billy 在一个地方球队打棒球。不像 Michael 和他弟弟每周至少有四个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春季棒球是 Billy 全年中唯一一个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离 Billy 家不远的政府廉租房里,白人小孩 Wendy 的大多数晚上也都是和邻居小孩或表兄妹亲戚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看电视度过的。


以上是美国中产阶级和普通工人、穷人阶级子女的典型生活写照。美国学者Lareau在《Unequal Childhoods》(《不平等的童年》) 一书中指出:美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中产阶级采取的是协作教育 (Concerted Cultivation),而工人阶级采取的才是自然放养 (Natural Growth)。——这是Lareau带着她的研究团队连续几个月驻地观察12个不同阶层的美国家庭和88个在校小学生所得出的结论。


协作教育的核心元素是积极培养和评估孩子的特长、看法与能力,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自然放养的核心元素是照料孩子的起居和吃喝拉撒睡,除此以外,允许孩子自由成长。





协作教育与自然放养的三大特征





1. 日常生活安排不同


协作教育(Concerted Cultivation)的最大特征是父母为孩子安排的一系列家庭与学校之外的有组织的活动(organized activities)和亲戚聚会不算,带去公园玩不算,在家门口和邻居小孩踢球骑车不算。那什么算是有组织的活动?由成人主导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集体活动:比如足球俱乐部,每周定期训练,定期组织与其他足球队的比赛;比如合唱团、乐团和舞台剧,由成人组织定期排练,定期有机会上台表演。




我们的网上总在说外国人养孩子轻松,基本是放养,那说的其实是外国人里面的工人阶级。的确,在Lareau观察的工人家庭中,他们的孩子拥有“更像童年”的童年:可以随时出门找住在附近的亲戚和邻居玩,孩子自己选择玩伴,自己和小伙伴们主导决定玩什么、去哪里玩,到了时间回家吃饭。在这些父母眼里,让孩子自由玩耍有理所应当的事,也是应该提倡的。回想一下,我在读小学之前也是这么放养长大的。




中产阶级子女会定期在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环境中接触到家人以外的成年人。而工人阶级子女则有比较少的机会接触到亲人、邻居、学校老师以外的成年人。


简单地说,这种经常在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与成年人频繁接触的经历,让中产阶级子女在学校和其他机构环境中,更游刃有余地代表权威的成年人打交道。



2. 语言交流方式不同


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与孩子有更多语言交流,与孩子平等相处。


  • 他们偏向于对孩子讲道理(reasoning)而不是直接给出命令(directives)。

  • 允许孩子质疑和挑战父母的言论,鼓励孩子提出不同的想法。

  • 运用各种沟通技巧促进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想法。

  • 当孩子与父母需求不一致时,教会孩子通过谈判斡旋来解决冲突,实现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使用暴力。


工人阶级家庭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等级更明显,语言交流少。


  • 他们喜欢对孩子使用命令式语言。

  • 孩子极少会质疑或挑战父母的言论。

  • 当孩子与父母需求不一致时,父母会坚持己见,孩子通常会选择听从父母的意见。


不同的交流方式导致中产阶级子女拥有更好的口才,更丰富的词汇量,对抽象概念更熟悉。同时在面对权威人物(比如学校老师或足球队教练)时表现出更多自信与自在。



3. 对学校事务的干预措施不同


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更多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响应老师的号召。在孩子感到受到不合理对待时,会立刻出面与老师理论,甚至会通过家长联合会的方式向学校和老师施压,要求老师调整做法以更适应学生的需求。



  • 中产阶级父母会告诉孩子舞蹈老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进度来调整教学,而不是学生去适应老师的教学进度。


  • 带孩子去看病时,中产阶级父母鼓励孩子自己向医生解释病情。


  • 当孩子因为测试没有达标而未被录取到学校的某一特殊教学项目时(起点要求智商达到125以上,比如数学等),某些中产阶级父母会带着孩子去校外找私立机构重新做测试,直到拿到达标的测试结果,以此为证据要求老师录取孩子。


工人阶级家庭的父母则表现出较少参与学校活动,家长会的出席率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孩子有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他们奔波忙碌于生活,疲于搞定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至于教育任务,他们则更依赖于交给学校去完成。


工人阶级父母也不知道如何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让学校回应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抱怨在学校受到不公待遇时,他们的父母不会像中产阶级父母那样跑到学校去以理据争,而是大多会选择沉默或无视,教导孩子不要惹麻烦,希望用“忍”来解决问题。工人阶级父母的这种沉默和不作为向孩子潜移默化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个体在权威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孩子的委屈无法得到伸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让孩子感到十分沮丧。


此外,工人阶级的孩子还经常会遇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价值观不一致的情况。部分工人阶级家长对学校制定的规则不屑一顾,比如:他们教孩子打人,对孩子的打人行为感到骄傲,虽然孩子因此被退了学也不反思......


