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公开课从“惧怕”到“痴迷”,你需走好这“三步”

文摘   教育   2024-06-02 12:04   广东  


又到一年“青年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大赛”。

回望来港湾学校的五年,这是第四届。学校一贯的理念,作为语文老师既要站稳讲台,上好课本里的内容,又要广泛阅读,提升自身素养,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于是,每年的上半学期为课本阅读教学大赛,下半学期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大赛。

五年时间,学校的教学传统没有变,而我却从当初的青年教师变成了骨干教师。我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也经历了从惧怕到痴迷到即兴的三个阶段。

01


初探——了解“三型”

                                                                                                                                                              


2020年,虽工作8年,却只听说过整本书阅读,从未上过一节整本书阅读公开课。这年5月,学校举行第一届青年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大赛,35岁以下的老师都得参赛。就这样,有了我人生中第一次整本书阅读教学公开课。

初赛在年级举行,且要求年级统一篇目,从语文书“快乐读书吧”的内容选择。课型涉及导读课、推进课和分享课。

那年,正好教五年级下学期,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年级决定上《三国演义》,而我分到的是推进课。第一次整本书阅读就挑战了高难度的《三国演义》,要命的还是推进课。

怎么去把经典名著上好?整本书阅读跟平时的阅读课有啥不同?它有哪些课型?每个课型有什么不同?书里面给我们呈现的内容这么多,我应该抓哪些点在一节课中呈现?用什么好的教学策略推动整堂课的呈现呢?

......

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在我脑海里冒出来。

还没上,内心就开始纠结起来,越想越害怕!

简直无从下手!

说实话,那时的我连整本书的三种课型都整不明白。

好在科组教研围绕“何为整本书阅读?”做了探讨。有经验的赵老师给我们传经送宝,让我知道了整本书阅读的三种课型: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之后又听了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讲座,知道了三种课型教学有何不同。

他在讲座中指出:“整本书阅读要求我们要有纵向思维,长效学习,以此来发展整体阅读素养”。

整本书阅读教学如何快速入门呢?可划分三个时间节点:

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

阅读前我们可以上读物推荐课和读法指导课阅读中我们可以进行读程推进课和读解交流课阅读后可以进行读书展示课和读点探究课

如何更好地区分课型呢?必须明确几种课型的教学目标。

阅读前我们上的读物推荐课和读法指导课遵循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

1.能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通过翻阅全书、览读梗概、浏览书目、阅读片段、查阅资料等,了解整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基本内容。

3.能根据整本书阅读要求自主规划、制定个人阅读计划。

阅读中的读程推进课和读解交流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

1.能在阅读中维系长效阅读动机。

2.通过阅读打卡、做阅读批注、写读书笔记、交流阅读收获与困惑等方式,坚持整本书阅读。

3.能根据自身的阅读实际调整阅读方法、深化整本书的阅读理解。

阅读后的读书展示课和读点探究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可设为:

1.能在阅读成功体验中提升兴趣。

2.感受整本书阅读的快乐与充实,乐于跟他人分享阅读收获与成果,促进持续阅读习惯的养成。

3.能根据读后成果形成探究专题,促进思辨性阅读素养的提升。

就这样,有了一些基础知识打底,我在网上看了一些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整合,稀里糊涂上完了我人生中第一节整本书阅读教学公开课。

题目叫啥,貌似是走近三国英雄。那节课的具体设计怎样,不记得了,至今设计也找不到了。只记得有个环节是学生演《煮酒论英雄》片段,黄诗恩同学演曹操演得活灵活现,然后大家开启一场辩论: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

一个星期备出来且参考网上教学设计的课,结果可想而知:年级赛都没出。

但收获也是有的:它让我踏足了自己从没踏足的领域,了解了三种课型及不同。

02


痴迷——备课“三曲”

                                                                                                                                                              

时间来到2021年5月,第二届整本书阅读教学大赛又开始了。

那一年,我身边有了“高手”老师的督促和指点;那一年我有了新的身份,语文科组长;那一年,我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再是零基础……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我都该好好准备。

那一年,我教六年级。我们赛课的内容也从中国四大名著变为外国名著。我依然要上推进课,内容为《鲁滨逊漂流记》。

那一年,我不再简单在网上下载别人的教学设计就去上课,而是提前整整一个月开始备课,开启了我的整本书备课“三曲”。

1.海量阅读

读整本书(文本是阅读及教学的根基);读名师教学设计(此本书名师的同课异构,其他书);读相关的论文;读整本书教学相关书籍。

关于所读书籍,一类为理论基础类,一类为方法策略类,一类为整本书阅读优秀课例。

理论书籍,我阅读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走向理性与清明》《探索和发现的旅程》这三本;阅读策略类,我读了李怀源老师的《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

整本书优秀课例,我粗粗翻阅了东南教科院的《阅读指导手册》涉及到低、中、高三个年段,三本书,很适用,以及重庆市教研员王小毅老师的小学语文《整本书分类阅读教学研究》。

前期的海量阅读给我输入了很多东西,接下来就是要怎样处理阅读输出。

骆驼般咀嚼:把前期看的东西像骆驼般咀嚼一样慢慢回味。我在看书时有意识地记录一些理论、好策略,为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做准备。

2.深入探究

有人说:“要克服对一个人的恐惧,那就爱上他吧!跟他来一场恋爱吧!”

