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传统民居十六种,新增福建北部的“土包木”建筑!

旅行   2024-12-08 22:03   福建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诸多公开资料指出,福建有四大传统民居,分别是土楼、土堡、红砖厝、灰砖厝。此说法不知源自何处,明显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不能充分展现出福建传统民居的丰富多样,远远低估了福建传统民居的乡土魅力。


本篇根据作者九年来行迹遍及全闽的采风成果,对福建的传统民居进行全新的分类。大抵地讲,在福建传统民居中,渊源极古的有干栏、土屋、石厝,奇幻神秘的有土楼、土堡、土城,华贵富丽的有红砖厝、灰砖厝,洋气时尚的有骑楼、番仔楼,富有渔村特色的有壳厝。2016年,作者尝试着提出“福建八大传统民居说”,在“福建四大传统民居说”的基础上,增加了干栏、土屋、石厝、番仔楼四类;2020年,增补土城,提出“福建九大传统民居说”;2021年2月,增补骑楼,扩大为”福建十大传统民居说“;2021年7月,增补木厝手巾寮,提出”福建十二种传统民居“2022年2月,增补石堡,提出“福建十三种传统民居”2022年8月,增补围龙屋,提出“福建十四种传统民居”2023年12月,增补壳厝,提出“福建传统民居十五种”;2024年12月,从土屋中划出闽北、闽东的“土包木”建筑。至此,对福建传统民居类型的收集已较为完备,供读者参考。





此十六种传统民居,各各迥异,彼此之间却关系密切,形成福建传统民居的整体风貌,不可或缺,这里一一罗列:




土楼是福建传统民居中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中国少有的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世遗民居,被公认为“神话般的山地建筑”。这种风格极为独特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客家人与闽南人交错居住的闽西南博平岭地区,主要由圆土楼、方土楼、五凤楼组成。其中,圆土楼更是被视为土楼民居中的经典之作,据悉,曾被某国卫星疑为我国的核反应堆。


永定土楼





新罗土楼
永定土楼
南靖土楼

以上图片为林鸿东拍摄



土堡是与土楼极为相似的一种大型防御性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闽中的环戴云山地区,是一种被崇山峻岭所隐藏的盖世民居,其气势一点也不亚于土楼。其与土楼的主要区别是:一、土楼墙楼合一,土堡则墙楼分离;二、土楼的石墙基较低,土堡的石墙基则较为高耸;三、土堡往往设计有利于机动防御的“跑马道”。土堡多用于避难之用。


以上图片为林鸿东拍摄



土城是用于巨族聚居的大型传统民居,往往拥有四至五个城门,有的还有护城河,其大量存在于漳南的乡土世界,却往往被视而不见,活生生矮化成为土楼,只因为土楼已经比较有名。


云霄土城
平和土城
漳浦土城
漳浦土城

以上图片为苏芳杰拍摄




红砖厝是一种以色彩鲜艳和燕脊飞扬让人印象深刻的闽南官式大厝,喜用红砖,其主要分布在泉厦地区的沿海地带。这是福建传统民居中的“世家贵族”,每间红砖厝都像一座微型的皇宫。





                                                                                                           以上图片由林鸿东拍摄



      

与红砖厝相比,灰砖厝显得低调,似乎受赣派建筑的影响较大,防火墙隐去了宅子的曼美轮廓,墙壁的灰暗显得沉闷,但其精美无比的门楼却总是无意间让人深感震撼。灰砖厝在闽西南、闽东、闽北皆有较多的分布。在很多地方,可以发现,它其实就是土屋的升级版。





以上图片由林鸿东拍摄



石头厝是一种实用型的民居。就福建而言,从平潭、莆田,经泉州的泉港、惠安、南安至厦门的翔安、同安,漳州的长泰,也就是在戴云山山脉的东南地带存在一条“石头厝传统民居飘带”。在这条“石头厝传统民居飘带”与红砖厝传统民居地带之间则存在着大量过渡性建筑。头厝的出现,可能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成本与地理条件,也有闽人善治石的习惯或传统。


以上图片由林鸿东拍摄




土屋,也可以叫土厝,是闽西南极为常见的平民建筑,土屋的历史相当古老,早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极为普及。在闽西南,土屋是极为常见的平民民居,大多是板筑的,也有用土砖垒叠而成,如土角厝。古埃及与古良渚都有类似“土角”的泥砖与“草包泥”,较之版筑,土角厝显然更为古老。土屋是土楼、围龙屋分布地带常见的乡村民居。


长汀汤屋  


东山岛民居 

宁化民居  


诏安民居

                                                                                 以上图片由林鸿东拍摄




与土屋一样,干栏也是一种极为古老却容易被遗忘的福建传统民居。幸运的是,在环戴云山森林茂密的高地地区,这种源自史前的南方本土传统民居风格,因交通阻隔的原因,得到较为妥善的传承,成为闽地“祖母级”的古老传统民居。由于受到中原的影响,干栏在闽中渐渐发展成为合院式的木厝民居,并与土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以上图片由林鸿东拍摄




