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多地疾控中心都发布了疾病风险提示,入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提醒大家要做好流感、百日咳、诺如病毒、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防控。
犹记得今年上半年“百日咳卷土重来”一度登上热搜。2024年4月全国共报告百日咳91272例,是3月(27078例)的3.3倍。1~4月全国共报告百日咳150730例,是去年同期(3316例)的45.4倍。
不仅在我国,全球范围内百日咳病例均呈现出显著增长趋势,发病人群也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
截至 10 月 5 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估计百日咳病例超过17600例,这一数字相较于去年 10 月报告的3962例,增加了 340%以上。同样,英国、西班牙、俄罗斯、丹麦等国亦有相似情况的报道,表明百日咳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蔓延态势。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由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百日咳鲍特菌,也被称为百日咳杆菌,是一种专性需氧菌,其革兰染色呈阴性。百日咳鲍特菌能够表达多种毒力因子,并产生大量的毒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其中黏附素和丝状血凝素帮助细菌紧密地附着在呼吸道细胞上,从而实现其在宿主体内的定殖和感染过程,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各种毒素(外毒素、内毒素、气管细胞毒素等),引起细胞的变性坏死以及全身反应。
百日咳鲍特菌对多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例如56℃30分钟、日光照射1小时或干燥3~5小时都能使其失活。此外,该菌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也较为敏感。
人是百日咳鲍特菌的唯一宿主,细菌黏附定植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直至发病后的6周内,患者都具有传染性,特别是在潜伏期末至病后卡他期的2~3周内,其传染性最为强烈。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但也可以通过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婴幼儿。感染后的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鸡鸣样吸气吼声。若不及时治疗,咳嗽症状可能会持续2至3个月之久,这也是其得名“百日咳”的原因。
如果发现不及时,治疗不规范,患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新生儿和婴儿、佝偻病或营养不良患儿易并发肺炎及脑病,严重者可致死亡。
剧烈咳嗽可能导致肺泡破裂,形成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持续痉挛性咳嗽不仅使脑部缺氧,还可能引发充血和水肿,进而并发百日咳脑病。此外,剧烈咳嗽可刺激大脑皮质的咳嗽中枢,形成持久的兴奋灶。当咽部受到刺激或遇到冷风、烟雾、进食等诱因时,可引发痉挛性咳嗽的发作。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今年5月印发了《百日咳防控方案(2024年版)》,强调了应该落实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等传染病防控措施。
作为社会公众应注意落实好以下措施:
日常性一般防控措施
日常应讲卫生,戴口罩,勤洗手,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避免随地吐痰,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成人有咳嗽等症状时应避免接触婴幼儿,必须照顾幼儿时应规范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避免传染给孩子。此外,合理的作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也能有效预防百日咳。
针对重点场所,如:月子中心、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儿童福利机构以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倡导实施系统而深入的百日咳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工作人员、产妇、教职员工以及学生们的百日咳防控知识水平,并做好日常自我防护和健康监测。
接种疫苗
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是预防百日咳发病的高效、安全和有效方法。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主要为百白破疫苗),使用含百日咳成分的五联疫苗,按照说明书可以从2月龄起种。由于百日咳重症和死亡风险主要集中在婴儿,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及时接种,不可无故推迟。适龄儿童未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者,应尽快补种。
暴露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未采取防护措施条件下与症状患者面对面,范围在1m以内;或直接接触到患者的呼吸道、鼻腔、口腔分泌物;或与感染者在密闭空间未采取防护措施情况下近距离暴露≥1h)推荐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根据暴露场景和时间、百日咳疫苗接种史,酌情推荐以下人群口服抗菌药物加以预防:
(1)患者家庭成员;(2)未完成3剂次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的婴儿;(3)未全程免疫的幼托机构儿童;(4)医疗机构和新生儿照护机构负责照护3月龄以下小婴儿的医护人员;(5)幼托机构工作人员;(6)聚集或者暴发疫情场所涉及的密切接触者。
抗菌药物的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与百日咳确诊病例的治疗方案一致,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如果确定使用药物预防,应在暴露后21天内给予药物,尽可能在暴露后7天内。一般百日咳最长潜伏期为21天,所以超过21天未患病,就没必要进行药物预防了。
药物预防仅适用于个体的预防干预,而非公共卫生角度的社区人群层面,不可过度预防。在疾病散发状态时的获益比较低,在出现聚集性或者暴发病例、密切接触者为易感高风险人群、罹患重症高风险人群、重点场所人群(家庭内、医疗机构、护理机构、幼托机构等)时,获益才较好,且越早效果越好。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有疑似症状,尤其是有明确百日咳接触史的患者应尽早就诊,进行百日咳鲍特菌的PCR检测和(或)细菌培养。PCR检测快速、准确率高、操作更简便。细菌培养条件操作繁琐、耗时较长、敏感度较低,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高,还可以获得药敏结果,指导抗菌药物合理选用。
一旦诊断为百日咳,应立即按照国家卫健委《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版)》启动规范治疗。对确诊的百日咳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传染给他人。隔离至少到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5 天,对于未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隔离期为痉咳后21 天。接触患者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同时,对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采取药物预防措施。
第一届预防接种知识竞赛火热进行中!
👊组班成功得50免疫豆!满员可抽小米音响!
👊优秀学员最少获得200免疫豆
✊与同行答题PK 还有实体奖杯哦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网站. 政府信息公开栏.
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16/common/list.html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儿科感染学组,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儿科专委会感染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方法学专委会,等.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5):1258-1279.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40124-00179.
[3]黄卓英,任佳,沈思,马晓英,李智,汪志国,吕华坤,王斌冰,曾玫,孙晓冬.全球百日咳防控现状和中国百日咳防控策略展望[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3,29(05):606-612.
[4]王亚敏,安志杰.2014年7月百日咳疫苗选择指南的修订[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06):568.
[5]国家卫健委《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版)》
[6]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网站. 关于印发百日咳防控方案(2024年版)的通知
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14/common/content/content_1794296609501982720.html
本文由听听专家说专家委员会审核
编辑|专家说内容组
设计|专家说设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