结果:权利意识 VS 服从意识

协作教育与自然放养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导致的迥异结果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协作教育在孩子们心里深深地根植了强烈权利意识 (Sense of Entitlement) ,而自然放养的孩子们则在学校或其它机构环境中产生强烈的约束感(Sense of Constraint),随之产生的是服从意识。


  • 中产阶级子女在学校环境中感到舒适自如,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同学互动,喜欢与别人分享想法和感受,知道如何获取别人的注意力,认为自己有权利在学校追求个人偏好,主动寻找并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


  • 相反的,工人阶级子女则没有表现出上述能力。他们常常感到与老师同学之间有距离感,不信任他们,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身处学校时总觉得受到了约束,不自在。




面对权威人物时的气场不同




  • 中产阶级子女由于在校外有很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和与权威成年人物打交道的经历,所以他们在学校面对老师时,更多地表现出自信、自在和不卑不亢。


  • 中产阶级子女在学校中敢于质疑成人,视成年人与自己平等,有胆量和底气向成年人提要求。


  • 中产阶级子女和成年人讲话时会看着对方的眼睛,有模有样地和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握手。


  • 而在工人阶级家庭,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并不看着对方的眼睛,这导致孩子在学校与老师交流时也总是回避老师的眼睛,眼神交流让他们感到紧张不自在。与陌生人见面时,他们没有握手的意识,因为他们从小到大根本就没有多少机会练习和陌生人握手。


眼神交流、自信的握手和在权威人物面前展现出自如是在面试时给面试官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的关键要素。中产阶级子女身上的这种气场已然成为他们将来参加面试时的优势。




面对规则时的态度不同




  • 由于中产阶级子女从小在家就有和父母谈判辩论的丰富经验,所以他们不论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擅长让一场互动变得适应自己的偏好。


  • 中产阶级子女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但不像工人阶级子女那样,规则本身并不会让中产阶级子女感到受约束。反而,他们习惯了在规则的保护伞下施展拳脚。这些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如何在不打破游戏规则的情况下,通过与老师谈判和说理来让规则变得对自己有利,让规则为自己服务


而学校老师在面对孩子时,也乐于接受这种理性交流方式。在Lareau观察的案例中,很多美国四年级学生已经会自己独立为自己争取权利,与老师和医生商量对自己有利的特殊安排。


  • 而工人阶级子女由于在家接受的大多是命令式语言输入,较少有机会挑战父母的意见和练习谈判能力,他们在与老师(代表权威)打交道时不知道怎样调整策略才能让一场互动变得更适应自己的偏好。


  • 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工人阶级子女习惯于服从权威人物的安排,而不懂得以理据争,也没有向成人提要求的意识。


当中产阶级子女成功地在规则内实现自己的要求时,他们总结出的经验成为了将来走入社会的宝贵经验。而工人阶级子女在学校生活中这种经验的缺失,只会让他们走入社会时越发感到艰难。


Lareau 在《Unequal childhoods》一书中总结的协作教育与自然放养的差异


Lareau的结论虽然是基于美国家庭得出的,但是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文中提到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所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是美国研究人员基于大量实例观察后而概括出来的规律。现实生活中肯定不乏例外,希望大家不要纠结于个例。


Lareau的发现给予我们的真正启示是,在我们知道了不同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不同影响后,我们是否决心改变自己。不论你处于哪个阶层,只要你愿意,你都可以采取对孩子更有利的“协作教育”方式。“协作教育”中除了参与有组织活动一项与家庭经济能力有关外,其余的都和金钱无关,而在于家长的思维方式。


很多人一直在犹豫到底要不要让孩子上早教,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相信看了这篇文章后,你应该已经有了答案:)以后谁再说国外孩子傻玩的就跟谁急哦!


本文来自公众号:悠悠妈德国育儿(ID: yoyomadeguo)

作者:悠悠妈,在荷兰交换遇见爱情;拿国王全额奖学金独闯沙特读研;在爱尔兰工作三个月从临时工晋升为项目经理,只身一人扛过孕期。现居德国养育两枚混血女娃,9岁悠悠高敏感害羞,2岁然然莽撞倔强。丈夫马克思是个外表爷们、内心细腻温柔的德国社会学家,一开口就能给悠悠妈贡献不少写作素材。公众号“悠悠妈德国育儿”,分享中西合璧家庭的生活感悟和文化碰撞,以及第一手的德国教育经验。代表作《儿童情商训练课》、《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

“爸爸妈妈海外部落”记录真实的生活,展示你未曾见过的世界!推荐给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右下方“在看”后再离开!喜欢我们的文章和我们同名视频号下的视频,请点赞!您的鼓励是我们坚持原创的动力!

参与本公众号的“独家访谈”

联系微信号:vencouver9263



【独家访谈】:

访谈|双胞胎哥俩 ED 报了不同的目标院校,结果却相继被宾大录取

为什么我的女儿被哈佛录取?答案可能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二)

为什么我的女儿被哈佛录取?答案可能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一)

在美国精英学校中成长,纽约妈妈的思考

中美文化夹缝中的第三文化孩子,纽约妈妈的思考

北京国际学校-美国精英高中-常春藤一路走来,纽约妈妈的思考

邂逅艺术家-摄影,把你的感动记录下来(下)

邂逅艺术家-对话著名摄影师唐凌先生(上)

北京-温哥华,网络工程师变身传奇网球教练

满心希望地去打疫苗,没想被告知“不能给你打!”

两娃相继被哥大、沃顿录取,细说常春藤大学对体育生的优先招募

姐弟俩都爱赛艇运动,相继被哥大、沃顿录取

牛年开篇!北京的理工汉子在澳洲当了种花养牛的农场主

爸爸妈妈海外部落
海外部落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爸妈,讲述海外生活的真实故事,以不同视角展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