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2024中国电影市场年票房为423.3亿,同比缩水超125亿,一朝退回十年前。观影年龄变大、观影人数下滑、人均观影频次减少,诸多问题发出警示。
但这并不能简单归因为“电影不行”,或“观众不愿看电影了”。在谈这些数据变化时,今年全年上映影片数同比减少34部也应考虑在内。要知道,观众的持续拉新、观影粘性的培养离不开新内容的持续性供给。只是目前电影市场仍处于供给恢复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补足供给,而这也是全球电影市场共同面临的困境。
(图源:灯塔专业版)
除了票房数字的变化之外,更值得在意的其实是电影与消费、与经济大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灯塔研究院9月线上用户调研显示,32%的观众表示今年“变得更节省”,2024年观众整体消费趋于理性。23%的观众外出购物/逛商场的花销减少了,这对大多在商场内经营的电影院来说,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图源:灯塔研究院《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
另外,线下娱乐活动消费频率整体都有所降低,其中“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频率增速下降9%。但线上娱乐活动频率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刷短视频、在网上看电影、看电视剧/网剧。可见,观众对影视的需求并未减少,只是影院观影的行为从消费逻辑上来说,更加后置了。
看到问题,就意味着有改变的机会。
变则通。
改变的底层,是产业到了重新评估电影经济的时候。当下,中国正在探索除房地产经济外的新商业模式,正从互联网经济回归真正的制造业。而电影产业的兴起,本就伴随着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在过去形成了“购物中心+电影院”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的“温度计”,电影经济复苏,就意味着,商业地产找到了新的价值承载方式。
(图源:2024毒眸文娱大会)
而回归电影产业自身,当下,产业处在生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艺术生产正在逐步实现正循环,但经营生产始终没有有效与之结合。如何引入经济视角,助力电影产业发展,实现电影艺术生产和经营生产的有效结合,形成正向循环,是在大国到强国之路上的重要议题。
在2024毒眸文娱大会高峰论坛“经济幕布下的电影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升级转型对中国经济及全球电影产业的影响”上,我们电影行业内外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对此进行了融合思辨与探讨。
电影经济
电影经济的价值常常是被低估的。票房作为最直接的数据,已经默认成为定义电影业产值的标签,但电影产业带来的经济价值远不止票房。
一般产业,从金融经济环节到消费阶段便宣告结束,然而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具备文化再生产的特性,电影的消费过程本身就能成为新一轮再生产、文化创造及内容再生产的起点。因此,电影的产业链之长,能催生出巨大的产业效应,这种效应被称溢出效应。
保利影业总经理李挺伟认为,尽管电影本体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今年票房才400多亿,但从更宽泛的视角审视,整个电影及其相关产业的总收入实际比票房收入有多倍增长,票房贡献只占一小部分。电影产业能够带动周边消费,乃至文化旅游业,并提升整个大产业链的附加值。
李挺伟(图源:2024毒眸文娱大会)
全球市场都在重新审视电影对国家经济的带动价值。据《全球影视制作激励政策白皮书》统计,截至今年10月,全球有120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覆盖欧洲、拉美、非洲、中东以及亚太地区,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数量也在逐年攀升,2017年有86个,2019年则到了98个。
这些激励政策覆盖了多种类型的影视作品,不仅有传统的电影、电视剧,还有纪录片、流媒体网剧,甚至短片、动画、游戏、广告、后期制作。全球平均资助比例约为拍摄地支出费用的30%,部分国家如英国、日本等资助比例更高。
大量国际投资被政策吸引涌入,激励政策返还的资金也能为政府带来高额的经济回报。比如,西班牙以最高30%的资助比例,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带来了14亿美元的经济收益。同时,它的投资回报指数高达9,意味着政府每返还1欧元,可获得9欧元的回报。
影视制作补助金金额标准(图源:日本独立行政法人艺术文化振兴基金官网)
有的政策还将资助机制与就业关联,比如,雇佣当地员工可增加一定的资助比例,因此能够有效拉动就业。更不用说,提升拍摄地知名度,拉动旅游经济发展。而好的作品,最终都有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彰显国家软实力。如果没有这些激励政策,许多国家的影视项目的数量将大幅减少,有的减少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
若能出台相关影视制作激励政策,无疑对中国电影行业,文化产业,乃至经济增长有不小的拉动作用。
回顾美国电影百年历史,每当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或危机,电影往往成为拉动本土乃至全球消费的重要动力。在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产业协同中心副主任王义之看来,如今,中国电影产业或许也具备这样的意义,并呼吁未来能有更多利好举措以应对行业可能到来的动荡。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同样指出,电影产业是经济主战场,已进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循环,而产出文化精品则是世界文化力量博弈的重中之重。
范玉刚(图源:2024毒眸文娱大会)
转型之路
时间拨回三十年前,1993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打破“统购统销”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十年后,2003年,又成为中国电影产业转型的重要一年。这一年,电影制片、发行、放映行业等一系列改革逐渐落实。
同样在这一年,中国商业地产投资增速超35%,中国本土商业地产开发商开始发力,如万达、龙湖等企业,在这一年开出首个商业项目。之后,我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也保持规模绝对增长,截至2016年,中国在建购物中心面积几乎占全球一半,而这一记录保持了近6年。
(图源:界面)
两相作用下,华纳万达、UME、大地、横店、耀莱、金逸等不同背景的资本力量开始登场。国内院线和影院经历了剧烈的兼并、整合、重组、扩张,逐渐形成了“购物中心+影院”的固定发展模式,传统的大厅影院升级为各类大型商业综合体内的多厅影院,观影活动与购物、餐饮和其他娱乐活动捆绑,逐渐成为日常消费仪式。
于是,从2003年到2015年,影院数从1140家扩张至6484家,银幕数也从2285块增至31627块。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更是从10.1亿元,飙升至440.69亿元,票房数字累积增长44倍。
2003-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银幕数、影院数
《英雄》(图源:豆瓣)
(图源:灯塔专业版、前瞻产业研究院)
刘开珞(图源:2024毒眸文娱大会)
赵龙凯(图源:2024毒眸文娱大会)
人民需求
(图源:灯塔研究院《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
王青(图源:2024毒眸文娱大会)
王义之(图源:2024毒眸文娱大会)
1.中国电影报,《各国争相实施影视制作激励政策》
2.刘静,《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中国电影产业融资机制发展研究》
3.饶曙光、李国聪,《2003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流变与市场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