番仔楼,也可以称为洋楼,主要指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由于福建是华侨主要原乡,拥有数量众多的海外华侨,不少华侨返乡建设了大量精心设计的新式建筑。从广义上讲,似乎也可以将非华侨盖的此类建筑,甚至纯粹的西式风格建筑包括进来。


                               角美番仔楼

石码番仔楼

                                    梧林番仔楼

                                    角美番仔楼

以上图片由林鸿东拍摄


10  骑楼 


骑楼是一种源自东南亚,甚至欧洲的商住两用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留出一定的公共人行空间,遮阳防雨,特别适合雨量充沛的地区。民国时期,在惠州人周醒南的引进下,广东的骑楼建设热潮延及闽地,漳厦泉相续大举兴建闽南人将此类商住两用建筑称之为“五骹距”。 因其也具有居住功能,仍可称传统民居。

 



以上图片由林鸿东拍摄


 11  木厝 


木厝是在干栏基础上结合中原建筑技艺形成的一种合院式木构民居,屋前多设有虎眼,主要分布在环戴云山地区。建筑内部往往还设计有矮干栏。 木厝在永春一带渐渐形成深红色调的砖厝,在漳平一带还渐渐转换成土厝,但民居的总体范式,皆与木厝相同。





         以上图片由林鸿东拍摄               

 12  手巾寮 (竹篙厝) 


手巾寮,又名竹篙厝,前者多为泉州称谓,后者多为漳州称谓。手巾寮,指一种面宽窄小纵深却较长的院落式民居,实为官式大厝的瘦身版,多设有阁楼,前屋往往用来开设店铺。主要兴建于明清。民国以后,此类民居的前屋多改为骑楼。


泉州西街手巾寮

泉州西街手巾寮

漳州石码竹篙厝


 漳州石码竹篙厝

                                                                          以上图片由林鸿东拍摄 


13  石堡 


在以厦门同安(旧同安县,包括今天的同安区与翔安区)、泉州南安、漳州长泰为中心的三角地带,自古而今,曾经广泛流行着一种与土楼、土堡极其相似的楼堡式建筑。此类楼堡式建筑以硬山顶、较高的石墙基(甚至全石墙)为主要特征,同时融汇闽西南土楼与闽中土堡两种不同的建筑范式,演绎成为一种与闽南大厝民居(以石厝为主,砖厝为辅)相配套的独特防御性建筑。此类民居可称为石堡。石堡民居与石厝民居的分布地带高度吻合,是与石厝民居相依存的防御性民居形态。





                                                                          以上图片均由林鸿东拍摄


14  围龙屋 


围龙屋是客家人普遍性的一种民居范式,在岭南广泛分布。就福建而言,在汀江两岸的长汀、武平、上杭等县均不时可见其踪影。由于福建土楼给人较深印象,福建围龙屋则往往被忽略。福建围龙屋多为半圆形,其屋前往往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





                                                                               以上图片均由林鸿东拍摄

15  壳厝 


蚝,也称牡蛎、海蛎,闽南人称为蚵仔。闽南沿海个别村落(如蟳蜅、法石、仙石等)有用蚝壳筑墙的传统。筑墙的蚝壳大约有手掌大小,有的比手掌略大,据说属于近江巨牡蛎,泉州沿海并不生产,有人认为其是从东非运来的压舱石,也有人表示异议,认为是来自东南亚或南海北部沿海。





                                                                               以上图片均由林鸿东拍摄


16  “土包木”建筑 


“土包木”建筑指用土墙作为防御设置的木筑传统民居,其本质为木筑。“土包木”在福建北部的闽北与闽东皆普遍存在。“土包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硬山风格(体现为风火墙),一种是悬山风格。硬山风格,墙高过屋顶;悬山风格,屋顶高过墙。闽北,悬山式为主体,硬山顶也同样数量众多。闽东,则主要是硬山式。闽北的硬山式与闽东的硬山式不同,闽北的风火墙与赣派建筑极为接近,比较单一,而闽东的风火墙显得线条流畅,极富美感。



闽北土包木民居


闽北土包木民居


闽东土包木民居


闽东土包木民居

以上图片由林鸿东拍摄



作者简介:林鸿东,鹭客社创办人,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LOOKERS 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鹭客社
鹭客社(LOOKERS)人文公众号秉承“守望乡土、再造人文”的使命,以厦门为轴心,以公益为宗旨,以自然和人文为契入点,首倡“鹭客·LOOKER”,也就是“乡土守望者”的新生活方式与新生存理念,打造众生兼爱的尘世故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