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
本共识编写小组由介入护理领域专家、循证护理学者等组成,小组成员以(“肝癌” or“肝细胞癌” or “肝脏肿瘤”or“肝转移癌”) and (“动脉灌注化疗”or“动脉置管持续化疗灌注” or“ 持续经动脉灌注”)为中文主题词,(“liver cancer” or“liver neoplasms”or“carcinoma,hepatocellular” or“metastatic liver cancer”)and(“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or“HAIC” or “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pump” or “infusion intra- arterial”)为英文主题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以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4月的文献。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年龄≥18岁肝癌患者;②主题为HAIC持续给药围术期护理或管路护理相关内容;③已发表的中英文文献,文献类型不限;④对于已修订文献,纳入新版本。排除标准:①重复收录或直接翻译的文献;②信息不全;③文献类型为计划书、草案、报告或会议摘要;④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文献筛选完成后,由有循证方法学培训经历的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完成资料提取和证据汇总。根据JBI2014版证据分级系统制定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两名循证护理专家依据分级系统进行证据预分级(1~5级),并根据证据的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和有效性给出推荐意见A(强推荐)或B(弱推荐)。若无相关证据支持,《共识》编写专家小组就某一主题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给出相应部分建议。资料提取完毕后进行专家函询。专家纳入标准:①在介入科或消化科从事临床护理与研究工作10年及以上专家,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②护理理论研究专家,职称为副高级及以上或具有研究生学历、主持或参与过多项护理相关课题研究;③介入科或消化科临床医疗和研究专家,职称为主治医师及以上,有10年及以上该领域工作经历。函询问卷内容包括可行性评价、重要性评价及专家对共识内容具体修改意见。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和修改,各条目的可行性、重要性及详细内容得到专家一致认可后,形成终稿。
HAIC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肝功能分级为Child- Pugh A级或B级,且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评分为 0~2 分肝癌患者下列情况:
①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NLC)分期Ⅱb、Ⅲa、Ⅲb期;
②肝癌切除术后高危复发,可考虑行辅助性HAIC预防复发;
③局部进展期肝癌,肝功能较好(Child- Pugh A级或B级)行转化治疗;
④联合放疗用于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癌可获得更高转化率;
⑤局部进展期肝内胆管癌和肝门胆管癌;
⑥源于肠癌、胃癌的不可手术切除肝转移癌。
禁忌证
①肝功能严重障碍(Child- Pugh C级),或有明显黄疸、肝性脑病、难治性腹腔积液或肝肾综合征;
②凝血功能严重减退,且无法纠正;
③合并活动性肝炎或严重感染,且不能同时治疗;
④肿瘤远处广泛转移,估计生存时间<3个月;
⑤恶病质或多脏器衰竭;
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PLT)显著减少,WBC<3.0×109/L(非绝对禁忌证,如脾功能亢进者不同于化疗性WBC减少),PLT<60×109/L;⑦肾功能障碍:肌酐>176.8 μmol/L(2 mg/dL) 或肌酐清除率<30 mL/min[6,8]。
