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大金融市场,以及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采取怎样的投资和保值策略。很多专家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比如房价数据,只适合作为参考。今年1~7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6%;新建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4.3%。对比6月数据可以发现,7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6233万平方米,环比下降44.7%;销售金额6197亿元,环比下降46%。7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均下降0.5%。这与不少机构的实时监测数据,以及从业人员的个体感受,有较大差距。相对来说,央行的数据,普遍认为更切近实际,真实性较高。先看M2。2024年6月M2是305万亿,7月M2是303.3万亿,环比减少了1.7万亿。再看M1。2024年6月是66万亿,7月是63.2万亿,环比减少2.8万亿,同比下滑6.6%。不少经济学家以为6月已经是历史最低,没想到7月再次创下历史新低。再看居民贷款。7月居民新增(短期)贷款-2100亿,也即是说还款比贷款要多。过去十年,只有2023和2024的7月的新增(短期)贷款为负数。1~7月累计新增贷款12500亿,不到去年同期贷款金额25993亿的一半。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100亿元,同比多增772亿元,止住了连续5个月的少增势头。但这主要是受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去年同期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接着看企业贷款。7月企业短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这是创近十年来同期最高降幅,同比多减1715亿元;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1300亿元,同比少增1412亿元。央行发布7月金融数据时,它旗下的《金融时报》和多个央媒都异口同声地辩解说,除了季节性因素,也是金融数据“挤水分”的结果。第一财经日报看不下去了,它发表社论说:虽然7月数据不佳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存在,但居民和企业短期贷款新增规模均为负数,显示需求不足导致信贷下降的因素可能要超过季节性因素。即使是“挤水分”,也要看是主动还是被动。如果市场主体是在主动“挤水分”,那它就是另外一个含义了。
大A的表现就不用多谈了。邵宇曾长期在券商机构工作,现在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8月14日他在某论坛上说,“说起来非常遗憾,我入行的时候就开始保卫3000点,现在退休了,开始保卫2900点了”。与楼市股市不同,今年以来,中长期债券价格持续上涨,走出了一波规模不小的“债牛”行情。哪里有利可图,资金就流向哪里。农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在二级市场加大了购债力度,特别是在国债方面加大对超长期限国债的净买入。供需决定价格。旺盛的购买需求,推动国债利率持续下行。8月5日,10年期国债活跃券利率一度跌破2.1%,30年期国债活跃券利率一度跌破2.3%,创下历史新低。监管部门不得不出手,进行喊话式窗口指导。8月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宣布启动对4家位于江苏的农商行的自律调查。据说,股市、汇率、债市,都实行短期波动风险的“走廊管理”,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设有未曾公开言说的中枢线。比如,股市可能是2800-3000点;汇率是7.3(日元加息后,人民币突然升值到7.2以下,一度到7.11附近);债市是2%。8月12日,A股成交额跌破5000亿元,创下4年来新低。越来越多的股民在远离股市。与此相对应,凡是利率高于5年期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一推出来就被哄抢,大额存单因为秒光还催生了一批黄牛,生意好得不像话。在追求安全、稳健收益的因素作用下,不断被刺激的房地产已陷入相当尴尬的境地。7月份企业和居民的新增短期贷款,均为负数,只说明一个事实:还债行动大于借贷动力。其背后,是企业对投资的信心、居民对收入预期的信心,均严重不足。虽然房贷利率已是历史最低,但身边朋友都在想办法提前还贷。曾经被业界寄予厚望的517新政,边际效应正在衰减。7月北京二手房网签超过1.5万套,创近16个月新高,企稳态势明显。但8月第一周,环比上一周就下降11%。而根据机构监测,8月前三周,全国典型城市的新房成交量继续深幅下滑。我们常说,刚需是支撑楼市的基础力量。家庭分拆,比如结婚买房,可能是最重要的刚需。但结婚意愿也在衰减。民政部近日发布的《2024 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离婚登记 127.4 万对。其中,今年上半年的结婚登记数仅为 2014 年同期 694 万对的一半左右,结婚人数较去年同期减少49.8万对。确实是听到很多年轻人说不想结婚,但实际结婚人数减少得这么厉害,还是令人震惊。从央行披露的金融数据看,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居民部门,投资和消费都在缩表。但与此同时,却伴随着其他令人担心的数据:2024年7月,城镇不包含在校生在内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达17.1%,比上个月高出3.9个百分点。这个上升速度,有点快。另一个消息是:蔬菜价格上涨太厉害。据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数据显示,自6月16日至8月15日,全国28种蔬菜的批发价格从4.27元/公斤飙升至6.01元/公斤,涨幅高达40.7%。蔬菜价格在今年第30周(7月22日至28日)达到了4.91元/公斤的峰值,这一数字为近10年来的同期最高值。专家总是担心我们的CPI太温和。但问题是,收入不涨,存款利率一降再降,这时你推动CPI上涨,居民能不焦虑吗?
