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课间,他叫我‘X狗蛋’!”
“老师,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叫我‘X大炮’”
“老师,我一管他们,同学就在下面喊‘叫嚣X’”
......
最近,总有学生来办公室向我告状。
这不,上周一的班会课上,有一个环节是写出你近期的苦恼。我竟然在班级的悄悄话信箱里收到了一封求助信:“郭老师,最近我挺烦闷的。一天早上,我一来到教室就有男生大叫,‘装B X’来啦!现在班里很多人老是叫我‘装B X’,我很讨厌他们这样叫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进入高年级。他们的认知能力增强,同学之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直接的肢体攻击性行为逐渐减少,而语言攻击形式越来越频繁。
“起外号”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班级里这种随意给同学取“外号”的现象并不少见,85%以上同学因为被取“外号”产生或多或少的苦恼,有些同学为此影响人际交往,有些同学则选择隐忍;而喜欢给别人起外号的同学也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给班级同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实,外号也有褒贬之分,意图有善恶之别。为了解决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同学成长的人际环境,我上了一节“换种称呼,外号不‘歪’”的班会课,希望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起外号”这一常见的校园生活现象,并努力解除恶意外号带来的影响。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本节课的四个原则:
勇敢分享,认真倾听;
尊重他人,真诚道歉。
并把勇敢、认真、尊重和真诚四个词语故意放大,为本节课营造良好的上课氛围。
01
“这节课,咱们就来聊聊‘外号’这件事”我顺势导入。
02
1.外号认识知多少
此环节,我抛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外号”?同学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认识。一同学说:“外号是除了名字外的称呼。”;一同学说:“外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我接着出示外号的定义:根据人的特征、特点或者体型另取的非正式的名字叫做外号。
2.外号真诚大分享
问题二:请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你有被别人取过外号吗?分享一下你内心的感受。
此问题,我给足同学时间,让他们静静地回忆自己被取外号的经历和感受。
一同学率先站起来分享,自己被班级同学嘲笑式的叫“X小姐”的经历,她不知为何班级同学会这么叫她,感到很无奈。
还有同学分享,他因为做事老是慢半拍,有同学就叫他“拖拉机”。每次叫的时候还做动作,这让他感觉受到了挑衅。
也有同学分享,因为他嗓门大,回答问题老师经常夸他声音响亮,久而久之,同学们就叫他“X大炮”。
起来分享的同学个个真诚且表情凝重,再看看班级同学,也都静静地听着。
为了缓解氛围,我请了班级另两位同学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外号(平时知道班级同学叫他们的外号)。
洪同学说:“因为我姓洪,且个子不高,班级同学都叫我‘小红帽’,我还挺接受这个称呼的”。
郭同学说:“我的外号‘郭大美’大家都知道,我自己也这么写,我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漂亮,所有我很喜欢大家这么叫我”。
3.外号辨析知善恶
两拨同学,分享外号带给他们的感受不一样。我便问:“刚刚同学们分享的‘外号’有什么特点”?
同学回答道:
一些“外号”是善意、好听、赞美的;而另一些则是恶意、难听甚至是侮辱性的。
我总结到:
善意的、好听的、赞美的外号像一缕春风,滋润我们的心田,使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
难听的、恶意的、侮辱性的外号有时像一阵闪电,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
接着观看视频:受外号困扰的同学得了抑郁症。再次出示一个受侮辱性外号困扰的“小敏”同学的案例,让大家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小敏,面对同学取的难听外号“肥猪”,你会怎么办呢?
在小组讨论汇报中,同学们总结出了以下应对办法:
1.勇敢拒绝
2.正视自己
3.换种角度
4.寻求帮助
据我所知,很多同学“屡教不改”,面对这样的同学,我们还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我补充了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如果恶意给人起外号,并且该外号具有侮辱性,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那么就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如果情节较重,可以要求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
有了前面的充分讨论,这时,我再出示开课前的那封求助信,请求助当事人起来说说,面对外号困扰,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求助的同学能够很好的把刚刚同学们讨论的应对方法用到自己身上。
至此,此环节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外号”的善恶,也传达了面对恶意外号,应该怎么做,还告知了求助信的同学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困扰。
03
1.游戏互动猜“外号”
此环节通过游戏的形式,带领同学们认识文学作品里人物的外号、明星名人的外号以及身边人物的外号。
如“诗仙”——李白
“行者”——武松
“常胜将军”——赵云
“小巨人”——姚明
“小凯”——王俊凯
“发明大王”——爱迪生
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
白衣“天使”——医生
辛勤的“园丁”——教师
问:他们被别人起“外号”,会生气吗?
