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思德库
家不只是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完全依照自己喜爱安排生活的地方。家也是个人生命历程中产生最多关系的地方,个人透过居住的过程,将空间转变为住处,让它变成一个家。我们将自己住处的空间转变成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地方,如同Rowels与Bernard(2013)所言,在将空间转变成住处的过程中,个人努力将本来不具有任何意义的空间转变成具有个人风格的空间,让个人有熟悉感、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及支配感,使得生活感到有重心。因此,家所被赋予的意义将随着个人的生命历程而有所改变,随着个人、家庭、世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家的型态也随着转换,影响着个人对家庭功能期待的作用力。
家,对老人而言,意义更为重要。苏丽琼提到家对老人不只是空间,而是自我认同的符号象征,更重要的是对家产生有意义的依附关系。然而,随着老人身体日渐老化所带来的问题,并面临到婚姻及家庭结构改变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到老后的生活转变。目前家庭仍是照顾老人的主要角色,当家中的父母有失能或失智情况时,照顾压力便接踵而来,老人照顾问题随之浮现。因此,当家庭无法解决照顾需求问题时,家外的照顾服务便是必要的选择,导致老人离开熟悉的家庭是无可避免的情况。此时,对老人来说,家可能不再是唯一的生命住所。
虽然如此,在「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概念下,社区式照顾能让老人继续与家保持密切的互动并在自己熟悉的环境生活。Pastalan(1990)表示,在地老化意味着拥有不需迁移的晚年生活,亦即不必为了因应老年人不断改变的照顾需求与支持性服务,而搬离熟悉的居住场所。如陈正雄(2006)提到,老人随着身心健康每况愈下,居家环境虽不适合居住,但还是会以留在家中生活为主,纵使到了必须搬迁的时候,也希望能搬到较为熟悉的地方。进言之,随着个人身体逐渐老化,日常生活机能衰退,甚至因为意外伤害或疾病导致失能或失智的发生,在尚未必须卧床或全委由看护照顾下,选择社区式「日间照顾」(day-care)服务是一个在地安老的折衷解决办法。
日间照顾中心(以下简称日照中心)是提供在地化的照顾服务,有助于老人能留在原有的社区内获得照顾服务,并使老人与家庭保有生活延续性。日间照顾服务除了满足照顾服务使用者之需求外,也提供相关喘息服务给家庭照顾者,以舒缓长期的照顾负荷。日照中心提供各种服务,分摊照顾者的照顾责任,使其能安心的规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由此看来,日照中心可提供家庭解决照顾压力问题,让老人白天由专业人员提供服务,晚上回家共享天伦。目前社区式日间照顾是政府长期照顾政策推动的重点之一,而有关日间照顾的研究也受到重视,目前研究着重于日照中心的老人使用服务成效、日照中心经营与服务品质、日照中心与在地老化之关联等问题。
检视上述的研究,虽能了解老人进入日照中心之服务成效、品质与适应问题,但对于老人使用日照中心的行为与影响心理需求满足的社会情境因素之说明是欠缺的。
在日照中心可观察到,有部分的老人对于生活课程有良好的投入与互动,但也不难发现到有些老人会找借口逃避课程。心理学家认为导致这些行为现象的背后原因之一,「动机」(motivation)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Deci和Ryan提出「自我决定理论」指出,自我决定是指个人的自主性知觉和选择,而这些选择会影响个人的行动,也就是强调个人与环境的因素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型态。
此外,自我决定理论主张个人的自主性(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y)及关系感(relatedness)三个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人类行为特别重要,如果有达成则得以满足个人心理上的成就感,便会对心理适应有良好的助益。当老人使用日照中心行为所涉及的社会情境因素,能满足到自我决定与胜任能力且能与他人互动中获得关怀、支持与尊重时,将容易引发个人内在动机,更能融入生活情境中。
日间照顾服务的内涵
(1)定义与分类:
▶ 国内分类:依据主管单位与服务属性,日间照顾服务分为由卫政体系管理的“老人日间照护中心”和由社政体系管理的“老人日照中心”。前者主要服务于出院后需要继续照护的病人和长期慢性病患者,提供包括医疗复健、照护服务及社会化活动在内的服务;后者将日照中心分为“机构式”和“社区式”,提供生活照顾、健康促进、文康活动等服务,主要针对失能、失智老人。