为了让自己爱上这位“大胡子鲁滨逊”,我反复阅读小说,在知网查阅相关论文,做笔记。

重读了余党绪老师的《走向理性与清明》一书,从中寻得了《鲁滨逊漂流记》里的理性,从李怀源老师的《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里学习到了推动学生阅读的几种好策略:人物特征图、故事发展图、鱼骨图。

然而始终跳不出“冒险”这个母题。因为此次赛课是我和资深老师的“同课异构”,我想从不同角度去进行设计,可却始终绕不出“冒险”这个主题。

于是,我们便不停地交流和思想碰撞。前期的阅读积淀突然冒了出来。余党绪老师对这部小说的评价:“《鲁滨逊漂流记》可看作一部艺术形式呈现的关于文明与理性的社会实验报告。”从文明与理性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如何?

“甚好!”我的想法得到了认可。

可此时,距离公开课只有三天的时间,把自己之前的教学设计完全推翻重来?就意味着我要在一个晚上,必须出一份全新的设计!

考验!对我来说,绝对是考验!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这么仓促地准备公开课。但同时又不知为何,内心有种突破自我的成功与喜悦。

因为,我终于跳出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冒险圈,有了新发现。接下来就是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午都不午睡地跟同事谈论这节课;越聊越兴奋,越聊让我对这节课越感兴趣,对这节课越有信心!

一份份反复修改的教案,每天一改;一个个加班熬夜的晚上,忘记了时间!从下班到晚上11点半。

最终,到星期三早上,教学设计才完全定稿。然后利用课间和中午做ppt,下午试上。在这节试上课上,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思辨课堂?”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

一股成功的喜悦涌上心头。

3.生动浅出

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李斌,他发起的2016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主题就是:用设计改变教育,以教育设计未来。

如何让我的教学设计生动浅出呢?

在我看来,目标清晰,环节简约,活动丰富,问题聚焦,板书精妙,这样的设计,就是好的设计!

基于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在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鲁滨逊荒岛求生之道。

2.在深度阅读中,寻找文明的影子、理性的价值。

3.生活中能够学习鲁滨逊遇到困难,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简约

就语文学科而言,拟用富有逻辑的,极具文学色彩的小标题作为教学环节,既明晰了教学思路,成功组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学生习得好思维与好语言的示范。

本堂课,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以下几个:

一、回顾历程,引课题

二、聚焦问题,探求生之道

三、细读文本,找寻文明的影子

四、形式多样,感受理性的思维

五、致敬英雄,话传奇

六、课外延伸,读作品

活动丰富

喜新厌旧,人之常情。没有变化,再好的歌也会叫人厌烦

因此,不同的教学环节,尽量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丰富的、新鲜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训练思维、熏陶情感、启蒙思想。

在第二环节时:我聚焦的主问题是“一个人,一座孤岛,28年,何以生存?”在活动设置上则有:

1.自由交流,概括生存因素:丰厚的资源、《圣经》的精神支柱、超强的生存能力、优秀的个人品质。

2.辩证思维,排列序号:如果给上面的因素进行排序,你会怎么排?说明理由。

3.链接生活,活学活用:拥有超强生存能力和优秀个人品质的鲁滨逊如果穿越回现代,你认为他可以胜任哪些职业?请说明原因。

第三环节:细读文本,找寻文明的影子。主要通过小组合作以及选择思辨两个活动进行。

第四环节:形式多样,感受理性的思维。主要通过:自身理解,说理性——百度百科,明定义——聚焦片段,选词语——摘抄积累,齐分享。

第五环节:致敬英雄,话传奇。通过给英雄写颁奖词——给英雄申请微信美名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堂。

问题聚焦

提问之弊:满堂问,碎问碎答;假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

何为好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式提问”,就是好问题。

好问题能做到“一问抵多问”,能整体推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引导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能有利于学生独立阅读及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的问题我聚焦在第二环节“一个人,一座孤岛,28年,何以生存?”以及第三环节:细读文本,找寻文明的影子。第四环节:多形式,感受理性的思维。

板书精妙

有人说,板书是课堂的灵魂。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形象直观简洁,这样的板书,才是有料有趣的灵魂。

请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至此,我与《鲁滨逊漂流记》的备课故事:从初见时的苦恼、痛苦到热恋时的痴迷,到成功后的喜悦。

俗话说得好:“不疯魔,不成活;若爱,请深爱!”

