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思德库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照护者与被照护者之间的关系,从基本需求到人性照护的深层次意义。人类不仅仅是满足生物学需求的动物,更有着独特的社会性与理性。通过对婴儿和高龄者的照护过程的对比,我们认识到人类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还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确认自我存在的价值,这被称为「第二次诞生」。
本文强调,人性照护的核心在于「羁绊」。这不仅是被照护者和照护者之间的情感连接,更是彼此在对方身上确认自身存在的重要途径。照护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和社会的健康,通过注视、对话、触摸和站立四种方法,重建被照护者与社会的连接。
不要成为 「服务人的兽医」
人也是动物。为了生存,食物、饮水、呼吸、排泄、活动都是基本的需求。这方面人与动物并无不同。但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能够直立行走、能用言语沟通,有著与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进化,也因此是独一无二的。对事物有概念,有幽默感、会笑、会穿衣服,此外还会化妆,会与家人和社会交流,有社会性与理性。这是每个人都有的特性。换句话说,这就是「人性」。没有了这些特性,我们与其他的动物也就没有差异。
如果仅仅只照护人类属于动物面的基本需求,照护者就成了「专门服务人的兽医」。多数人都不会希望自己照顾人的时候变成兽医吧。如果照护时我们有考虑到人的特性,就不会是「专门服务人的兽医」,开始成为「以人为本的照护者」。人类婴儿要花上好几年岁月才有办法自己处理身边的事物。在能够独立之前,周围的人们会抚触、照看,并用言语与他们交流,婴儿因此才能成长。人类要依靠他人才能生存,只有依靠他人才能活着,也才与未来有所连结。进行照护的人也一样,让需要照护的婴儿依靠,在自己与婴儿之间筑起爱、尊严与信赖。
身体脆弱的高龄者和患病的人也一样,如果着眼在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会发现他们的情况与婴儿如出一辙。人性照护的技术,关注的正是这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以什么为中心?人性照护法的理念是「羁绊」,人如果没有同伴就无法存在。如果你用把我当人的态度尊重我、与我对话,我才是个「人」。我在这里,是因为有你在身边陪着我;反之,你会在这里,也是因为我有所需要。
当我为人提供照护时,照护的中心并不是「这个人」,更不是这个人的「病」,而是我与这个人的「羁绊」。人性照护法并不是精神决定论,而是透过互相认识、了解到自己与他者都是「人」,彼此都是因生而为人,才存在于世界上,由此进而发展出的一连串关于照护的哲学与技法。因为有疾病或障碍,所以需要照护,但照护的中心并非疾病与障碍,也不是需要照护以及提供照护的人们。在照护当中,最核心的是被照顾者与照护者之间的「羁绊」。因为有「羁绊」,双方可以再建立起正向的情感关系与言语交流。
如果少了与他人的羁绊
思考人的羁绊之前,我们先谈谈动物之间的羁绊吧。刚出生的小猫如果没有猫妈妈充满爱的舔舐,小猫就会死亡。猫妈妈舔小猫、小猫被妈妈舔身体,这都是猫的习性,也是可以让牠们感觉到「猫性」的行为。小猫如果没有妈妈的舔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失去生存欲望。
我们将从母猫分娩出来称为小猫的「第一次诞生」。小猫出生后,母猫帮牠舔身体,认同了牠的「猫性」,对小猫而言是「第二次诞生」。若说「第一次诞生」是生物学上的生产行为,那么「第二次诞生」就是从社会中的诞生,也就是被同物种的生物当作同伴迎接的时刻。如果没有第二次诞生,那第一次诞生很可能就会失去意义与猫相同,人类也有第二次诞生。第一次诞生是生物学上的,作为人类的诞生。第二次诞生则是认识到自己隶属于人类,从社会中诞生。不是狗也不是羊,而是认知到自己生而为人、认知到身边的人跟自己一样都是人。
人类从母体诞生,首先经历到的是生物学上的第一次诞生。人生第一次与他人——与自己的母亲接触,感受到视线、接收到对话、被温柔地抚摸、受到适切的照料,因为有这些,我们感觉到了自己与社会的连结。而后,在与手足、祖父母、朋友、同伴或邻居这许许多多的他人互动中持续成长。接受来自周围的许多目光、对话、接触,用两脚站立,被当成人尊重、并理解到自己是人类的一份子。这就是第二次诞生。
第二次诞生当中不可或缺的,是目光、言语、肢体的交流。如果身边没有人给予注视,也缺乏对话与接触,那么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人的羁绊就会变弱,我们恐怕也会失去「被当成人对待」的感觉。并且,如果没办法站立、整天只能卧床,人类就难以保有自己的尊严。人会愈来愈难以生存,被迫过着痛苦的生活。因此,在被照顾者身边的照护者必须理解这些状况,积极地重新缔结这份日渐消弱的羁绊。要建立良好的羁绊,人性照护法的具体方法是:「注视」、「对话」、「触摸」,还有协助「站立」。
注视:不只注视对方,而且要捕捉对方的目光。对话:就算没有话题也没关系,自我回馈可以让你对话不间断。触摸:要像飞机起飞、降落一般地触摸对方。站立:在照护过程中练习站立,如果能够站立四十秒,就可以预防卧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