HAIC持续动脉给药方法
持续给药方式
肿瘤供血动脉选择成功后,根据持续给药方式不同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①一次性肝动脉置管持续灌注化疗,即一次性穿刺股动脉(或外周其他动脉)将导管留置于肝动脉并持续灌注化疗药物,化疗完毕后需拔除导管,下次治疗时重新留置。其优点是可根据需要调整导管尖端位置、根据化疗药物特点调整给药时间,并可通过导管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
缺点是每次治疗需重新置管,增加治疗费用,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②永久性肝动脉化疗留置导管药盒系统(简称肝动脉化疗药盒)持续灌注化疗,即经皮穿刺将导管留置于肝固有动脉,另一端连接药盒并埋置于皮下,用专用穿刺针穿刺药盒连接输液设备后进行灌注化疗。其优点是无需多次介入插管便可完成多次持续HAIC,患者活动方便,费用低;
缺点是部分患者出现导管移位、堵塞和肝动脉闭塞等并发症,且不适合需要反复栓塞患者。改良式肝动脉化疗药盒技术则将管头固定于胃十二指肠动脉,患者导管移位和肝动脉闭塞风险明显降低。
常用动脉入路及化疗方案
HAIC常用动脉入路包括股动脉、锁骨下动脉、桡动脉等,不同入路在管路相关并发症、导管固定方法等方面亦有不同。HAIC应用较多的化疗方案包括顺铂单药治疗、FAIT方案(干扰素联合5-FU)、FOLFOX方案(奥沙利铂联合5-FU、亚叶酸钙)、3 cir- OFF方案等。
技术操作流程
①一次性置管持续灌注化疗操作技术:通常采用Seldinger方法经皮穿刺动脉置管,将导管插入并分别行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注意寻找肿瘤侧支供血动脉,必要时加行其他动脉造影,以全面了解肿瘤供血动脉情况。根据肿瘤供血动脉情况,超选择性将导管置入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如果肿瘤同时接受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供血,或有其他来源供血动脉,可将部分非主要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处理,再将导管置于肿瘤最主要供血动脉。导管放置完成后,用100 U/mL肝素0.9%氯化钠溶液团注冲管、正压封管,返回病房后连接给药设备持续给药。
②肝动脉化疗药盒持续灌注化疗操作技术:改良式肝动脉化疗药盒植入,采用股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穿刺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造影,了解肝动脉解剖结构,进而行肝内和肝外血流再分布术,将带侧孔留置导管远端固定于胃十二指肠动脉,侧孔位于肝固有动脉起始部,留置导管另一端连接药盒埋置于腹股沟区和锁骨下区皮下,经药盒行肝动脉造影显示药盒功能状态良好后用高浓度肝素0.9%氯化钠溶液封闭药盒,以备回病房行持续HAIC治疗。
图1
HAIC持续动脉给药及管路护理
动脉导管固定
肝动脉置管持续灌注化疗是HAIC动脉持续给药方式之一。动脉置管常见入路包括股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等,动脉导管包括普通导管和微导管,动脉入路不同、导管类型不同,导管固定方法也存在差异。
股动脉导管固定
①透明敷料固定法(适用于普通导管):动脉留置导管成功后,使用一张10 cm ×12 cm自粘性透明薄膜敷料覆盖穿刺点并保留体内导管鞘末端,再用第2张自粘性透明薄膜敷料将外露导管呈S形或U型盘曲在周边皮肤上,并用弹力敷料加固,见图1。透明薄膜敷料便于观察穿刺处情况,渗血时可在穿刺口加盖无菌纱布后再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完毕后粘贴动脉导管标识。
②自粘性外科敷料粘贴固定法(适用于微导管):动脉留置导管成功后,准备3块自粘性外科敷料,1块覆盖股动脉穿刺点及保留体内的导管鞘末端,将其固定于皮肤上,防止导管鞘滑动,1块粘贴于导管鞘与造影导管相连处,防止造影导管滑动,另1块粘贴于造影导管与微导管相连处,防止微导管滑动(3块敷料固定各个部件,使同轴穿行的各个部件位置相对固定,以防止体内动脉导管尖端移位)(图2①);轻柔盘曲导管与微导管呈椭圆形,用纱布上下包裹(图2②),自粘性外科敷料粘贴固定导管- 微导管盘曲环,从穿刺点近心端向远心端逐个重叠粘贴(通常需要3块),直至将盘曲环完全覆盖于无菌敷料内,且稳妥固定在大腿前侧皮肤上(图2③);在上述固定导管- 微导管盘曲环时,要注意留出微导管末段(7~10 cm)为游离段,朝向患者头端,以双层纱布包裹并固定,以便于连接给药输注设备,同时将导管鞘侧方连接管盘曲固定于皮肤上(图2③),固定完毕后粘贴动脉导管标识。
