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宝典 》
破译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密码
最近总是收到一些朋友的咨询,如:
孩子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越来越沉默怎么办?
孩子放学不好好写作业怎么办?
亲子关系紧张怎么办?
....
我大致整理了一下,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孩子作出不良行为(大人认为的),作为父母该怎么办?
而提出这些问题的父母也有一个共同点——在网络上看过大量育儿视频/文章,并按其方法作出努力,却没有变好,甚至有变化的趋势。
先说第二点
每一个孩子的降生,都是每一对父母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迫切希望找到一种完美的育儿方法,以确保孩子在所有方面都能“成功”。
可是在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建议和方法。如何判断方法的好坏或适宜性,成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于如何判断育儿方法的适用性,我上一篇文章已经说过,我把文章链接放在本文下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什么是不良行为?
所谓不良行为其实就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缺乏有效技能的,因情绪而产生的不理智行为。
大多数的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他们是以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为基础,而不是以事实为基础。
这不是“不良行为”,而是“错误观念”指引他们自发的行为表现。而在亲子交往中,如果我们对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时,我们就只会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反应就是:制止、纠正,说教(甚至打骂),并没有解决根源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秘密,才能彻底解决。
(注:文中的观点只适用于10岁以下的孩子)
/ TO MOM /
/ TO MOM /
1、寻求过度关注
每个人都想得到关注,这没有什么错。问题出在他们在想要获得关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比如你正打电话时,孩子在旁边不停的“叽叽喳喳”。在你“警告”后,他们暂停片刻又回到老样子。这种行为的背后观念就是,他们认为只有获得特别关注,父母时时刻刻的关注,自己才是重要的。
这种情况会让我们会感到心烦、恼怒、着急等情绪,而大多数的父母会通过提醒、哄劝或者干脆自己替孩子完成他正在做且会做的事情,以期改善这种情况。
而事实上你发现,无论你怎么做,这种情况都不会变好,甚至会变本加厉。
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关注。
比如电话响起来以后,先把小闹钟给孩子,让他帮你看时间,告诉他,三分钟的时候提醒妈妈,妈妈电话就打完了。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小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
/ TO MOM /
/ TO MOM /
2、反抗或争夺“控制权”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无意识的控制着孩子的行为。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常常“顶嘴”?
这是他们一种“反抗”行为(尽管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有些孩子认为只有父母听自己的,父母才是爱我的。
这种情况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很多父母会发怒,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从而采用的也是“应战”模式,得“收拾”。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得变本加厉或者以牺牲孩子自我为代价的屈从(口服心不服)。
当我们和孩子发生这情况最有效的做法是立即停止“斗争”。既不要直接“开战”也不要“妥协”,先离开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
双方冷静下来后,再和孩子商量解决办法,毕竟孩子也不会喜欢你们关系一直紧张。当然我们得有不能强迫孩子的意识,少说教,多行动。在尊重的前提下,给孩子有限制的选择,设立一些合理的限制,逐步形成日常习惯,用习惯限制孩子的不良行为。
/ TO MOM /
/ TO MOM /
3、报复
有一些孩子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甚至摔打东西。这种情况多半是孩子感受不到爱,或者大人们以为的”爱”在孩子看来是“伤害”。受到伤害就要反击,这还是人类天性。
这也是为啥总有人说:自己付出了多少多少,孩子不晓得感恩,怎么能这样对自己的主要原因。
当出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父母通常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失望,难以置信,甚至厌恶孩子,而采取的手段就是“惩罚”。而后果就是“冲突升级,或者换一种方式“报复”,让报复循环永无休止。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处理的是情绪或者感受,不是“反击”。理解孩子的感受,是解决循环报复最有效的方法,而平等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 TO MOM /
/ TO MOM /
4、自暴自弃
这情况在父母期望过高或者采用“打压式”教育的家庭中非常常见。他们觉得既然我怎么做都得不到“爱”,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干脆就“摆烂”。当父母提出要求后他们会变得很消极,希望父母也快点放弃,别再“逼”自己。
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父母通常会感觉到无助,无望,甚至绝望。
这种情况想要解决,就有一个必要前提: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
关注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的任何进步与努力,哪怕是很小的。
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足够简单的步骤。
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
写在最后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有一个最终目的—获得更多的“爱”。当他们感受不到爱(或者不够)的时候通常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来实现他们的目的。
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孩子教育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正确认识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秘密,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我是大梦!关注我,与孩子一起学习,陪孩子共同成长。
重要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如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公众号的推送。两步加星标的方法如下:
往
期
好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