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
文 /林鸿东
我出生在漳州南部的一座小小土楼里,这座土楼名为洋底楼。洋底,寓意着田中央,正如其名,洋底楼坐落于故乡开阔的田野之中,与溪流近在咫尺,与四周山峦遥遥相望。在我的记忆中,洋底楼似乎总是与贫穷的乡村景象联系在一起。然而,老一辈人却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回忆说,土楼门前曾有过假山,假山旁是金鱼池,土楼的右侧则有过青砖厝,尽管如今已无迹可行。对于青砖厝与假山,我毫无印象,唯独土楼门前那口废弃池塘,依稀可辨出金鱼池轮廊。在老同学林清河文章中,我还了解到土楼出土过一块残碑,仅存“华林胜”三字,他猜测,失去的字,应该是“境”或“地”。或许,在遥远的过去,洋底楼也曾经阔过。然而,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它却只是一座普通的乡间土楼。清贫,却充满温情。清贫到一无所有,却温情到义无反顾。作为土楼之子,我深谙土楼背后富有宗族色彩的乡土美学。如今,土楼坍塌日久,祖先所营造的乡土美学已不复存在。然而,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心里都带着这座永矗不倒的小小土楼,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家园。这座珍藏在内心的小土楼,它的主人是我敬爱的祖父祖母。我的祖父祖母是典型的漳州农人,忠厚、善良、勤劳、朴实------诸如此类言语,用来形容他们再贴切不过。尽管经济拮据,祖父祖母还是倾尽一生之力,为每位儿子每人准备了一间成家立业的土房子。然而,世事无常,这些本来意义非凡的土房子最终都无人定居,且因年久失修一一倒塌。在土房子陆续倒塌的过程中,祖父祖母的生命力也渐渐消逝着,最终,相继无声无息地离开人世。我还来不及对他们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便永坠虚空之中,再也听不见我充满思念的呼唤!如今想来,只知道祖父名金发,年轻时当过民兵,他留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便是那张刚正沧桑的脸庞以及小时照亮我前路的手电光芒。祖母姓胡名杜定,曾与我长期相处。我到县城念书时,她到县城照顾我多年。她性格温婉,与邻居相处得十分融洽;她心灵手巧,能用红糖、糯米等材料粘合破裂的陶瓷;她擅长做饭,随便一盘简单的家常菜都会做得美味可口,还会变换花样尝试着做些美食给我解馋。她给予了我一位祖母所能给予的全部关爱。令人感动的是,她其实是只是继祖母,是祖父续弦所娶,我们之间的感情,却依然极为深厚。
春节将至,忽然想起我的洋底楼,我的祖父母,忽然想起清贫却又温情的往昔。寥寥数笔,无法表达万一,愿祖父母安息!
![]()
![]()
![]()
LOOKERS 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