③导管固定贴固定法(适用于微导管):动脉留置导管成功后,准备自粘性透明薄膜敷料(6 cm ×7 cm)2块,1块粘贴于导管鞘与造影导管相连处(图3①),防止造影导管滑动,另1块粘贴于造影导管与微导管相连处(图3②),防止微导管滑动;轻柔盘曲导管和微导管呈椭圆形状,将纱布垫于盘曲导管下方,并折叠覆盖于导管上方(图3③),用一块自粘性透明薄膜敷料(10 cm×12 cm)将纱布、盘曲导管和微导管、导管鞘侧方的连接管固定于大腿前侧(图3④);用导管固定贴将微导管末端及导管鞘侧方的连接管再次固定,用2块纱布将导管鞘侧方连接管末端、微导管末端的正压接头分别包裹,防止损伤皮肤,并用胶条固定于大腿前侧(图3⑤),固定完毕后粘贴动脉导管标识。
图2
1.导管鞘、造影导管、微导管相对固定;2.盘曲导管与微导管;3.敷料固定导管-微导管盘曲环
图3
1、固定导管鞘和造影导管;2.固定造影导管和微导管;3.盘曲导管和微导管;4.敷料固定导管;5.导管固定
图4
1.敷料覆盖穿刺点及导管鞘;2.外露导管呈s形固定;3.桡动脉导管固定网套
血管内导管药盒系统穿刺及固定
血管内导管药盒系统是HAIC动脉持续给药另一方式。选取合适型号无损伤穿刺针,术中医护配合进行穿刺。穿刺时触摸到药盒后用食指和拇指固定边缘,于药盒中心垂直穿刺直至有落空感,注入对比剂确认药盒处无渗漏后用无菌敷料固定,高浓度肝素0.9%氯化钠溶液(500~1 000 U/mL)对药盒系统进行封闭。
持续动脉给药监测和指导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检查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皮下血肿,敷料及管路固定情况,评估置管部位远端肢体颜色、皮肤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度、神经感觉及动脉搏动情况,记录动脉给药期间患者出入量(证据1c, 强推荐)。评估患者术后腹部体征、不良反应等,完成实验室检查,监测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情况(证据5c,弱推荐)。
卧位及活动管理
为保证给药期间动脉管路通畅、在位,指导股动脉入路留置导管患者严格卧床、术侧肢体避免大幅度活动;可在术侧肢体保持平直情况下为患者更换床单、放置便盆等。床头可抬高≤30°,患者取平卧位时置管侧肢体抬离床面应≤20°。指导患者每2~3 h翻身1 次,床面与患者背部呈30°,可将软枕垫于腰背部提高舒适度(证据1c,强推荐)。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患者术后卧床6 h、术侧肢体制动且保持平直(证据1c,强推荐)。指导股动脉入路手术患者卧床期间做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证据1c,强推荐)。桡动脉入路手术患者下肢无需制动,为促进静脉回流,可将术侧前臂置于软枕上;手腕处伸直,避免旋转、弯曲、持重物,指导手指握拳、手指操等活动,避免回流不畅导致手指肿胀、麻木感(证据2c,强推荐)。
给药输注设备使用规范
HAIC动脉持续给药过程需保证正确、顺利、剂量及速度准确。
①保证用药正确:动脉导管属于高危导管,要求红色标识,同时应将导管鞘、导管或微导管分别准确标识,避免将两者混淆误从导管鞘注入药物;严格执行经动脉导管给药双人床旁核对制度。
②评估:术后30 min内评估动脉导管并记录,之后按照护理级别巡视和观察,至少每班次记录1次管路评估结果;动态观察输入和剩余药量与时间是否符合,做好床边交接;动态观察管路是否通畅、有无受压折叠、固定是否妥善等情况。
③培训:应对临床护理人员做好HAIC持续动脉给药相关知识培训,以保证规范给药。
目前使用的输注设备主要有输液泵、电子注药泵、机械化疗泵等。据调查,各医院选择的动脉给药输注设备不尽相同,可能与临床中动脉给药相对较少、并无专用动脉给药输注设备有关。①输液泵:使用前检查输液泵功能,将其固定在输液架上,将输液袋与专用输液器相连后固定于输液泵中,输液器连接动脉置管,根据医嘱设定给药总量和速度,再次检查管路是否密闭,启动输液泵给药。输液泵特点是床旁需放置输液架,给药中必须连接电源,患者活动受限。②电子注药泵:检查驱动装置功能及药盒有效期,安装电池。安装药盒在驱动装置上,确认管路连接紧密,设置驱动装置参数,确认后锁屏并启动,药液开始输注。电子注药泵特点是管路密闭性好,参数调整方便,无需输液架电源线,携带方便不影响患者活动,尤其是桡动脉入路患者可随意走动;缺点是电池使用一次即废弃,造成资源浪费。③机械化疗泵:基于医嘱选择适合的机械化疗泵并配置药液。将化疗泵与动脉置管连接后药液可自动泵入。机械化疗泵特点是自动给药,无需设置操作;缺点是不能调整给药速度,不能精确观察注入和剩余药液量。
