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的广场上,热闹非凡,一场科普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李奶奶和张大妈正拉着前来科普的志愿者,倾诉着自己的烦恼:“以前跳舞的时候,我在队伍里那可是又高又挺拔,现在怎么感觉自己都变矮了呢。你张阿姨也是,跳一会儿就直喊腰酸背痛。”
这样的情况在中老年人中并不少见,而背后的“元凶”很可能就是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简单来说,是一种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遭到破坏,致使骨脆性增加,极易引发骨折的全身性骨病。但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名字上,对其背后复杂的生理机制和严重影响知之甚少。
一、骨骼中的“建设者”与“拆除者”
我们的骨头,就像是一座精心建造的高楼大厦,在这座大厦里,住着两群肩负不同使命的“工人”。
成骨细胞:兢兢业业的“建筑师”
成骨细胞堪称骨头中的能工巧匠,它们以钙、磷等矿物质为“砖瓦”,骨基质为“水泥”,日夜忙碌,不停地建造、修缮着骨骼大厦。在人的成长阶段,成骨细胞非常活跃,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被沉积到骨骼中,使得骨骼不断生长、变粗、变长,为我们的身体塑造坚实的支撑结构。
破骨细胞:不可或缺的“拆迁队”
破骨细胞则像是“拆迁队”,虽然它们看似在拆房子,但工作同样至关重要。破骨细胞会分泌特殊的酸性物质和酶类,把骨头中老化、受损的部分拆除和清理,为新的骨骼创造空间,让骨骼能够不断更新、重塑。在正常情况下,每天都会有一定量的旧骨被破骨细胞吸收,同时又有等量的新骨由成骨细胞生成,二者相互配合,维持着骨骼的动态平衡。
二、平衡打破,骨质疏松悄然来袭
然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问题就接踵而至。如果“拆迁队”破骨细胞干劲太足,拆房子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建筑师”成骨细胞盖房子的速度,骨骼大厦就会陷入危机。“新房”建不起来,“旧房”却不断被拆,人体骨头慢慢变得脆弱,骨骼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致密结构,变得像搓澡用的“丝瓜巾”,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孔洞。
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的催化剂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平衡更容易被打破。大约从30岁左右开始,人体骨量就会慢慢达到峰值,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强,骨量流失速度加快,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大幅提高。
不良生活习惯:加速骨骼“老化”
除了年龄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骨骼健康。长期缺乏运动,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刺激,成骨细胞活性降低;过度节食、挑食,导致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长期吸烟、过量饮酒,这些都会干扰骨代谢,加速骨量流失,为骨质疏松埋下隐患。
三、骨质疏松: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极为常见,却常常被忽视。许多人在症状出现之前并未意识到它可能已经悄然来袭。
惊人的患病数据
据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到了65岁以上,患病率更是攀升至32.0%,女性患病率超过了一半,达到51.6%,男性也有10.7%。根据这些数据估算,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9千万之多,女性达7千万!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足以说明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
严重的后果
骨质疏松带来的不仅仅是身高变矮、腰酸背痛等症状,更严重的是骨折风险大幅增加。一旦发生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髋部骨折后,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一系列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
四、及早预防,守护骨骼健康
面对骨质疏松这一“隐匿杀手”,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及早正视骨骼健康问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均衡饮食
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牛奶、豆制品、鱼虾等都是富含钙的食物,而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人体皮肤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适度运动
坚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骼的抗压能力,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流失。
定期体检
特别是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的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骨质疏松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完全可以降低患病风险,让自己的生活更有“骨”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骨骼健康,为自己的身体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