▶ 国外定义:最广泛引用的是美国成人日间照顾协会的定义,强调日间照顾是一种社区为基础的服务,照顾计划依照个人的身体状况设计,提供多种医疗性、社会性及支持性活动。服务时间虽灵活,但不超过24小时,使老人可以在家中继续得到亲友的照顾。
(2)服务内容:
▶ 基本服务:包括社交活动、交通接送、餐食供应、个人护理及治疗性活动。国内外研究普遍提到这些服务内容,认为它们是日间照顾中心的共通性服务。
▶ 特殊服务:在国内,服务主要集中于身体照顾及社交活动,而心理支持或治疗性活动尚未成为独立的服务项目。
日间照顾服务的相关研究
(1)成效研究:
▶ 健康与生活品质:研究表明,参与日间照顾的老人,在抑郁程度和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改善。这种正向的健康效应得到了国内外多项研究的支持。
▶ 社会互动与家庭关系:除了健康的改善,日间照顾服务还有效提升老人的社会互动,并改善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照顾者的负担也因而得以减轻,提高了他们的照顾意愿,延长了老人在家安养的时间。
(2)服务选择研究:
▶ 抉择过程:在老人居住选择的研究中,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的健康状况、经济能力、家庭支持及社会文化因素。然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个人决策的自主性,忽略了外部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 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为弥补这一不足,自我决定理论被引入,以探讨老人选择日间照顾服务背后的内在动机。该理论强调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三大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如何通过社会情境因素的作用,影响老人选择日间照顾服务的动机和行为。
总体而言,日间照顾服务不仅在健康、社交互动和家庭关系方面为老人提供了重要支持,还通过满足照顾者的需求,减轻了长期照顾的负担。然而,目前关于老人在选择日间照顾服务时的内在心理满足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节分析透过搜集的八份文本资料,运用主题分析法来探讨老人在日照中心的使用经验。主要分析重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谁的自主决定:被照顾者?照顾者?」、二是「从家到日照中心胜任感的转折」。
一、谁的自主决定:被照顾者?照顾者?
这部分主要探讨老人在使用日照中心的过程中,谁拥有决策的主导权,即是老人自身还是照顾者在决定是否使用这项服务。分析发现,使用日照中心的决策多数由照顾者主导,老人往往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这项安排。
1. 老人与照顾者之间的拉扯
老人使用日照中心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调查中的老人2因邻里不和而主动选择使用日照中心,显示出其主动决策的一面。
老人2表示:「我们那边都有男人来他们家在讲闲话、喝酒,我就不喜欢去人家家里,我听到我被乱讲,心想算了⋯⋯不跟他们互相往来」。
但更多的情况下,老人是因为照顾者的建议或强制而使用日照中心。例如老人1和老人3因白天独留在家,照顾者担心老人无聊或不安全,便安排他们前往日照中心。这表明,照顾者的担忧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人的选择。
老人1说:「现在就剩下我和小女儿住在一起⋯⋯就说我自己这样无聊,就叫我来待在这里⋯⋯我是不喜欢来这里,我怎么会 想要来这里⋯⋯」,
老人3也说:「他们都去工作⋯⋯我媳妇说不要这样在家,电视看整天,开整天」。
2. 日照中心的规范与家庭自由的对比
老人认为,日照中心与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日照中心有规范,而家中则有更多的自由。虽然在日照中心有社会互动和陪伴,但他们失去了在家中能随意决定自己活动的自由。老人们虽然能在某些方面如饮食上选择素食或荤食,但在其他如午餐份量和活动安排等方面则无法自主决定,这减少了他们的自主感,进而影响他们对日照中心活动的内在动机。
二、从家到日照中心胜任感的转折
这部分分析老人在面对老化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并探讨他们在日照中心生活中的胜任感。
1. 面对老化的无力感