持续给药结束后处理
①经动脉置管持续给药患者药物全部输注完并冲管后,护士协助医师以无菌技术将鞘管组、导管等拔除(证据3c,强推荐),穿刺点压迫止血方法与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压迫方法相同。②经导管药盒系统动脉持续给药患者药物输注完后,用0.9%氯化钠溶液将导管和附加装置内化疗药物冲洗干净(证据5b,弱推荐),以脉冲法用肝素0.9%氯化钠溶液正压封管、拔除针头,无菌敷料覆盖加压10 min(证据4c,弱推荐)。封管液用高浓度肝素0.9%氯化钠溶液(500~1 000 U/mL)[10],最小量应为导管和附加装置(导管+药盒+延长管)容量的2倍(证据5b,弱推荐)。
HAIC持续动脉给药管路相关并发症及护理
肝动脉留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①导管移位:Barnett等回顾4 580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HAIC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显示动脉导管移位发生率为7%,位于管路相关并发症之首。导管移位与管路类型、材料,导管涂层、尖端位置、尖端是否固定以及置管人员技术经验有关。术中置管完毕后导管外露部分应妥善固定于穿刺点周围皮肤,造影检查确定导管位置无误后再返回病房(证据5b,弱推荐)。动脉给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评估导管外露部分固定是否良好,敷料是否完整、干燥。另外,导管尖端移位会导致化疗药物肝外灌注,可能发生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刺激和损伤,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护士应及时评估和识别并告知医师,必要时注射对比剂重新定位(证据3e,强推荐)。
②导管阻塞:动脉置管堵塞与导管移位、扭曲、血栓堵塞等有关。术中导管放置完成后,应立即用肝素0.9%氯化钠溶液团注冲管,防止导管堵塞(证据4c,弱推荐)。动脉化疗持续给药期间,指导患者卧床、合理活动,在翻身、排便、更衣时防止导管扭曲,护士若发现输液泵报警、给药不畅、导管扭曲、打折等情况应及时处理,让管路始终保持正压,防止导管堵塞(证据4c,弱推荐)。护理人员应根据护理级别按时巡视,避免更换药液不及时导致的回血凝固堵塞导管,换液时可先加压使回血快速进入动脉,再按要求准确调节速度(证据1c,强推荐)。此外,肝动脉狭窄或闭塞也会导致导管堵塞。在反复动脉内灌注化疗使肝动脉狭窄情况下,留置导管可能会楔入肝动脉,导致阻塞,因此尖端不应放置在肝动脉弯曲部分(证据2d,强推荐)。有研究提示置管方式改良和技术进步,使得管路阻塞发生率降低。若可疑血凝块堵塞导管,使用10 mL肝素0.9%氯化钠溶液或尿激酶溶液轻轻抽吸,每隔5~10 min重复一次直至导管通畅;若始终无法复通,告知医师,移除该导管。参考有关静脉血管通道并发症处理方法,尿激酶溶液浓度推荐使用5 000 U/mL。
③非计划性拔管:动脉置管后应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心理精神状况,有无疼痛、高热、皮肤瘙痒等伴随症状,镇痛、镇静、平喘等特殊用药情况,患者依从性,既往脱管史等,识别非计划性拔管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加强预防。脱管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管路固定,倾听患者对置管感受并积极沟通,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管道护理能力,明确约束指征、对极高危患者进行合理约束,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等。若确定导管脱出,需评估脱出导管完整性,并重新置管(证据5b,弱推荐)。
