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文 /林鸿东
新圩之前去过,周四再去时,已算重访。
大家知道,新圩曾是马巷厅之前所辖的同禾里两大墟集之一,是翔安区有名的古墟集,以圩为名,因圩而兴。圩的规模较大,民间把这样的圩,叫老虎圩,指不管多少山货过来,都可以接纳吞噬。
重访新圩,感觉巷道干净了许多,少了几分之前的萧瑟。或许是环境改良的原因,开始有出现人口回流的迹象。在路过一家古厝时,我看到古厝右侧有一间竹篱围成种着三角梅的“雅舍”。雅舍内有半开放的茶室,茶舍内装备了音响、射灯,“博古架”,设置了“猫房”(住着一只黑猫)。茶室前有院子,院子里有露天石桌、鱼池、健身器材等。我这样说,很多人会误会为,这是一个大宅院子,错了,其实它只是一间由鸡舍改造而成的小小的私人空间。雅舍主人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叫“东啊”的年轻人。—— 类似事物的出现,让我感觉到新圩的“圩”正渐渐在发生变化。如果进行深度的调研与策划,作为厦门古圩集文化遗存,未来或可推出“新圩顶下市历史文化街区”。
在公安巷,我又见到了七年前就感觉很惊艳的那座店面式番仔楼。番仔楼周边的环境似乎已正在逐步清理。这座番仔楼就是我之前文章中提到过的“番客粜米店”,它是整个顶市最为摩登的番仔楼商铺,把它放到鼓浪屿也毫不逊色。据悉,建楼主是南洋回来的老先生(具体待证,知情人不妨提供线索)。
探访新圩土楼是我此次重访新圩古街市的主要目标。在古街市中,我共找到了五座土楼,其中“中土楼”两座、“尾土楼”两座,草仔市一座(破损严重)。五座中,已有三座纳入区不可移动文物点,且正在修缮中。《翔安文物》一书收录了中土楼与尾土楼,具体简介如下:
中土楼:
新圩中土楼位于新圩镇新圩社区下市自然村中土楼12号,地理坐标为北纬24°44´25.8",东经118°15´11.0",海拔高度38米。该土楼由清代晚期新圩富绅黄贡义所建,为长方形二层楼房,硬山顶,马鞍脊,板瓦屋面。坐西朝东,面阔11.3米,进深6.2米,其中:一层高3.3米,二层3.8米。建筑面积140.12平方米,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墙体由三合土碎砖瓦夯筑而成,厚0.55米,留有板筑痕迹,厚实坚固。一楼正中设大门,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门厅后有石阶楼梯通往二楼;二楼布局与一楼相同。窗框为石制,一楼两侧边墙各开2个窗,二楼正面开3个窗,侧边墙各开1个窗。该建筑保存较好,是比较典型的土楼式民居建筑。
(隔壁还有一座,没有介绍)
尾土楼:
尾土楼位于新圩镇新圩社区下市自然村内,原新圩供销社院内,东北侧约80米为新圩镇政府所在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4°44´19.2",东经118°15´10.5",海拔高度35米。该土楼由清代晚期新圩富绅黄贡义所建,两座并列,布局相同,间距1.5米,坐西朝东,由三合土夹杂碎砖瓦夯筑而成,保留有板筑的痕迹,墙体厚实坚固,“人”字形两坡屋顶,板瓦屋面,一楼正中为大门,二楼除未安装大门外格局与一楼相同,楼上楼下与边墙各开1个窗,以条石做门框和窗框。南侧一座面阔12米,进深8.1米,楼高约7.1米,墙体厚0.55米,建筑面积97.2平方米。北侧一座面阔11.5米,进深8.1米,墙体厚0.55米,内高7米,建筑面积93.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0.3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88平方米。
据《翔安文物》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中土楼与尾土楼的建造者都是清代晚期新圩富绅黄贡义,且两座土楼都是由三合土夹杂碎砖瓦夯筑而成的两层土筑,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至150米之间,这是种“迷你小土楼”,也可以说是“迷你小土堡”。与闽西南土楼不同,它没有闽西南土楼常见的天井与悬山顶,规模上小得多,且为硬山顶。
类似的这种建筑,我在漳浦见过,如蓝廷珍府第第四落的日接楼。
LOOKERS 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