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背后的“宝藏”,让课堂焕发新生

文摘   教育   2024-09-12 12:30   广东  

我常常羡慕那些语文课上得眉飞色舞的老师;我常常羡慕那些能够跳脱语文但又不脱离语文的课堂;我常常羡慕那些上完一篇课文就能让孩子了解作者一生的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丰盈、更生动、有深度呢?我认为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对我们做到以上大有用处。

上学期听过一堂好课。区名师王晓辉老师上苏轼的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为上这首词,王老师和学生提前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全读完了。

因此,这节课上,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深度与灵性,仿佛穿越时空的桥梁,将《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诗意与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巧妙融合。

学生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不仅领略了诗词的字面之美,更深刻理解了苏轼创作此词时的心境与哲思,对话间流露出对苏轼豁达人生观的共鸣与钦佩。

“每篇课文都藏着一个世界,而理解这个世界的关键,往往在于书页之外的故事。”课文背后的故事,如同照亮文本的灯塔,不仅为学生揭示了作者创作时的心路历程,更是一把钥匙,解锁了文字背后深邃的情感与哲理。

它让学生学会透过文字的表象,触及作者灵魂的脉动,从而在理解与共鸣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深化对人生百态的领悟。正是这些故事,让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成长的蜕变。

01


课文背后的故事,助理解

                                                                                                                                                             

正如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所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在教学六上第2课《丁香结》时,宗璞先生在课文最后写到:“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这样一句有哲理的话,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其含义,了解作者为何由写花到写结呢?学生怎么能够感受到宗璞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呢?

我在教学时展现了她人生中的几段经历:

1974-1977年,宗璞的姑母、大姐、叔父和母亲先后辞世;

1982年,宗璞的小弟身患绝症离世;

1990年,父亲冯友兰逝世,宗璞大病一场;

1993-2001年,宗璞目疾加重,写作全凭口授。她的耳朵也听不清,半边身体不听使唤。为此,她自嘲自己“挨千刀”,戏称自己是“东倒西歪人”。

家人的变故一个接一个;自己也受疾病缠绕。当把作者这一连串的不幸经历展示给学生后,让孩子再来读这一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当宗璞面对至亲的离世,她用丁香结来劝慰自己:

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师:当她面对常年的病痛,她也会这样安慰自己:

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师:人生呀,就是这样,无论遭遇到怎样的风风雨雨,怎样的沟沟坎坎,都要不断地提醒自己:

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教学时揭示宗璞先生背后那些沉重而坚韧的人生经历,正是为了让学生们的心灵得以拓宽,深刻理解到:“课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情感与哲思的载体。”

通过这些故事,学生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这一深刻哲理,从而在心灵深处种下乐观与豁达的种子。

02


课文背后的故事,助拓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用血肉之躯书写了无数悲壮与辉煌。”陆游背后的故事,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不仅引领我们跨越时空,触碰那份深沉的“悲”,更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深刻理解了“诗言志”的真谛。它激励着学生以史为鉴,展望未来,传承那份不朽的家国情怀。

教学古诗《示儿》,为了让学生感受诗眼“悲”字,我则从三个层面讲述陆游背后的故事:

1.了解时代背景,为国而悲。

★北宋时期,汴京繁荣。人口约有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宋末年国土辽阔,人民安居乐业,商业繁荣。

★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可到了公元1127年,金人南下侵占都城汴京,整个中原都被金兵所占。而且金兵还把先皇宋徽宗、皇帝宋钦宗一齐俘虏到了北方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

★降金求和,南宋偏安。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即帝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可南宋统治者对金实行求和国策,苟且偷生。

2. 观图片听故事,为民而悲。当时南宋遗民饱受战争之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金人在其占领区内实行残暴的政策:那就是如果在攻占城池时遭遇抵抗,则屠城一个不留。很多百姓为了活命,压根不敢反抗,只能做金人的俘虏。

3. 看视频述坎坷,为己而悲。出生于名门世家的陆游,其实一生坎坷:

2岁时即遇上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

12岁时就能写诗作文,以过人的才华而崭露头角,得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恩荫”,给授“登仕郎”之职;

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后,因两人未能生育,婚姻被母亲强行拆散,23岁时父亲又过世,仕途之路也不顺;

28岁时赴京都考试,虽中头魁,却因宰相秦桧的孙子也在那年考试,且名次在陆游之下,于是秦桧指名不用陆游:直到5年后,秦桧病死,陆游33岁时才入仕。

之后,引用名家朱自清对他的评价:“只有陆游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而后,通过朗读来感受他的“爱国”之心,升华:

师:早在陆游年轻的时候,就曾立下这样的豪言壮语——

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师:中年时期,朝廷的昏庸无能,让陆游陷入绝望,写下这样的无奈——

生: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师:陆游有心报国却遭朝廷排斥,一腔热血只能入住梦境——

生:僵(jiāng)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师:一生渴望报国的陆游,到82岁还把自己喻为一匹老马,等待祖国的征召——

生: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yān)赵。

这样一系列资料的补充,让学生从学一首诗到拓展更多的诗;从了解一个人到一个时代。

03


课文背后的故事,助朗读

                                                                                                                                                              

六年级上在教学“走近鲁迅”单元时,《有的人》作为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诗人臧克家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的由衷赞美之情。

本课深入挖掘课文背后的故事,则成为了点燃学生朗读激情、深化文本理解的关键钥匙。

1.故事为引,情感共鸣促朗读。

在引导学生朗读《有的人》之前,我精心挑选了鲁迅生平中的几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片段,如他如何在黑暗年代中坚持用笔尖战斗,不畏强权,如何对待青年学生如同春风化雨,以及他逝世后全国人民的深切哀悼与怀念等。

这些故事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在学生心中铺展开来,拉近了他们与鲁迅先生的距离,激发了他们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当学生朗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样的诗句时,声音中不仅有了更多的力量与情感,更蕴含了对鲁迅先生崇高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敬仰。

2.背景铺垫,情境再现助理解。

通过讲述1949年全国首次公开隆重纪念鲁迅先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臧克家与鲁迅虽未谋面却深受其精神感召的情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纪念氛围。这样的背景铺垫,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也促使他们在朗读时能够更加投入地再现那种庄重而深情的纪念场景。

例如,在朗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这样的诗句时,学生们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身影,朗读中自然流露出对正义的坚守与对英雄的敬仰。

3.参读深化,感悟精神悟人生。

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并整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课堂上则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让他们在参读中深化了对鲁迅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随着对鲁迅生平事迹、思想情感及时代背景的全面了解,学生们在朗读《有的人》时,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与情感色彩,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与理解,让文字真正活了起来。

04


小结

                                                                                                                                                              

每一篇课文都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作者深邃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世界。而课文背后的故事,则是那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它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更引领我们走向思想的深处,感受生命的厚重与多彩。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挖掘课文背后的故事,用这些故事点亮学生的心灯,让他们在学习时,不仅有方向,更有温度。因为,正是这些故事,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盈、生动,有深度,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滋养,在成长的道路上,步步生莲,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接手新班,这样打造教室,细致周到

 接手新班,做好这五步,匠心打造高效班级社群


 新学期家长会这样开,效果翻倍


新学期家长会这样开,让关系升温

郭小凤的收纳箱
文字收纳箱!记录教学中的点滴和生活中的五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