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而秋老虎仍在,近期最高气温仍然居高不下,但早晚间气温还是有了明显下降。由于秋季天气温差较大,降水量逐渐减少,气候变得干燥,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如流感、新冠等,同时合并肺炎球菌感染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公众应提高警惕,做好预防。
疫苗作为最经济最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接种到产生保护效果需要时间,所以在秋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来临前接种疫苗特别重要。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新冠、肺炎球菌性疾病等。这类疾病均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肺炎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可定植在人的鼻咽部,通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当定植的环境发生变化,如机体抵抗力下降、流感、RSV等呼吸道病毒感染、营养不良或年老体弱等情况下,肺炎球菌将透过黏膜防御体系发生侵袭性感染,引起肺炎、细菌性脑膜炎、菌血症、鼻窦炎、中耳炎等。肺炎球菌感染常见于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具有基础疾病的人。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1]。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后危害更为严重[2]。
新冠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人群对新冠病毒普遍易感,病情危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等[3]。
RSV感染严重威胁婴幼儿及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RSV可引起5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下)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潜伏期1~10天,通常为5~7天。每年都有孩子因为感染RSV出现严重症状而住院,甚至死亡[4]。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保护性体液免疫(如抗体)和/或细胞免疫,以抵抗相应传染病病原体的侵袭,而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即疫苗抗原进入机体后,须经过一段诱导期才能产生抗体,诱导期的长短与抗原性质、数量以及机体状态等有关[5]。另外需要接种多剂次疫苗的年龄人群,更需要提前接种,尽早完成全程免疫,以便在疾病高发季来临时获得足够的免疫力。
如流感疫苗接种后一般2~4周才能产生保护水平的抗体,《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明确建议:为保证受种者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建议各地在疫苗可及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免疫接种,并在整个流行季节均可提供接种服务。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接种PCV后,可显著减少疫苗接种人群肺炎球菌相关疾病,如侵袭性疾病(IPD)、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耳炎、鼻窦炎等疾病发生率。同时,还可显著降低儿童鼻咽部Spn携带率,从而使未疫苗接种人群上述疾病的发生率也有所下降,具有群体性免疫保护的效果。
上海市松江区引入PCV13三年间,5岁以下儿童肺炎发病率随着PCV13接种率的上升而迅速下降,接种至少1剂PCV13疫苗的儿童,在接种第1剂后,预防全因肺炎就诊的有效率为19%(95% CI:3%~32%)。PCV13对住院肺炎的保护作用为30%(95% CI:5%~49%),对门诊肺炎的保护作用19%(95% CI:4%~32%)[6]。
接种疫苗是预防相应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流感、新冠、肺炎球菌性疾病都是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肺炎球菌性疾病已被WHO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
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
自2024年7月起,我国各地新冠疫苗陆续转为非免疫规划疫苗实施收费接种,目前市面上新冠疫苗的品种有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流感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等8款主要含XBB系列变异株成分的疫苗。适龄人群可自愿自费接种,并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与流感疫苗同时接种。
目前我国尚无RSV疫苗上市,但今年1月已有一款针对婴幼儿RSV感染的预防性药物获批上市。该药物适用于即将进入或出生在第一个RSV感染季的新生儿和婴儿。[8]
目前已上市的肺炎球菌疫苗有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和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其中PCV13有国产和进口之分,接种年龄均为6周龄-5岁(6周岁生日前接种),详见下图;PPV23接种年龄为2岁及以上肺炎链球菌疾病感染风险增加的人群。
疫苗国内接种率偏低,需要提高接种意识
疾病流行季来临前完成疫苗接种,既可以保护受种者,又可以构建起免疫屏障,阻断病毒传播,从而保护更多的人群。
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布的一项关于儿童PCV13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九个省份的覆盖率研究显示[9],2019~2021年期间,0~15月龄婴幼儿至少接受了1剂PCV13的比例分别为12.05%、21.99%和35.44%,完成基础免疫的比例分别为5.99%、12.30%和16.13%。我国PCV13覆盖率整体不高,虽近年来每年都在增加,但地区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另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率(13.6%,95%CI:5.0%-22.2%)也处于较低水平[10]。
疫苗的安全性是孩子家长关心的重要问题。以国内首款PCV13-TT为例,天津市对6周龄-5岁儿童开展55658剂次上市后持续安全性监测显示,不管主动监测还是被动监测,AEFI发生率均在预期范围内[11],表明疫苗安全性良好。浙江省302317剂次的安全性监测同样也显示PCV13-TT在5岁及以下儿童中接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12]。家长可放心为孩子接种。
2022-2023年流行季,我国流感疫苗报告接种人数和接种率均为历史最高值,然而全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仍然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50%)[13-15],更远低于WHO提出的“75%”的目标。
因此,医疗卫生人员要指导公众科学认识和预防相关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提升防护意识和健康素养,逐步提高重点人群的疫苗覆盖率;公众也要积极行动,在秋冬呼吸道传染病来临前尽早接种疫苗。早接种,早预防。
其他常规预防手段
除接种疫苗外,采取日常防护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和传播,包括以下方面:
●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部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多喝水,让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保证足够的营养;
● 加强锻炼,充足休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常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 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近距离接触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患者;
一旦出现呼吸道症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必要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如病情出现进行性加重,则需就医诊治,患者及陪护人员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本文由听听专家说专家委员会审核
编辑|专家说内容组
设计|专家说设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