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三甲医院的介入治疗——TACE联合系统抗肿瘤治疗巨大肝癌

2024-11-05 11:24   山西  

目前肝癌治疗的常见方法包括肝切除、肝移植、消融治疗、介入栓塞、放射 治疗、系统抗肿瘤治疗等多种手段。

由于肝癌进展隐匿,初次发现时只有不到 30%的患者适合接受手术治疗,系统抗肿瘤治疗对于控制中晚期肝癌发挥了重要 作用。对于不可切除的肝癌,通过系统抗肿瘤治疗、局部治疗(TACE、放射治疗等)可能使肿瘤降期,从而使患者获得通过手术根治性切除的可能性。

本文介绍一例TACE联合系统抗肿瘤治疗肝癌的病例:

该例肝癌患者确诊时已无手术治疗指征,在采取TACE联合系统抗肿瘤治疗(转化治疗)后,肿瘤缩小且对侧肝脏代偿性增大,获得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效果。



相关资料



患者,男性,32岁,因“上腹痛3d,发现肝占位 1 d”于 2021年9月14日收入医院。 

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中等程度疼痛,呈持续性,不伴发热、恶心、呕吐。

入院前1天于外院检查:甲胎蛋白>2000 μg/L,异常凝血酶原4231.7mAU/ml;上腹部CT检查结果提示肝内巨大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13.1 cm×10.7cm,考虑肿瘤,合并门静脉右支局部受压变窄,局部管腔癌栓形成。

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体力轻度降低。入院评估体力状况评分为1分。

患者有长期乙肝病史,自诉已有10年未服用抗病毒药物。



检查



(一)体检

腹部外形正常,全腹软,右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未触及包块, 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双肾未触及。

(二)辅助检查

甲胎蛋白>1210µg/L,异常凝血酶原14758mAU/ml,ALT60IU/L,AST 77IU/L,乳酸脱氢酶353IU/L,总胆红素6.8μmol/L,血清白蛋白39g/L,凝血酶原时间12.7s。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乙肝病毒 DNA定量为2.62×102IU/ml。

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提示肝右叶见混杂稍低密度肿块影,最大截面约 13.1cm×9.6cm ,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低,门静脉右支、肝右静脉被包埋,管腔显示不清,肝中静脉受压移位,下腔静脉管腔变窄,多系肝癌(图 1);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

图 1   2021年9月患者首次入院时腹部增强 CT检查图像



诊断



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 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有HBV或HCV感染,或有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发现肝内最大径>2cm结节,在包括多参数MRI、动态增强CT、超声造影或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增强MRI的4项检查中至少有1项显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或)延迟期肝内病灶强化低于肝实质即“快进快出”的肝癌典型特征,则可以做出肝癌的临床诊断。

结合此患者既往乙肝病史,影像学(无需行MRI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1)右肝巨大肝癌;(2)乙肝肝硬化。

根据《指南》的中国肝癌分期标准,符合体力状况评分0~2分,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A~B 级,肿瘤情况不论、有影像学可见血管癌栓而无肝外转移证据,可以判定患者处于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根据血管侵犯证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BCLC)为C期。



治疗



《指南》中建议对于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患者,多数不宜首选手术切除,而以系统抗肿瘤治疗为主的非手术治疗为首选。这与BCLC C 期推荐的治疗方案一致。

如符合以下情况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合并门静脉分支癌栓,若肿瘤局限于半肝或肝脏同侧,可以考虑手术切 除肿瘤并经门静脉取栓,术后再实施TACE治疗、门静脉化疗或其他系统抗肿瘤治疗。

根据《指南》,该患者应以非手术治疗为首选,且符合手术切除适应证,也可考虑手术切除治疗。评估术前患者的全身情况及肝脏储备功能,体力状况评分1分,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吲哚氰绿试验15min潴留率为7.6%,符合《指南》推荐的手术指征。

但根据CT评估发现左肝体积(肝脏1~4段)仅占标准肝体积的30%左右,低于《指南》中伴有慢性肝病、肝实质损伤或肝硬化者剩余肝脏体积须占标准肝脏体积的40%以上的要求,暂无手术指征。对于这种潜在可切除的肝癌,《指南》建议采用多模式、高强度的抗肿瘤治疗策略促其转化, 其中系统抗肿瘤治疗和局部治疗都得到了中等程度推荐。