④动脉痉挛或闭塞:动脉痉挛是介入诊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因术中操作不当或持续输注化疗药物引起,主要表现为动脉搏动消失、患肢疼痛、导管推送困难和回撤受阻等,其中桡动脉痉挛最为常见。前臂血肿所致筋膜综合征是桡动脉痉挛最严重并发症。经动脉鞘管注入酚妥拉明、维拉帕米、尼可地尔、硝酸甘油等血管解痉药物是处理桡动脉痉挛的常用方法。HAIC术后肢体主动运动和按摩也可帮助缓解动脉痉挛的疼痛、麻木、水肿等症状。桡动脉闭塞常由持续、严重动脉痉挛所致,也与术中选择鞘管大小、动脉内径、肝素用量、术后压迫强度及压迫时间等因素有关。术后压迫止血不当是桡动脉损伤及闭塞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提示桡动脉压迫止血的同时会压迫同侧尺动脉,监测术肢拇指经皮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压迫强度可降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可能性。
⑤感染:动脉置管相关感染包括穿刺处局部皮肤感染和导管本身直接感染。术前皮肤准备对预防感染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根据HAIC术不同入路选择毛发去除方式(证据1a,强推荐)。此外,动脉置管、动脉给药过程中应严格确保无菌操作。患者灌注化疗后骨髓抑制、抵抗力低下,应观察患者穿刺处有无红、肿、热、痛及有无发热表现。若发生严重感染情况,应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或移除导管。
导管药盒系统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导管药盒系统管路阻塞、移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原因、预防及处理与肝动脉留管并发症相似,但药盒系统构造与动脉置管不同且需长期留置,因此相关并发症也有特殊之处。周期性肝素化不足可导致堵塞。为避免回血滞留盒体或导管造成堵塞,穿刺或封管时禁止抽回血(证据4c,弱推荐)。
每次化疗完毕,足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后用肝素0.9%氯化钠溶液正压封管,化疗间歇期应每4周用肝素0.9%氯化钠溶液冲封管1次。此外,经导管药盒系统持续动脉给药时需外接穿刺针,有药液外渗风险。注药前检查输液管路、穿刺针、药盒连接是否紧密,并确认导管通畅,如发现导管阻塞则不可注药。注药过程中观察药盒周围皮肤有无红、肿胀、疼痛或灼烧样表现,倾听患者主诉。一旦发生药液外渗,立即停止输注药液,并用原针头尽可能抽回药液,同时用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环形封闭,根据化疗药物性质,使用相应解毒剂,严密观察肿胀皮肤变化,防止皮下组织坏死(证据4c,弱推荐)。
专家推荐
专家介绍INTRODUCTION
卫毅楠
副主任医师
山西盈康一生总医院(运城第一医院)肿瘤中心介入科主任
放射性碘125粒子病区主任
个人简介:
国家肿瘤微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急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介入分会肿瘤专委会委员
山西省老年医学会胸部肿瘤分会经皮微创诊疗学组委员
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老年医学会介入治疗分会委员
运城市医学会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秘书
运城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介入治疗专业教师。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介入治疗专业教师。
科研成果:参与市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1部。
擅长病症:
从事介入治疗近15年,擅长:各种良恶性肿瘤的介入诊断与治疗(肝癌、肝转移瘤、肺癌、胰腺癌、直肠癌、盆腔肿瘤等恶性肿瘤的靶向化疗栓塞和灌注治疗;肝血管瘤、子宫肌瘤、肾错构瘤等良性肿瘤的栓塞治疗;梗阻性黄疸、呼吸道、消化道的介入治疗)。
在运城地区最先开展CT引导下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精于肿瘤的CT导向下穿刺诊断定性及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肿瘤碘125粒子植入术、肿瘤消融治疗(射频、微波、纳米刀)。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