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顾》第十章 阿米子过河 |颜友先

文摘   文化   2025-01-09 06:00   四川  
推荐阅读
Fantastic book




彝族姑娘美,但没想到有这样美。

我们这里虽然是汉、彝混居地区,但地处大凉山的边缘,居住人口还是以汉族为主,就我们公社来说,彝胞的占比可能还不到百分之十,加之他们都是居住在深山里面,所以我们平时很难见到彝族少女,即使见到也大都是男性,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醉醺醺的样子,偶尔见到一两个女性基本上都是年龄较大的。

一次我们几个知青到公社赶场,在场镇上看到一群“阿米子”,我们的眼球即刻被引了过去,太美!太漂亮!着一身艳丽的服装,花枝招展的像一群蝴蝶,那像我们平时见到的男彝胞,邋里邋遢的,汗味、酒味和羊骚味直冲鼻子,我们都要离得远远的,那些男彝胞与这一群“阿米子”形成鲜明的反差,清清爽爽的,身上没有那种难闻的混合味道;关键是人太美了,精致的五官,棱角分明的鼻梁,仿佛是上帝精心雕刻的杰作,一双勾人魂魄的眼睛,明目善睐;白里带红的皮肤,犹如熟透的苹果;她们身着艳丽的服装,头戴精美的头饰,在一位彝族大妈的带领下,欢欢喜喜的穿行于场镇,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我们的脚步不自觉的跟随她们而去,走到哪,跟到哪。

在饭店里,余建国色迷迷的对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轻轻地叫了一声“嗨,阿米子。”谁知那姑娘不仅没生气,反而对他抿嘴一笑。

“天啊!我快死了!”余建国突的坐下来,指着那位姑娘惊愕的说道:“她笑,她对我笑了。”

吃过饭后,我们又随着她们在场镇上逛了逛,在回家的路上才知道原来和我们同路,这下就有得看了,一路上评头论足的,哪位姑娘身材好,哪位姑娘眼睛迷人,哪位姑娘又怎么怎么的说过不停,一路上开开心心的来到一条小溪边,平时这条小溪的一个谷口上搭着几根树子,过河时踩着树木就过去了,现在是夏天,洪水经常泛滥,因此小溪的水比平时高出很多,那些树木早被洪水冲走了。

那群阿米子们在溪边的一颗树下坐着歇凉,我们每次赶场都要穿过这条小溪,对这里十分熟悉,我们来到一个水滩处,估计水深就在膝盖上一点,没管那么多,脱下长裤踩着河底过河去了。

过去后我们坐在一颗树下歇凉抽烟,余建国不甘寂寞,他一直站着,时不时地踮起脚来透过前面的灌木丛观看那一群阿米子。不一会他转过头来对我们神秘的说道:“快看!快看!阿米子过河了,阿米子过河了。”我们立马都站了起来,随着余建国指的方向看过去,那群阿米子正慢慢的小心翼翼的过河,她们的裙摆都很宽大,双手提起裙摆,随着河水的深度慢慢的一点一点往上身提,一双双白皙的大腿在清澈见底的溪水里飘曳着,我们闭住呼吸,全神贯注的观看这精彩一幕,他们背对着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在偷看,她们过河的地点比我们过河地点的水更深,当他们到达河中时不得不将裙摆往上提起,原来她们都没穿内裤,立时一个个白色的浑圆的屁股完完全全的袒露出来。

“啊!啊!”余建国已经忍不住了,惊叫起来,冲到河边,一边吼叫一边用双手舀起河水不停地往那一群阿米子抛洒着。阿米子们见状也惊叫起来,急匆匆躺过河去。

意想不到的是,那群阿米子躺过河后,居然疯痴痴的向我们这里跑来,狂笑着,嘴里还叽里咕噜的不知叫喊着什么。

我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个个惊慌失措,慌慌张张的转身便向山上跑去,已经很远了还能听见他们的笑声和喊叫声。

我们一行人不敢回知青屋,惊魂未定的跑到罗支书的家里躲起来,罗支书不在家,他爱人热情的接待我们,还烧水泡了一壶老鹰茶放在桌子上,叫我们慢慢喝茶,说罗支书可能要晚一点回来。

最不安心的就是余建国了,到现在脸色还是煞白的,心神不定的坐一会又站起来,要不就到门口竖起耳朵听听外面的动静。

天都快黑了,罗支书还没回来,他爱人还煮了一块腊肉来招待我们,我们已经很久都没吃肉了,一整块腊肉一会儿就被我们吃得精光,忐忑不安的心这才稍微平静下来。

不一会,罗支书回来了,我们争先恐后的乱加分析的说了一通,等我们说得差不多了。罗支书也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他对我们笑了笑说道:“没啥,没啥,你们不要紧张,她们是没有恶意的,她们就是想和你们疯一下。泼水是彝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一种风俗,主要是在彝族婚礼中的一种迎宾礼仪,但一般是由女方向来宾泼水,只要没有结婚的男女都可参加这个活动,在泼水活动中建立友好感情,相识相爱,并有意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那么,实际上泼水就是一种爱情活动,是向对方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吧?”余建国有点急,慌忙问道。

“也可以这样说吧。”罗支书接着说道:“不过这也只是初级阶段,接下来还有请媒人说媒,送彩礼,订婚仪式等等一系列繁琐的事例。”

“完了,完了。”余建国摊开双手焦急地的说道。

“放心吧,没你想的那么严重。”罗支书拍拍余建国的肩膀说道。

“罗支书,那我应该怎么办呢?”余建国问道。

“就当是一次玩笑吧。”罗支书看看大家说道:“不过你们以后还是要注意,不能轻易地向没结婚的阿米子泼水。”

余建国还是安不下心来,第二天一早他便收拾行李回老家去了。

这件事情我们始终心有余悸,此后见到阿米子只能悄悄地瞟几眼,不敢轻易搭话,更不敢泼水了。

<未完待续>

……我下乡插队在四川大凉山的深山里面待了八年时间,感觉自己对“知青”这个名词的理解是很深刻的。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老了,过不了多久,我们将不复存在,知青这个名词终将成为历史。

扫码购书
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颜友先

生于1954年5月,自贡市网络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先后有散文、短篇发表,出版有长篇小说《颜桂馨堂》,短篇小说《岁月沧桑》获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杯”文学大赛小说一等奖。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