03

即兴——研读“三题”

                                                                                                                                                              





今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我来说,很刺激。

我邀请学校资深教师赵春晖老师给年轻老师做了一个讲座《怎样上好整本书阅读教学公开课》。

赵老师在讲座前对老师们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啥困惑进行了调研,而我提出了一个隐藏内心很久的问题:“整本书阅读推进课对于我来说是难点,可抓的点太多,有没有一种像导读课一样,普遍的范式?或者大概从哪几个方面推进会比较好?

赵老师为了回应我的问题,竟然找到了对应的策略。她给了我著名教授余党绪老师的推进课研读三题:一个母题——几个议题——一串问题。

为了验证赵老师给我提供的备课模式是否可行,她让我在两天内用这种模式设计一节《三国演义》的推进课。

就这样,今年,我的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成了即兴而为。

两天时间,要备出一节《三国演义》的推进课,说实话对我来说依旧有难度。但好在,有模式可循。

在寻找母题时,我遇到了难题。母题的价值在于确定思考的方向与范畴。一部宏大的作品,往往包孕着多元的认知意义与教学价值。如果信马由缰,听凭学生的个人兴会,或许也有独到的发现;但对于视野与学识尚不健全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个人建构毕竟有限。

虽有少数学生凭元认知能力深度理解文本,但非普遍现象。多数学生仍需教学引导,以发掘作品深层价值。

《三国演义》的母题有很多,网上曾有人把四大名著的母题归结为“修身《西游记》齐家《红楼梦》治国《三国演义》平天下《水浒传》”。

显然,对于教学来说,这样的母题太大,一节课显然讲不透,不适合。而余党绪老师则提出《三国演义》的母题应该是“功名与道义”结合学情,给小学生讲这个母题,显然拔高了知识,他们听不懂。

最终,结合学情,联系实际,我确定了大家都熟悉的“英雄与权谋”作为本节课的母题。

议题,就是需要辨析与判断的命题。它具有指向性和结构性。在《三国演义》的阅读中,围绕“功名与道义”,余党绪老师确立了下列议题:

1.一群野心家(主公系列)

2.曹操的成功哲学

3.刘备的道德焦虑

4.性命与名节(降将系列)

5.梦断帝王师(谋士系列)

看起来议题不同,但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指向性,从不同的角度促使学生思考“功名与道义”的复杂关系。

受其启发,我本节课议题的确立就指向母题中的“英雄”。如英雄人物、英雄战役、英雄兵器等,而一节课的容量毕竟有限,我打算走近“英雄人物”,关于“英雄人物”我又确立了一系列的小议题:三国主公篇、三国谋士篇、三国名将篇。

同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这节课就只探讨三国主公篇里大家耳熟能详的刘备和曹操。

最后是具体的问题设计,通过“问题”达成对议题的分析、论证与判断。余党绪老师认为,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找到具有“生发性”与“整合性”的问题,以问题切入作品,以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

主问题如何确立,这里我参考了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关“英雄”话题的探讨,最终整堂课聚焦“刘备和曹操谁是英雄?何为英雄?”这个主问题。

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从而生发了三个问题:

1.《煮酒论英雄》片段,刘曹眼中谁称得上英雄?

2.如果你是三国谋士,链接自身,你会选谁当主公?从文本找依据,说理由。

3.明代毛宗岗说:”刘备是个虚伪的人。”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你如何评价?

三个问题逐级递进,各有指向。

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引出话题;第二个话题是为了让学生文本细读;第三个问题则是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其中,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大开大合。

我想提醒学生要先做到清晰定位自己的能力,如果他是武将很大可能会选曹操;文将会选刘备;这就是“良禽择木而栖”,这样才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总结:文学经典,为生命奠基!

好的问题,既能将作品的内容聚合起来,形成清晰的理解与旨归,又能触及作品的诸多因素,关涉作品中的局部与细节。这样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思维才能在感性与理性的对话中趋向清明与开放。

如果你此时正因为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不知如何下手?我想从母题到议题,由议题到问题,这样的基本路径,你值得拥有!

04

小结

                                                                                                                                                              


三次整本书教学经历,从不容易到不断成长,梳理自己的些许变化和进步,觉得还是有径可寻的:

首先,你得克服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恐惧。

然后,一步步走进它,一步步深专它。

最后,一步步爱上它,一步步痴迷它!

● 处理学生打架,用上这几招,学生“乐开了花”

 应对扰乱班级的“显眼包”,用上这几招,让孩子“又爱又怕”

 自从用了这招,我们班放学再也不用留下来值日了!

郭小凤的收纳箱
文字收纳箱!记录教学中的点滴和生活中的五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