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为经济且有效的手段。尽管美国存在不少反疫苗人士,但其流感疫苗的全人群接种率仍能保持在5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近年的全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仅维持在2%至4%之间,原因多样:
有人质疑疫苗的有效性,有人则担心疫苗的副作用,有的人过度自信自身免疫力,还有的人则因疫苗价格而犹豫不决……
上述种种顾虑,均可归结为“疫苗犹豫”现象。
疫苗犹豫既跟“抑郁”无关,也远非简单的接种迟疑,而是一个错综复杂、涉及广泛的社会现象。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疫苗犹豫指的是在免疫接种服务充分可得的情况下,个体选择拒绝或推迟接种疫苗的行为。
WHO进一步将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纳为“3Cs”模型,即信任度(confidence)、自满情绪(complacency)和便利性(convenience)。信任度方面,它涵盖了接种者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信心,对卫生系统及接种人员的信赖,以及对疫苗接种决策过程的信任。自满情绪则表现为人们因认为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患病风险较低,而低估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至于便利性,它关乎疫苗接种的易得性、价格合理性以及接种流程的便捷程度。
疫苗犹豫并非某一地域的孤立现象,而是跨越国界、普遍存在的全球性挑战。据调查显示,儿童家长对疫苗犹豫不决的流行率为7.7%~46.0%。英国基金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越富裕的国家,公民越不相信疫苗是安全的。在德国、法国、瑞士等国,平均只有59%的人认为疫苗是安全的。2021年,一项针对全中国的调查显示,儿童家长对非免疫规划疫苗的疫苗犹豫率为61.96%,其中17.50%持高度犹豫态度。
鉴于其广泛的波及范围和潜在的严重后果,世界卫生组织已于2019年将其列为全球健康面临的十大威胁之一。
我国人群流感疫苗接种意愿很低,据报道2019—2023年各流感季全国60岁及以上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分别为1.57%、3.03%、3.75%、4.16%;2017—2018年流感流行时期,我国孕妇流感疫苗接种率<2%;慢性病人群对流感疫苗接种意愿也处于较低水平,有报道徐州市某区冠心病患者调查显示,流感疫苗接种率为4.32%,成都市某县慢性病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率4.42%。
调研显示,公众两大观念障碍尤为突出:一是“自恃体质强健,无需接种流感疫苗”;二是“即便罹患流感,亦不认为后果严重”,这两点显著影响了公众对流感疫苗的接种意愿。这些认知偏差与不同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月收入、自评健康状况、是否有医保、是否患慢性疾病相关。如: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有医保的老年人和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更愿意接种流感疫苗。
此外,18%的公共卫生专家和45%的医务人员坦言,在解答流感疫苗相关疑问时信心不足,主要包括三方面:
● 一是担忧被推荐者误解为存在商业推动;
● 二是忧虑特定群体(如孕妇、老年人)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偶合反应;
● 三是认为推广疫苗接种并非其职业分内之事。
上述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流感疫苗的接种率。
恐惧未知与风险放大
流感疫苗作为一种生物科技产品,有着科学严谨的研发过程和复杂科学原理,一般人感到难以捉摸。加之网络上各种未经证实的疫苗副作用信息泛滥,加剧了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忧。这种心理下,人们容易放大疫苗可能带来的风险,而忽视了其预防疾病的巨大益处。
信任缺失与信息茧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但这也带来了信息筛选的难题。当对某一信息源产生不信任时,人们可能会选择性地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在流感疫苗问题上,一些人对政府、医疗机构或疫苗制造商的信任度不高,更倾向于相信网络上未经证实的负面信息,从而加剧了对疫苗接种的犹豫。
群体影响与从众心理
群体的意见和行为往往对个人产生深远影响。在疫苗犹豫的群体中,个体可能会受到周围人(如家人、朋友、社交媒体上的网友)的影响,认为不接种疫苗是一种“健康”或“时尚”的选择。这种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对科学证据的理性判断,加剧了疫苗犹豫现象。
个人价值观与自由意志
对于一些人来说,接种疫苗不仅仅是健康问题,还涉及个人价值观和自由意志的考量。他们可能认为,接种疫苗是对个人身体自主权的侵犯,或是政府过度干预个人生活的表现。这种心理下,即使面对科学的证据和专家的建议,他们也可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接种疫苗。
补偿性健康行为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称为“补偿性健康行为”,即个体在面临健康威胁时,可能会采取一系列非理性的行为来弥补内心的焦虑感。对于流感疫苗犹豫者来说,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来“保护自己”,如过度清洁、频繁使用消毒剂等。这些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焦虑,但并不能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反而可能削弱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公众对流感及疫苗存在的认识误区,宜采取精准策略,特别关注老年人、中小学生等免费接种项目覆盖的群体,以消除误解,增强接种意愿。具体措施如下:
深入研究与精准定位
调研特定人群对流感及疫苗的认知现状、接种意愿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基于这些研究,制定针对性的宣传与科普计划。
优化宣传内容与形式
针对不同人群的认知特点和偏好,设计易于理解、生动有趣的宣传内容。利用图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提高信息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同时,选择合适的投放渠道,如社交媒体、社区公告栏等,确保信息能够精准触达目标群体。
提升医务人员认知与推荐
通过政策宣传、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式,增强医务人员对流感疫苗效果的认识和信心。鼓励他们在诊疗过程中主动向患者推荐疫苗接种,特别是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宣传和推荐,开出疫苗处方。
发挥基层医生作用
全科医生和签约家庭医生是公众健康的重要守门人。鼓励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宣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专业推荐和解读,提升公众对流感疫苗接种的接受度和信任度。
鼓励居民参与同伴教育
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和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同伴教育小组、社区健康讲座等方式,利用身边人的经验和故事来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关注流感防控和疫苗接种。
[1]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4,14(01):1-19.
[2]疫苗交付研究创新实验室,策略简报:多维度推动接种政策,促进中国流感疫苗应用[J].卫生策略研究简报,2023.09.12.
[3]季莉莉,徐学鹏,朱琳.疫苗犹豫及疫苗素养的研究进展[J].江苏预防医学,2023,34(06):696-699.
[4]赵双雨,董书衡,李欣辰,朱秋麒,付方腾,金辉.中国流感疫苗优先推荐接种人群疫苗犹豫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1,22(10):798-803.
编辑|专家说内容组
设计|专家说设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