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深入研究了上世纪90年代后的日本和2008年后的美国这两个案例,提出一个观点:
当泡沫破裂的时候,所有人在同一时间开始去杠杆,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即便央行把利率降至零,人们仍然不借钱,而是优先偿还债务。
90年代以后,许多日本公司花了10年以上甚至20年时间修复资产负债表;2008年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大多数美国人花了8到10年的时间才真正修复了资产负债表。
这个观点来自于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基于这一理论,他建议,中国不应只是依赖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而应启动财政刺激,扩大政府支出。辜朝明的观点,在我国经济学界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论。比如,辜朝明的同事,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就不同意他的观点。兹不展开。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90年代后“失去三十年”的日本、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美国,没有多少相似之处。虽然近两年我国的政府部门确实是在加杠杆,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已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时期。因为,我们的宏观面既不存在泡沫破裂,甚至都不承认已进入通缩,遑论资本主义的衰退和萧条了。一般企业和居民也不会用经济学家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何况他们的理论、观点往往是事后总结。所以,经济学家们的争论,我们就看个热闹好了。有朋友说,不对,中国的经济学家更喜欢预测,喜欢对人们指手画脚。远的如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不知道对中国的A股和楼市预测了多少次,并吹嘘自己多么有预见;近如樊纲,8月14日在某论坛也发表了一个观点:
就房地产而言,现在确实已经到了或者接近到谷底,谷底之后还有一个在谷底爬行的阶段,也即“L”形,还会经历一段困难的时期。
至少我个人觉得,樊纲的话完全不明所以。房地产现在究竟是到了谷底呢,还是接近谷底?谷底之后的L形爬行阶段,有多久?
多数人不会去理会,但说到底,在现实中,我们还得要有自己的判断。
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在箱体震荡的僵持阶段,是最难熬的。这个时间有多长,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这时可能发生某个突发因素打破僵局。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俄乌冲突,两年多了,双方还在乌克兰东部拉扯。今年8月6日上午,一批乌克兰作战部队突然向北越过俄罗斯边境,至12日,乌克兰方面宣称已占领俄罗斯库尔斯克州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1945年以来首次有外国军队占领俄罗斯领土。有军事专家评论说,库尔斯克行动可能就是那个打破俄乌冲突僵局的突发因素。然而,就如同冲突爆发时,没几个人能预测它会持续这么久,现在也没几个人能预测它何时结束,以及怎么结束;就如同,2022年10月,最苦闷煎熬的时候,谁能料到,史上最严格的2019-nCoV防控两个月后就全面放开?记得有一句,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更容易成功。应用到资产(包括大宗商品)投资市场,成功的也往往是乐观主义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油价暴跌。但就在人们觉得这一轮危机是否会像1929年那样持续5年以上,谁能想到,2009年5月,油价就开始了大幅反弹!再如,比特币,从2021年11月到2022年11月,经历了一轮惨烈的暴跌;但就从2023年1月开始,它又开启新一轮的疯狂上涨,2年涨幅5倍!主流媒体告诉我们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要保持战略定力。我国经济在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决策层所说的战略定力,具体落到普通老百姓身上,就是战术选择、策略应对。比如,资产价格下行期,据说买黄金是比较好的保值策略。但保守者一直按兵不动,就错过了这一轮的上涨,金价迭创历史新高;到2024年8月的今天,顶峰之上,你买还是不买?再比如,股市从3000点跌破2900点的时候,有人甚至说向下没有底。现在可能是最悲观的时候。此时,你敢不敢进入或加仓?攸克君前些天到访长三角,跟多位业内朋友讨论了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一个共识是,新房市场还没看到谷底。比较悲观的朋友说,这波调整早则持续到2005年,晚则要到2026年。毫无疑问,房地产仍处于残酷的出清阶段。决策层5月份部署购买存量新房用于保障房,各地基本还没实质性行动,还在筹集银子。开发商还在打折促销,以价换量。还活着的房企,也陆续进入亏损。乐观主义者,现在动手,悲观主义者,坚持到2026年。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底在哪里?没人知道。可以肯定的是,理性的保守主义者减少了账面财富的损失;风险偏好高的激进者则赢得新一轮的财富积累。但成功者永远只属于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