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有点像一种碱性的“混合汤”,其中包含多种有机分子成分。胆汁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帮助消化、促进脂肪的吸收以及排泄多种分子。通常情况下,脂质不溶于水,因此需要胆汁来帮助乳化和溶解它们。胆汁的有机成分主要由胆盐和磷脂组成,而胆固醇和被称为胆红素的胆汁色素仅占很小的比例。
肝细胞使用一种名为7-α-羟化酶的酶将胆固醇转化为两种主要的胆汁酸,称为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在肠道中,这些主要胆汁酸中的一些会发生脱羟基反应,产生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和石胆酸。肝脏可以将甘氨酸(glycine)或牛磺酸(taurine)与这四种胆汁酸结合,最终形成8种不同形式的胆汁盐。而这些胆汁盐是胆汁的主要成分。
当胆汁流入左、右肝管并最终形成肝总管时,这段旅程就开始了。胆囊是位于肝脏下方的一颗梨形中空器官,是用来储存胆汁并使其浓度增加的地方。
大约在进食后30分钟,食物被分解成一种称为食糜的半流质物质,并开始进入小肠的第一部分——十二指肠。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小肠黏膜内的I细胞会将一种名为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的激素分泌到血液中。胆囊收缩素(CCK)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促使胆囊强烈收缩。这种强烈的收缩将储存在胆囊中的胆汁挤压出来,进入胆总管。胆管由一种叫做胆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所覆盖,这些细胞会将富含碳酸氢盐的液体分泌到胆道系统中。促胰液素还会导致Oddi括约肌松弛,(Oddi括约肌是连接胆总管和十二指肠的肌肉阀门)这使得胆汁和富含碳酸氢盐的液体能够通过Oddi括约肌流入十二指肠。
胆盐是两亲性分子,这意味着其分子结构中既有亲水(喜水)的部分,也有疏水(惧水)的部分。这种独特的结构使胆盐在进入肠道后能够自发组装成混合微胶束(mixed micelles)。微胶束的外部是亲水性的,内部是疏水性的,饮食中的脂肪小滴可以嵌入其疏水性内部。通过这种方式,胆盐将大的脂肪球乳化,分解成较小的乳化微滴。如果你把一滴大脂肪球与许多小的脂肪球进行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表面积。换句话说,通过乳化脂肪,微胶粒可以帮助产生更大的表面积,让胰脂肪酶能够更有效地分解脂肪酸和单甘油酯。
微胶粒将脂质运送到肠道细胞的刷状缘,在那里它们扩散出去并通过小肠绒毛被吸收。在没有胆汁盐的帮助下,脂质无法被消化和吸收,它们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导致脂肪泻,这会导致患者出现粪便油腻的症状。
除了脂质的消化和吸收外,胆汁酸还有助于胆红素的排泄。胆红素是使胆汁呈现颜色的色素,实际上是血红蛋白代谢的副产物。当红细胞接近其寿命结束(通常为120天)时,会被像巨噬细胞这样的免疫细胞破坏。巨噬细胞将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素和铁。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富含铁的蛋白质,负责与氧气结合。接下来,一种名为血红素氧化酶的酶将血红素转化为绿色的胆绿素。随后,胆绿素还原酶(biliverdin reductase)将胆绿素(biliverdin)转化为黄色的胆红素(bilirubin)。胆红素离开巨噬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从巨噬细胞释放的胆红素不溶于水,因此被称为间接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血液中的白蛋白与非结合胆红素结合,帮助它运输到肝脏,在那里被肝细胞吸收。在肝细胞内,尿苷酸葡萄糖醛转移酶将非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将其转化为结合胆红素。胆红素的结合使其变得更加可溶。因此,结合胆红素可以分泌到胆汁中,而非结合胆红素通常不会出现在胆汁中。在肠道中,某些细菌会将结合胆红素分解并还原为一种无色化合物,称为尿胆原。大部分的尿胆素原(在肠道中称为粪胆素原)会被肠道细菌氧化,形成粪胆素(stercobilin)。粪胆素是给粪便带来其特有棕色的主要物质。粪胆素(stercobilin)是使粪便呈棕色的物质。它是由肠道细菌氧化尿胆素原后形成的,粪胆素的存在是粪便颜色的主要来源。
现在有一个系统,通过它胆红素和胆汁酸得以回收,这个系统被称为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肝肠循环的过程:
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分泌:胆红素(由红血球破坏产生的产物)和胆汁酸(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由肝脏分泌并通过胆汁进入肠道。
肠道处理:在肠道中,胆红素被转化为尿胆素原,部分被肠道细菌转化为粪胆素,最终以粪便形式排出。胆汁酸则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回收再利用:大部分的胆汁酸在小肠中被吸收到血液中,运送回肝脏,在那里它们可以再次被使用进行胆汁的合成。这一过程保证了胆汁酸的有效再利用,避免了大量的浪费。
胆红素的循环:部分尿胆素原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肝脏,再次转化为胆红素进入胆汁。
临床意义:
肝肠循环对维持胆汁酸水平、脂肪消化和排泄代谢产物的平衡至关重要。如果肝肠循环受到阻碍(例如肝功能异常、胆管堵塞等),可能会导致胆汁酸缺乏、消化问题或胆红素代谢异常。
少量未在粪便中排出的尿胆素原,会从肠道重新吸收到血液中。部分尿胆素原通过血液流向肾脏,在那里转化为尿胆素(urobilin),尿胆素是高度水溶性的,因此会被排泄到尿液中,赋予尿液其黄色。其余的尿胆素原则直接返回肝脏,再次被分泌到肠道中。
与胆红素不同,胆汁酸通过肝肠循环回收的比例非常高,约有 95%的胆汁酸会被回收,只有大约5%会通过粪便丢失。这个高效的回收系统确保了胆汁酸的重复利用,减少了浪费,并且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至关重要。事实上,肠道内存在钠-胆汁酸共转运蛋白(sodium-bile salt cotransporters),它们专门将胆汁酸盐带回肠上皮细胞(enterocytes)。这些胆汁酸随后进入血液,最终回到肝脏,重新被加入到胆汁中,再次用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这一过程是肝肠循环的核心机制,确保胆汁酸的高效回收和再利用。往期回顾:
生理学——饥饿与饱腹感
临床医学——胆总管结石和胆管炎
生物化学——胆固醇代谢
以上图片内容来源:Osmosis.org
原文链接🔗:
https://www.osmosis.org/learn/Bile_secretion_and_enterohepatic_circulation?from=/md/foundational-sciences/physiology/gastrointestinal-system/digestion-and-absorption
如发现文字或者图片错误,请留言或私信指正,因为每篇文章修改次数非常有限,所以我会在留言区置顶标记的错误😉
求关注点赞分享,多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