得出结论:善意的、好听的、赞美的外号像一缕春风,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努力上进,使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
2.观看视频知意义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明晰好的外号带给同学的意义。我播放了“顽童变州长”的视频,让他们认识到皮格马利翁效应带给一个人的变化,多夸奖,多赋能也许能让一个人朝着大家期待的方向发展。
继而再次强调本节班会课的意义:换种称呼,让雅号赋能成长。
04
1.我有一双“智慧眼”
此环节,我把主题拉回到我们班,让孩子们发现班级同学。他们有些是“王者”,有些可能是“奇人”,我们不妨根据他们的角色、兴趣、性格或者特长给他们送个雅号。如:
“王者”类:
“豹子王”“阅读大王”“吉他王子”等纷纷出来了。
“奇人”类:
“科学狂人罗”“画神洪”“麦霸邱”......
2.创意雅号大比拼
填写外号“变身卡”:让同学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给小组内的同学送一个创意雅号,并附上夸奖词。写完后,读给小组内相应的同学听。
看着同学们脸上的笑容,此刻,班级友谊的种子悄然种下。
3.修复友谊在此时
接下来,伴着温情的音乐,我请同学真诚写下自己的爱心友谊修复卡,并把它送到想修复的同学手上。
果不其然,之前求助的同学手中收到了一大叠友谊修复卡。
在音乐声中我煽情总结:
也许,二十年、三十年后同学再相见,大家的名字记不起来了,可是,这些温馨的、有趣的、可爱的、让人难以忘记的雅号,却会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温暖着我们!
一个好的外号,可能会定格一个美妙的瞬间,勾起一段美好的回忆,成就一个人的未来。
多年后,当我们再次相见,请大家开心地说:“请叫我雅号吧!”
05
1.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从学生中来:本节班会课从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中而来,通过调查和了解,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解决班级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勇敢分享,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真诚道歉。”为原则,创设和谐、真挚的环境,引导学生懂得外号是可以用来表达我们情感的方式,我们要正确地运用它。
到学生中去:班会效果落实到了学生中去,师生共同生成和总结有效的应对方法,课堂上向我求助的同学也知道了如何去解决同学乱取“外号”这件事。课的末尾,友谊修复卡也看到了很多孩子发自内心的道歉,效果良好,达成了教学目标。
2.问题解决逐级递进。
为解决乱取“外号”这一问题,本节班会课我本着“情——理——法”三个层次去解决问题。
情即情感。本节课以孩子的成长需求为理念,从发现问题,到分析调查,从平行教育到情感共鸣,引领学生从“称呼”这一小切口着眼,走向悦纳自我,尊重他人,真诚道歉等价值取向。
通过创设和谐、真诚、动人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懂得外号有善意和恶意之分,无恶意的外号亦有“忌讳”。
通过书写“变身卡”,学会“正视问题、勇敢拒绝、转变心态”等积极应对外号的方法,并由己及人,将方法运用于与他人关系的修复之上。当看到两个孩子紧紧相拥时,我想爱与尊重的种子已然在学生心中扎根。
理即理性。通过观看视频和案例呈现,让他们理性分析,面对此种情况应该怎样对待?从而得出可勇敢拒绝、正视自身、寻求帮助、换种角度来解决。
法即法律。当面对多次语言侮辱且屡教不改者,必要时我们还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为班级和谐筑基。
此次课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班级孩子宽容真诚、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大大增强了我日后开展班级工作——建设一个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班集体的信心。
4.结束即开始。
一节班会课上完就真的解决问题了吗?我想此节课只是“敲门砖”,关注后续才能让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平时强化,二次调查,长期“作战”,让“外号”不歪,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