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怀孕真的是“意外”吗?可能你并没有正确避孕…

学术   2024-10-04 20:26   河南  



    意外怀孕真的是“意外”吗?

可能你并没有正确避孕…


在这个思想逐渐开放的年代,人们不再谈“性”色变。情到浓时,气氛旖旎,小情侣们享受着二人世界,却随时会有“意外”发生。一个小生命可能悄然降临,但你却未做好迎接Ta的准备。可能很多人会疑惑明明做了措施,怎么还会“中招”?!这真的是意外吗?其实可能是你的避孕方式不对。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避孕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避孕的原理是什么,通俗的来说,就是阻止精子与卵子的结合,避免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因此大家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避孕方式:


1

安全期、体外射精

【非常不推荐】

女性通过计算安全期同房来进行避孕,或同房时男方射精到体外,这两种方式都存在“赌”的成分:影响女性月经周期的因素非常多,排卵不规律,导致安全期并不“安全”。体外射精需要考虑男性的自控力,且男性阴茎产生的分泌物内也可能含有精子,同房过程中会进入阴道,因此也有怀孕的风险。


2

避孕套

【适用于大多数人群,但必须掌握正确使用方式】

避孕套是最常见的一种避孕方式,避孕成功率可以达到99%,是阻止精子进入阴道,阻断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有预防性传播疾病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尺寸合适的避孕套,过小或过大都会有脱落、破损或漏液的风险。

(2)使用避孕套时要捏住前端的小泡,将它戴到阴茎末端,这个小泡是存放精液的,需要提前排空空气,在展开避孕套直至阴茎根部时,仍继续捏紧尖端空泡。

(3)同房时,避孕套必须从头戴到尾,不可中途或结尾戴上,因男性阴茎分泌物可能含有精子,同样也有意外的可能。

(4)男方射精后及时拔出,避免因阴茎变软,避孕套无法保持封闭状态而漏液,同房后检查避孕套是否完好,可用水灌入使用后的避孕套,检查有无破损。


3

避孕药

【需根据女性身体状况选择】

口服避孕药能有效阻止排卵;同时使子宫颈粘膜增厚,阻止精子进入子宫;还能使子宫内膜变薄,使受精卵无法着床。避孕药分为紧急避孕药、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

(1) 紧急避孕药通常在同房后72小时内服用,时间越早越好,但仅能作为补救措施,偶尔用一次,且成功率只有90%左右。紧急避孕药含药量较高,服用后还可能会引起月经问题,一年内使用不能超过3次。不可当做常规避孕方法频繁使用。

(2) 短效、长效避孕药,需长期服用,除了避孕还有调节经期、调节内分泌、预防妇科肿瘤疾病等作用。如有生育需求,停药即刻恢复生育机会。但有些女性服用后可能会有头痛、胸胀等不适,部分女性经期会有改变,时间不准或经血变少。女性如果有家族史,可能会增加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或形成血栓。所以在服药前应咨询妇产科医师,经过检查,确认无服药禁忌才可使用。


另外,口服避孕药不能阻止性传播疾病,因此不建议性伴侣不固定的人群使用。


4

绝育手术

【已婚已育且长期无生育需求者适用】

女性结扎术是通过手术把输卵管切断并结扎,结扎后精子和卵子不能相遇,达到永久避孕的目的。男性结扎术是将输送精子的输精管切断结扎,使睾丸产生的精子无法通过输精管排除从而达到绝育目的。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但如果后续有生育需求,有复通失败的可能。因此仅适用于确定没有生育需求的人群,需慎重考虑。此方法同样无法阻止性传播疾病。


5

节育器

【已婚已育,近几年无生育需求者适用】

(1) 含铜类节育器,通过铜离子使子宫内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加重,干扰受精卵着床及囊胚发育,还能改变宫颈粘液的生化特性,影响精子的活动、获能等达到避孕的作用。可使用5-10年,但因金属材质,做核磁共振、CT检查时需取出。金属过敏、痛经、经量多的女性并不适用。

(2) 新型含药节育器—曼月乐,塑料材质,比铜环有着更高的避孕有效性,不仅可以高效避孕,并且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减少盆腔炎、预防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以缓解痛经、减少经量,使月经更轻松。缺点是价格较昂贵。


   节育环有移位、嵌顿的风险,因此选择使用节育环后,应遵医嘱按时复查监测节育环位置,达到使用年限需及时取出,避免发生带环妊娠或宫内感染。

其他更有如皮下埋植剂、阴道避孕环、避孕针等方式,具体请咨询专业妇产科医师,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

结 语

性自由是把双刃剑,人们可以享受性,但可能面临意外怀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做到正确避孕,对于没有生育计划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让我们认识到避孕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祝大家都安全无忧的享受性生活。

作者简介

章作:李佳


作者单位:武汉儿童医院西院妇科病区



投稿::hlkppt@163.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删除。


推荐阅读:

【科普征集】护理科普微课堂征稿启事

【科普政策解读】

科普晋升,你发科普了吗?健康科普成为职称晋升“新通道”,政策鼓励!各省市公布要求!

大快人心的改革!医护人员首次能靠“科普”晋升!各省市公布科普晋升细则……

医务人员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科普文章约稿:

护理科普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大众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报刊平台科普文章发表。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hlkppt@163.com  投稿微信:hlkppt2020

护理科普平台
全国数十万护士科普聚居地,专注护理科普,等您来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