老人在日照中心的生活中,常因身体失能或疾病而感到无力。例如Aged-5因肾脏疾病而感到生活希望渺茫,Aged-7则因右脑退化而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种心理上的无力感,使得老人对于日照中心的生活感到更加依赖,却也增添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2. 子女的生活忧心与无能为力
老人们普遍对子女的生活感到担忧,并希望能够帮助他们,但由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他们往往无能为力。例如,Aged-1希望自己仍有工作能力可以帮助子女,Aged-2则担心在外工作的儿子的生活是否顺利。这些担忧反映出老人对于子女的深切关心,但同时也显示出他们因健康问题而无法实现这些愿望的无力感。
3. 日照中心生活的胜任情况
老人在日照中心的生活是否胜任,取决于他们的身心状况和日照中心的环境适应程度。虽然老人们努力参与中心安排的活动,但因为身体的限制,如行动不便、无法参与特定运动等,让他们难以完全胜任这些活动。此外,日照中心因缺乏专业的复健师和相关设施,无法针对老人的特殊需求进行个别化的运动设计,这进一步限制了老人们的活动能力和参与意愿。
4.总结
这一分析揭示了老人使用日照中心的决策过程中,照顾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老人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日照中心的规范与家庭自由的对比,以及老人面对老化过程中的无力感,都影响了他们在日照中心的生活品质与心理状态。研究强调,日照中心需要更个别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以更好地满足老人的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胜任感和幸福感。
这项研究的结论表明,老人从使用日照中心前到使用后的内在心理满足度经历了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使用日照中心的过程中,老人、子女及日照中心等社会情境因素对老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程度产生了影响,具体发现如下:
老人因为缺乏关于日照中心的信息,导致他们在决定是否使用日照中心时缺乏自主决策的能力。大多数情况下,老人是在子女的沟通下做出使用日照中心的决定,但这些沟通内容大多集中在照护问题上,对日照中心的具体信息缺乏了解。因此,老人虽然具备自主决策的能力,但由于信息不足,无法充分行使这一能力,很多老人是在首次使用日照中心时才真正了解该服务。
▶ 胜任感的影响:
老人因为失能或疾病,对生活的控制力减弱,感到无力。日照中心的活动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到老人的身心状态,导致他们无法胜任某些活动,进而影响了参与的内在动机。比如,在运动活动方面,日照中心缺乏针对不同失能程度老人设计的活动,导致一些老人无法胜任这些活动。此外,一些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在日照中心内的活动范围受限,影响了与其他老人和工作人员的互动。
▶ 关联感的影响:
老人之间的互动由于行动不便而受到限制,聊天互动通常仅限于座位左右的邻座老人。对于行动较为自如的老人,他们能够主动与其他老人或工作人员聊天,但总体上互动范围有限。此外,老人的悲观心态也影响了他们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程度。
▶ 结论:
老人由于被动决定使用日照中心,对不如家庭自主的日照中心生活模式感到不适应。同时,日照中心由于管理上的考虑,缺乏为老人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选择的机会,导致老人自主性较低,主要体现在用餐和午休的选择上。而在活动参与上,由于自主性低,老人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导致他们对活动的胜任感较低。最后,虽然老人愿意与他人聊天,但由于悲观的心态和行动不便,情感联系的程度较低。因此,日照中心需要在帮助老人建立新的社会支持和互动关系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子女虽然在决定使用日照中心时具备完全的自主性,但在帮助老人发展能力和建立新的家庭互动关系方面尚未有明显改善。
-全文完-
想了解更多专业养老知识或想成为养老专业人员,请搜索【思德库养老网络学苑】https://www.ac.ssidc.org/,或登录下方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