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陷入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之中而无法自拔

教育   2024-11-09 18:00   湖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可总是感到学无所获,以至于时常发出“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走不好自己的路”的感叹。


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加大学习力度,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解释造成这种原因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逻辑,那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们学习的目的本质上是为了提升自己,也就是寻求改变。而从学习新的知识到实现自我改变是需要经历学习,思考,动动,改变的一个完整过程的。学习是让我们接收新的知识,思考是理解知识,执行是实践知识,改变是反馈知识,而这四者之间的权重比应该是:改变>行动>思考>学习


如图所示,就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执行,执行之后的改变更为重要。如果不盯紧内里的改变量,那么在表面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从学习到改变的逻辑关系,我们的《论语》早就告诉过我们,只不过我们很多时候都忘记了,或者被人的天性所主宰,因为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


在缺乏认知的情况下,很容易本能的趋易避难,不自觉的在表层学习量中。

什么是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可以被看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相对稳定的、本能的倾向和特征。


我们都知道人的行为决策都由又大脑决定的,人的天性或者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大脑天性。了解天性,就是了解我们的大脑。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出的人类独有的“三重大脑”概念,我认为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天性有很大的帮助。


他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说道,约3.6亿年前,海洋原始生物开始向陆地进军,地球也进入了爬行动物的时代,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


能脑也称爬行脑,它主管动物原始本能反应,以确保自身的生存,代表一个人最原始反应,遇到危险或战或逃,没有情绪,没有理智,是人类机体最基本的运转系统。


大约2亿年前,进入哺乳动物时代,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进化出了情绪。有了情绪的加持,哺乳动物更能在自然环境中趋利避害。比如恐惧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可以增强同伴的亲密度等。这种独特的情感系统被脑科学家称为“情绪脑。”


大约250万年前,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中进化了新脑区,这个新脑区直到7-20万年前才真正成形,它让我们产生了语言,思想、思维等,而这一无与伦比的脑区被称为理智脑

人的三重大脑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

理智脑:源于灵长类动物时代,主管认知


我们从三重大脑的进化时间就不难看出,它们各自发育成熟的时间有着巨大差距,如果换成我们人类的年龄,本能脑早在婴儿时期就发育完善了,情绪脑则要等到青春期才能趋于完善,而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展成熟。


这也是为什么婴儿总是饿了、不舒服了就哭闹,儿童期的孩子总是难以沟通,青春期的孩子往往缺乏理智,容易叛离的本质原因。


所以不管理智脑多么无与伦比,在本能脑和情绪脑目前,总会如同婴儿面度两个成年人一样,势单力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学习和成长自然也一样,表面的学习量是最能直接看到效果的,比如今天看了一本书,背了100个单词等,结果都显而易见,而内里的改变则不容易看见或被感知,所以急于求成的天性就会促使我们选择前者。

写在最后



学习和成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普通人通常依靠天性和感觉野蛮生长,能不能科学成长全看运气,而“精英”通常是那些能克服天性的人。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想要从既有的习惯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单纯依靠自制力是违背人类天性的,是非常痛苦的,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注:本文引用了大量《认知觉醒》的书中观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自行购买阅读。

重要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如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公众号的推送。两步加星标的方法如下


大梦悦读
我们相信,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能让我们窥见不同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