团队讨论后认为:患者肝右叶巨大肝癌诊断明确,肿瘤与肝右静脉、门静脉右支关系密切,术中无法保留右肝,肝功能正常可耐受手术,但术后肝脏剩余体积仅占标准肝体积的30%左右,不建议患者一期手术切除。根据《指南》,建议患者行经动脉栓塞化疗(TACE) 联合系统抗肿瘤治疗,控制肝脏肿瘤生长同时增加左肝体积,使肿瘤进一步缩小后再评估是否可行手术治疗。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治疗态度积极,于2021年9月16日在局部麻醉下行“超选择肝动脉造影术+肝动脉化疗灌注术+超选择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

1.2021年10月 7日复查:

甲胎蛋白>1210 µg/L,异常凝血酶原119mAU/ml ,异常凝血酶原下降提示部分缓解。复查提示肝功能正常,患者开始长期口服甲磺酸多纳非尼(0.4g ,2 次/d)及恩替卡韦(0.5mg,1次/d),并长期皮内注射胸腺法新(1.6mg,2 次/周)增强免疫功能。

由于肿瘤较大且血供较为丰富,为使肿瘤进一步缩小,争取手术机会,患者又于 2021年10月28日、2022年1月18日、2022年4月8日于我院行三次 TACE 治疗,期间持续系统抗肿瘤治疗及免疫治疗。

第三次介入治疗后,复查异常凝血酶原:7568 mAU/ml,因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为控制肿瘤进展决定加用替雷利珠单抗(200mg,每3周一次)抗肿瘤治疗。

治疗患者每月定期返院复查,复查内容包括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肝功能、凝血功 能、乙肝病毒DNA 定量、胸部及上腹部增强CT检查等。多次复查上腹部增强 CT 提示肝右叶肿块逐步缩小,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持续异常。

2.2022年7月26日常规复查:

ALT23IU/L,AST29IU/L,乳酸脱氢酶170IU/L,总胆红素9.9   μmol/L,血清白蛋白36. 7 g/L,凝血酶原时间11.8s。肝功能正常,异常凝血酶原8 505mAU/ml,上腹增强CT 检查结果提示肝右叶肿块缩小,肝左叶代偿性增大,可见肿瘤内碘油沉积(图2),提示患者转化治疗效果较好。

图 2 2022年7月行第4次TACE后复查腹部增强CT检查图像  

重新评估,患者处于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肝右叶切除后肝脏体积可剩余 40%左右,且体力状况评分为1分,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为A级,提示肝脏储备功能较好,全身状况可耐受手术,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于2022年8月3日行右半肝切除术,术程顺利。

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为中分化肝细胞癌。

术后复查 CT:

肝右叶缺如图,术区包裹积液。未见肝内肿瘤转移及复发征象(图3)。 因缺少明确证据,术后患者停止系统抗肿瘤治疗。 

图 3 2022年9月术后复查腹部增强CT图像


治疗结果、随访及转归



术后患者仍每月随访复查,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均降低至正常水平。治疗全程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定量检测结果如图4 ,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无免疫治疗相关并发症。

图4 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定量检测结果

患者现一般状态良好,生活质量满意。

近年来,肿瘤的免疫治疗逐渐兴起。有研究表明,抗肿瘤药物在杀伤肿瘤细 胞同时会破环免疫细胞的平衡,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导致肿瘤细胞易复发转移。本例中使用的胸腺法新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在治疗恶性 肿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例肝癌患者确诊时已无手术治疗指征,在采取TACE 联合系统抗肿瘤治疗 (转化治疗)后,肿瘤缩小且对侧肝脏代偿性增大,获得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 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效果。 


专家推荐   



专家介绍INTRODUCTION


卫毅楠

副主任医师

山西盈康一生总医院(运城第一医院)肿瘤中心介入科主任

放射性碘125粒子病区主任


个人简介:


国家肿瘤微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急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介入分会肿瘤专委会委员

山西省老年医学会胸部肿瘤分会经皮微创诊疗学组委员

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老年医学会介入治疗分会委员

运城市医学会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秘书

运城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介入治疗专业教师。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介入治疗专业教师。


科研成果:参与市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1部。





擅长病症:

从事介入治疗近15年,擅长:各种良恶性肿瘤的介入诊断与治疗(肝癌、肝转移瘤、肺癌、胰腺癌、直肠癌、盆腔肿瘤等恶性肿瘤的靶向化疗栓塞和灌注治疗;肝血管瘤、子宫肌瘤、肾错构瘤等良性肿瘤的栓塞治疗;梗阻性黄疸、呼吸道、消化道的介入治疗)。

在运城地区最先开展CT引导下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精于肿瘤的CT导向下穿刺诊断定性及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肿瘤碘125粒子植入术、肿瘤消融治疗(射频、微波、纳米刀)。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肿瘤科普小知识
肿瘤相关知识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